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藏經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於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台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曆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藏經閣的東南麵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麵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六祖堂 大雄寶殿西側的是六祖堂。殿內正麵供奉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兩側供奉的是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稱六祖拜觀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達摩隻履西歸圖”。殿前甬道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鐵鍾一口,重約650公斤。
鍾樓鼓樓
鍾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東麵為鍾樓,西麵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珍品。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地政府按照兩樓原先的樣子重新修建。“晨鍾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鍾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嶽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麵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禦書”七個大字係唐玄宗李隆基禦書。背麵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穀莊禦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曆史依據。
達摩亭
達摩亭,又稱立雪亭,建於明代,1980年重新修繕。相傳這裏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裏向達摩祖師斷臂求法的地方。殿內神龕中現供奉達摩祖師的銅坐像,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鑄。兩側分別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燦、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龕上懸掛的匾額“雪印心珠”四字為清乾隆皇帝禦筆親題,字體遒勁,氣勢豪邁。此殿現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場所。東配殿位於達摩亭西側,於1983年重建,殿內有“阿彌陀佛”的石像和“達摩麵壁影石”。
千佛殿
千佛殿,位於立雪亭後麵,又名毗盧殿,是寺內最後一進大殿。殿內的壁畫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畫中的珍品。大殿背麵及東、西兩牆壁上都繪有彩色壁畫,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羅漢毗盧圖”,色彩豔麗、構圖和諧,衣袂飄飄,展示了唐代壁畫的高水準。殿內正中還供有毗盧佛銅像和白玉釋迦牟尼像,麵積達幾百平方米,是寺內現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東側有白衣殿,西側有地藏殿。
方丈室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於此,並賦詩一首:“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曆遊少林寺時即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稱“龍庭”。該室初建年代約為明初,經曆代維修,現存建築為嵩山少林寺塔林清代遺物。今室內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時信徒贈送的雞血石“佛祖講法”浮雕,北壁內側置少林寺傳代世係譜,東側放置的是彌勒佛銅像,牆上掛有“佛門八大僧圖”、“達摩一葦渡江圖”。室內還有1980年日本贈送的銅質達摩像。方丈室正西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麵闊三間,出前廊,為硬山式建築。方丈退居是離任後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對聯“少室山下禪林靜,五乳峰前鍾磬悠。”東寮與西寮,在方丈院東、西兩側,為方丈院的東、西廂房,各為麵闊五間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築,是常住執事僧起居和處理佛事活動的場所。
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占地麵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31座。這裏是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存唐朝至清朝曆代磚、石墓塔240餘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初祖庵
初祖庵,位於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裏,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遊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麵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麵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麵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麵壁之塔”石額今存於寺內,另有古碑四十餘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麵整修時,建圍牆二百餘米,恢複了完整的院落。現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麵壁亭、千佛閣等。
達摩洞
在少林寺背後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為當年達摩祖師九年麵壁處,稱為達摩洞。禪宗初祖達摩於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麵壁靜坐長達9年。達摩洞麵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塊砌成拱門,洞深約七米,高寬各三米餘。洞內台上有石像三尊,中為達摩坐像,兩側為其弟子。據清《說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塔早已毀。洞內東壁題有“本來麵目”四字。洞外西邊石壁上有明代長恒縣人蘇民望題刻七絕詩一首:“西來大意誰能窮,五乳峰頭九載功。若道真詮塵內了,達摩洞應自欠圓通”。另外還有“麵壁洞天”四個大字。在“麵壁洞天”旁,自下上穿,深陷一隙,深不可測,相傳達摩洞左為“火龍洞”,在達摩到來之前火龍居於洞中,自達摩入洞麵壁修行,火龍經此隙而循逃,由此崖壁被稱為養龍崖。
文物遺存
少林寺內保存有珍貴的碑碣石刻,如武則天撰文的《大唐天後禦製詩書碑》等。少林寺西麵是中國最大塔林。這些古塔是曆代少林寺和尚的墓塔,共計230餘座,占地麵積約2.1萬平方米。古塔因建築年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它們造型典雅,石雕藝術精湛,塔銘大多涉及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少林武功。少林寺塔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古塔建築群,是古塔建築群世界之最。
塔林北約一公裏為初祖庵。它是河南省遺存文物中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是為紀念達摩麵壁而修建的。殿的簷柱、內柱、牆下雕石以及神台周圍都有浮雕。大殿神龕內供著達摩祖師像。
五乳峰上達摩洞深約7米,高寬3米餘,北額有燕都近溪題刻“東來肇跡”。洞內石壁上,遺有高1米多、寬約60厘米的凹槽,即是當年挖鑿達摩麵壁石的痕跡。內供有達摩及其弟子的石像四尊。洞外,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年)造,雙柱石砌,南額胡斌題刻“默玄處”。傳說達摩曾在此麵壁十年,由於功夫深厚,他的身影形狀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極富傳奇色彩的“達摩影石”。
二祖庵位於少林寺西南方向缽盂峰峰頂。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向菩提達摩學佛,斷臂得到衣缽真傳後,曾在此養傷。殿前有四眼井,傳說是慧可所鑿。這四眼井相距甚近,但水味各異,名為“卓錫井”,當地人也稱“苦、辣、酸、甜四眼井”。
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漢族武術中體係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少林”一詞成為漢族傳統武術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絕技、少林拳術、少林派棍術、少林派槍術、少林派刀術、少林派劍術。
少林武術兵器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等。少林套路有空手奪刀、空手奪槍、單刀對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等。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遊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藥法、救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