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安史之亂起,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很快失陷。出於平原郡城守俱備,賊不能進。顏真卿又派人通告常山太守、堂兄顏杲卿,相約聯合抗賊。黃河以北17郡公推顏真卿為帥,組織兵力20餘萬雄立河北,軍威大振。第二年,賊將史思明攻陷常山,堂兄顏杲被殘酷殺害。顏真卿被任命為河北招討采訪使,與亂軍多次交戰,殺賊甚眾。安祿山攻陷洛陽,殺留守李0、禦史丞盧奕、判官蔣清,派人拿著3個人的頭到河北地區威脅勸降。到平原郡,顏真卿殺其使者,安葬3人之首,以示絕不投降。平原抗戰,顯示出顏真卿是一位忠於國家、有遠見、有組織才能的傑出政治家。
顏真卿死後葬在哪裏?新舊《唐書》本傳都沒有說明。在其他一些史籍中,有說在琅琊之費縣的,有說在京兆萬年縣的,也有說在偃師的(如明《一統誌》《(續)博物誌》等)。顏真卿在蔡州被殺害後,大概是當地草草掩埋。李希烈在德宗貞元二年,即786年敗亡。顏真卿死前寫的遺表送到了朝廷,皇帝對他的忠烈行為極為感動和讚揚,所以給以追封和加諡;對他的安葬事宜非常重視。那麼他的遺體被運送到哪裏去了呢?要正式安葬,最合乎情理的是運回他的故裏京兆萬年。但當時藩鎮勢力強大,戰亂仍在進行,路途很不平靜,要運到遙遠的萬年去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說要運到東都洛陽(因為他是朝廷大臣,非同一般)。可能到偃師時停下來。因為顏真卿的一個哥哥顏春卿曾長期在偃師任地方官(縣丞),他與真卿感情深厚,死前曾以子女相托。那麼這時春卿的子女是否還在偃師呢?如有,他們不是不會提出將叔父葬在這裏嗎?這是有可能的。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南三兆村,原有七座墳墓,墓主依次是:顏師古、顏勤禮、顏杲卿、顏真卿、顏允南、顏允臧、顏幼輿。今塋地塚碑無存。
《舊唐書》顏真卿傳載:“及淮泗平,貞元元年,陳仙奇使護送真卿喪歸京師。”《新唐書》顏真卿傳載:“淮蔡平,子、碩護喪還,帝廢朝五日。”令狐《神道碑銘》載:“歸葬於萬年縣之舊原。”殷亮《顏魯公行狀》載:“淮西平,仙奇遣軍將營送公神於京師。嗣子櫟陽縣尉、次子秘書省正字碩迎喪至汝州襄城縣,乃葬焉……以其年十一月三日 葬萬年縣鳳棲原之先塋。”在山東省費縣(東南部的沂蒙山區,位於蒙山之陽)縣城東北25公裏顏林村。原為顏氏琅邪祖塋。秦始八年(272年)建顏盛墓,唐建顏真卿、顏杲卿墓。《宋史·禮記八》載:“詔治……沂州費縣顏真卿墓並載祀典。”建國前,墓區保護麵積約54668平方米。園內有古柏28株,有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為保護、修葺顏林墓廟而立的碑刻5通。建國後,古柏餘4株。至1975年破壞殆盡。1996年在原址重修。顏盛、顏杲卿、顏真卿三墓均加砌石圍護。
1997年新立沈定庵書“顏林”大字碑一通、顏林村《重修顏林墓碑記》一通、“唐魯郡開國公顏真卿之墓”石碣一塊。墓園占地1300餘平方米。
景定《建康誌》載南宋王遂撰《魯公祠堂記》稱:“有詔子、碩護喪歸葬後顏,即虎耳山。”“虎耳山”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東行香鄉境內,即今虎耳山、龍山的統稱。此地顏氏後裔以龍山南麓原魯公祠旁土丘為顏真卿墓。
清同治《安吉縣誌》載:“唐刺史顏真卿墓在荊溪鄉……或因公刺湖州,其子孫有葬其衣冠於此者。”“荊溪鄉”即今荊灣鄉。現該地墓已不存,清乾隆年間所立“唐太師顏魯公之墓”碑移存安吉縣博物館。
一是在費縣縣城中心樹立身高四米的顏真卿大型漢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費縣沿河公園重塑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二是在顏真卿祖籍(方城鎮諸滿六村)修複了“孝悌裏”牌坊和雙忠橋等古跡。在顏真卿祖墳地重修顏真卿墓。1997年9月23日至25日,在費縣召開了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104位專家、學者、顏氏後裔參加了會議。
北宋的皇陵相比晉、隋、唐時期陵墓營建規模小,並比較簡樸,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坐井觀天,囚死在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市。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仍擬還都汴梁開封,故帝王靈樞暫!紹興(今浙江省紹興市),稱攢宮。
十九、北宋皇陵趙匡胤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曆代帝王為顯示其權貴富有,多崇尚厚葬,選擇風水寶地作為陵寢。陵寢多封為土丘,雕石儀仗,築牆護衛,構成龐大莊嚴的陵園。鞏義市的北宋皇陵,陵丘高聳,石雕儀仗高大完整,排列有序,蔚為壯觀,是全國最大、保存最好的帝陵之一。
北宋皇陵,位於鞏義市孝義、芝田、西村和回郭鎮一帶高原上,綿亙10餘裏。北宋9帝,除徽、欽2帝被金所擄,囚死在漠北外,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及宣祖,均葬於此,統稱“七帝八陵”。陵區陪葬皇後陵21座,親王墓15座,寇準和大臣墓7座,加上帝係太子、公主和近臣墓,共144座,分布4個陵區。西村陵區:自宋宣祖開始,太祖、太宗都葬北宋皇陵布局圖在這裏,還附葬有皇後陵10座和子孫墓140多座。蔡莊陵區:真宗葬此。城關陵區:仁宗、英宗兩陵東西並列,相距200米。八陵區:神宗、哲宗葬此。北宋皇陵的山向均坐北向南子山午向,自南向北由鵲台、乳台、神道及兩側的儀仗石刻、陵園和地宮組成。陵前排列的石刻,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宋代石刻群,規模宏大、中外遊客歎為觀止。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到過此地的人(包括筆者1983年、1987年兩次實地堪察)總不免要問為什麼北宋的七個皇帝都要把陵墓修在遠離開封200千米之處?為什麼宋陵的南麵入口處高於北麵的地形?
按傳統的喪葬習俗,進入南邊的陵區後,往北的建築群塔(靠山玄武)應當越走越高,才是符合前有朱雀,後有靠山玄武,左有青龍,右有白虎,才能一定乾坤。而宋陵怎麼背道而馳?(這樣的地形和周邊地理環境定會逢水火之年遭厄運,事實證明宋朝就是如此)回答這些疑問,隻能從朝代風水角度加以解釋,因宋代的風水哲理是把老百姓的姓氏統統按古代音樂中的五音(宮、商、角、1、羽)排列,這叫“五音姓利”。選擇地勢,要根據姓名的音符。宋代皇帝趙姓屬角音,角音的人死了應當選擇東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勢。在開封附近沒有符合角音的地勢,隻好在河南鞏縣安寢了。這裏方圓數十裏地勢平緩,自東南向西北傾斜,無有靠山之勢。因此,宋朝也隨之遭到西北金人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身葬異鄉。中途改都去臨安(今杭州)立南宋,不得不遠離祖宗,埋在江南又遭金人挖掘墳墓,暴屍露骨改換了朝代——元朝。
北宋皇陵據北京何適的《春諸紀聞》卷一記載宋仁宗即位後,命宰相丁渭為山陵統史,負責營建皇陵。當時在信州有一位天下知名的地理、風水堪輿家、白雲道士徐仁旺大師,精通易數,博通經緯,曾上議把真宗的皇陵建於牛頭山前,其因是皇陵在山後,坤位(西南有水長流),況子山午向西北方低(屬水坎位),而無靠山,腳朝上,頭朝下,實有大翻個之勢。況水勢過旺,一旦遇到丙午、丁巳之年火旺之時,必定水火相煎。子午相衝,必有禍患;衝克太重,定會水火不容,烽火四起,西北水位金人相侵;天地自然災害疊起,京都不穩,君王遷都易主……
但是大貪官丁渭,早已在此地收刮民脂民膏裝滿囊中,靠著花言巧語哄騙了宋仁宗,駁回了徐仁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批準南高北低的陵墓營建決議。至此,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代皇帝均在丙午、丁巳之年擄去北國,放進金地蒙古枯井裏,坐井觀天,身葬異鄉。北宋也急棄都開封,南遷臨安(今杭州),又立南宋。奸臣秦檜受寵,讒言誣陷,毒害忠良賢臣嶽飛父子及愛國將士;又不聽太師朱熹的治國之法,終遭到暴屍江南滅亡,是天意也。
北宋皇陵二十、為什麼老楊家世世忠心保大宋楊令公唐朝末期,居住在陝西府穀縣九曲黃河旁秦嶺一個偏僻的依山傍水而又風景秀麗山寨裏的老楊家,是這一帶遠近聞名的莊園大戶,日子過得甚為安靜、愜意。
這年二月初二一早,老令公楊繼業的祖父楊老爺子拄著拐杖來到莊村前黑龍潭邊散步,漫遊觀賞。因黑龍潭的河流與山脈相連,沿著東北艮方的山脈婉轉彎曲,穿帳過峽,彙聚此處形成一個很深很大的水潭,然後折轉往西北乾方而去。此楊家莊園恰在此彎曲玉帶水懷抱之中。由於水深過人,水也由清色變成墨綠色,因此得名黑龍潭。此潭水在陽光照射下,金波蕩漾,閃閃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