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地(十二)(2 / 3)

唐定陵位於今富平縣城北20裏的鳳凰山上。這座山由東西相連的三座山梁組成,正中南麵的山梁凸出,石呈墨青色,恰似鷙鳥奮飛,故名鳳凰山。在正中山梁鑿石穴為墓,並按乾陵的製度,鑿石雕各種石像。原有石刻50多件,已經戰亂及附近居民盜石材鑿器,陵園及四門石刻幾乎被洗劫一空。現僅有南麵一個石獅、一對石人比較完好,東門及北門雖然:有石獅、石馬,但都殘破不堪。而且沒有王賓立像,那些乾陵中具有現實意義的陳設完全沒有,剩下的隻有如同模製的石人,石馬之類的雕像。

定陵也有一通無字碑,其高大不亞於乾陵,但遭到了破壞,被鐫作72個碾地滾子,雖然沒有留下尺寸記錄,但從改鐫的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它高大的程度。它與當時的政治沒有什麼聯係,隻能看作是旌飾陵墓之物,而後代帝陵又沒有沿用,就隻能看作是陵製中的一點差異。

定陵亦有陪葬墓,陵園周圍20公裏,有節閔太子李重俊,五位公主:宜成公主、長寧公主、成安公主、定安公主、永壽公主及駙馬韋鈸、王同皎、宰相魏元忠等人。八個陪葬墓皆為皇族,反映了唐室的衰微,統治階級皇族內部不穩,君臣之間離心離德而激起的天怒人怨。

定陵是由三個墨青石岩山峰連係而成,好像一隻飛翔的鳳凰,以此而得名“鳳凰山”。陵園為長方形,坐北朝南,地形北高南低,由南麵向北分為多層台地,而以陵墓為最高點。周圍約十公裏,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門。陵前石刻中,現僅存石獅一對,石人五個。

十七、絕世美人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縣馬嵬鎮西,楊貴妃墓館裏不僅有貴妃的墓,還有塑像。墓有3米高,外形一律用青磚包砌得很嚴實。其實楊貴妃墓隻是楊貴妃的衣冠塚。

楊貴妃名為楊玉環,陝西華陰人,父親楊元琰,做過蜀州司戶。楊玉環出生在蜀州,幼年喪父,自幼通曉音樂,能歌善舞,有傾國之貌。原為唐玄宗十八子李瑁的王妃,後被唐玄宗召入宮中,封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年)七月,在鳳凰園冊立太真為貴妃,享受半個皇後的待遇。貴妃進宮朝見皇上的那天,手持紫玉笛,自詞自編自舞,演奏了《霓裳羽衣曲》:

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

三鄉驛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曲。

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

天上忽乘白雲月,世間空有秋風詞。

喜得唐玄宗李隆基對滿朝文武說:“我得了楊玉環,如獲至寶啊!”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至馬嵬坡時,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殺死丞相楊國忠,並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時年38歲。

一年後,唐玄宗派宦官改葬貴妃,結果去的人回來卻說不見了貴妃的遺體,隻帶回來貴妃所佩戴的香囊。從此,民間傳說楊貴妃遺體失蹤、貴妃可能沒死的驚天奇聞。分析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楊貴妃墓園就是描寫了馬嵬坡上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後唐玄宗聽信了從蜀州來京城的道士楊通幽之言,能遊神馭氣,把楊貴妃靈魂召來。於是楊通幽東越大海,跨越蓬萊仙山,在大海的東邊東瀛之地找到了楊貴妃。回朝稟告了太上皇,李隆基甚為傷感,於是絕食練氣,手拿楊貴妃最愛吹的紫玉笛和懷揣楊貴妃心愛的佩物香囊,一同命歸西天。

2002年,日本明星山口百惠對媒體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這個消息讓中國人無比震驚,楊貴妃的後人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呢?經過史料查證,楊貴妃逃去東瀛的說法由來已久,而且日本多處有貴妃的墳墓和塑像。

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下,一名侍女代她去死,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大唐,經過漫長漂泊,到了日本山口縣久津定居,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山口百惠就是山口家族的一員。日本南宮博的《楊貴妃外傳》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複活秘史》中也有描述,1000多年前的楊貴妃可能幸免於難嗎?楊貴妃真逃去了日本嗎?

當今關於楊貴妃生死的傳聞相持不下,雖然眾多傳說,已無法考證,她的生死之謎值得人們永遠探索,但楊貴妃三個字已經成為大唐盛世的代名詞。

十八、大書法家顏真卿墓

顏真卿墓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顏真卿墓位於河南省偃師市山化鄉湯泉村的村口,村民稱之為“顏魯公墳”。顏真卿墓北倚邙山,南坐洛水,墓長寬均為16米,墓前有明清石碑各1通。

顏真卿墓明碑為縣令呂純如撰寫的“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該碑高1.75米,寬0.60米,厚0.15米。清碑高1.45米,寬0.6米,厚0.17米。正麵正中刻“福唐贈司徒諡文忠顏魯公之墓”,為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張鬆孫和邑令湯毓倬所立。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山化鄉政府對顏真卿墓進行了整修,並建立了顏真卿紀念館。國務委員陳俊生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著名作家吉學沛題寫了“一代宗師”的條幅。

明朝萬曆年間,偃師知縣呂純如踏勘中州曆史古跡,發現了顏真卿墓,並對其進行了重修。呂純如還撰寫了《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刻石立碑於墓前。碑文共951字,文中記述了重修顏魯公(顏真卿曾被封為魯郡開國公)墓的緣由“餘不佞,承乏西亳,搜求往代故跡,而公墓在城北一裏許,乃為愚民所蹂躪,第見荒煙白草,孤塚巋然而已。因為剪其蓁蕪,樹之貞瑉,而因製不腆,以識九京於不忘雲”。

呂純如很謙虛,他說“我是個沒有什麼才能的人,奉命到偃師來當縣令,在搜求曆代曆史故跡時,小縣城北一裏的地方發現了魯公的墳墓,但墓已被無知的人糟蹋得不成樣子了,(連一通墓碑都沒有),隻是在荒煙白草間隆起一座孤墳而已。我便派人清除了荊棘和雜草,立了這通碑,並寫下了這篇不像樣子的文章,為的是讓人們知道顏魯公的墳墓就在這裏,從而永遠記住他。”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知縣湯毓倬對顏真卿墓再次整修,當時的河南知府張鬆孫題寫了墓碑。如今,這兩通碑都在,一東一西立在顏真卿墓前。東邊的墓碑上書“唐太史顏魯公真卿墓碑記”,落款為“賜進士第文林郎知偃師縣事吳江呂純如撰並立”;西邊的墓碑為乾隆五十五年湯毓倬立,上書“唐贈司徒諡文忠顏魯公之墓”。

1992年,劉誌清先生陪全國書法狀元瓦翁先生來這裏參觀時,在荒草中發現了這兩通石碑。正是這兩通碑,為顏真卿的遊魂找到了歸宿,也佐證了顏真卿墓的所在。據說在“文化大革命”中,顏真卿墓前曾經有過砸碑運動,很多其他地方的碑都拉到這裏砸了。但顏真卿墓前的這兩通碑卻幸運地逃脫了被砸的命運。理由很簡單,一是這兩通碑都不大,不引人注意,二是村民們平時吃飯坐著“怪美”,舍不得砸它們。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其祖上為山東費縣人,故他自署為琅琊人;五世祖時移家關中,遂為京兆萬年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舉進士第。天寶九載(750),官至殿中侍禦史,後遷武部員外/。753年被權奸宰相楊國忠調離朝廷,出守平原郡(今山東德州)。

顏真卿到平原郡後,看到河東節度使安祿山已有反叛的跡象,他就以防備雨澇為名,維修城池,組織壯丁,儲備糧食,以作戰備;而公開的,他卻會集文士,飲酒賦詩。安祿山派人秘密偵察他的情況,看到這些,就很放心,認為顏真卿是個書生,不必重視,由此可見顏真卿的眼光和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