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山為什麼有現成的玄宮?這是因為當時武宗無後,遂由興獻王世子朱厚趈繼承帝位,即世宗嘉靖皇帝。世宗即位後,經過“大議禮”之爭,於正德十六年十月,追尊其父原興獻王朱竊為興獻帝,嘉靖三年(1524)四月,又尊其父為本先皇考恭穆獻皇帝,尊其母為本生章聖皇太後。同年修茸陵廟,薦號顯陵。嘉靖下詔在天壽山營建顯陵準備把父母合葬於天壽山,並親自到天壽山為其父母選擇陵址,見大裕山“林茅草鬱,岡阜豐衍,”是個建陵的好地方,馬上命令武定侯郭勳和工部尚書蔣瑤等人提督內外人員,開始建陵。又命大學士夏言和禮部尚書嚴嵩作“獻皇帝梓宮啟行圖”及奉遷儀注,準備將埋在湖北安陸(今鍾祥市)顯陵的獻皇帝改葬天壽山。此舉遭到尚書趙璜的反對,他上奏嘉靖帝:“此舉不能改葬,皇考體魄所安,不可侵犯;山川靈秀所萃,不可輕泄;國家根本所在,不可輕動。”並主張像太祖朱元璋那樣不從安徽鳳陽遷南京祖陵,太宗朱棣不從南京遷北京孝陵那樣,不能把顯陵遷往天壽山。
禮部尚書席書、大學士張居正也上書:“皇考奉藏體魄將二十年,一旦啟露風塵之下,撼搖於道路之遠,與心不安”。由於嘉靖皇帝猶豫不定,加之群臣極力反對,因此,這座新建好的玄宮便空了下來。嘉靖又遣大臣回湖北鍾祥,營建顯陵。穆宗生前沒有預建壽宮,此時正好用上。
張居正率領官員回京上奏神宗:送終的事情重大,尋找陵地的風水理論又十分微妙,事情重大,在處理上就應考慮詳盡;道理微妙就應廣集眾言,以便做得恰到好處。由於張居正等人的建議,神宗決定采取大峪山空下的顯陵改為昭陵,做為穆宗的陵寢之地。
隆慶六年(1572)七月,工部尚書朱衡從天壽山回京向神宗敘述了玄宮內的情況。他說,肅皇帝為睿祖(獻皇帝廟號“睿宗”)修建的玄宮“內紫光煥發,和氣鬱蒸,門堂幹淨,宛如暖室。”神宗聽後十分高興,隨即命禮部議定發引事宜。九月十五日,穆宗皇帝的棺槨葬入昭陵內。
昭陵的陵寢製度在十三陵中屬中等規模。因為當時朝中國庫空虛,神宗年幼,八歲登基,著名政治家張居正受孝定皇太後李氏之托,輔佐年幼的神宗朱翊鈞以務實的精神銳意改變時弊,千方百計在考慮如何開源節流,從各個方麵節省國家的財政支出。因此,神宗下旨:“昭陵的營建,固不可因陋就簡,以天下而儉其親,亦不宜浪費糜財,飾文而鮮實……”。
昭陵營建的神道的設置,從長陵神道七孔橋單孔石橋各一座。近陵處建碑亭一座,亭後建有並列單孔石橋三座。陵宮建築,朝向為南偏東38。乾山巽向,占地約3.46萬平方米。
其總體布局亦呈前方後圓之形,寶城前設兩進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後的方式,以及譡恩殿,配殿為五間,譡恩門為三間的規製,均如泰、康諸陵製度。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是明穆宗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薘、次子朱翊鈐,俱早亡。四子朱翊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封潞王。朱翊鈞幼時的命運並不好,由於世宗晚年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不要說他沒有被立為皇太孫,就連他出生的消息,穆宗都不敢向嘉靖奏報,出生兩個月不敢剃頭發,甚至到了五歲還沒有起名字。直到隆慶六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下疏請立皇太子,同年十八日穆宗才為他賜名,叫朱翊鈞。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說聖王製馭天下,猶如製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隆慶六年(1572),穆宗病死,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元年(1573)到萬曆十年(1582),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人生的輝煌時期,他勵精圖治,任用張居正為內閣首輔,大力支持張居正以整理賦役為中心的社會改革,從而使明朝得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相對安定的局麵。
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以後,神宗將內廷的事務托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張居正剛任內閣首輔宰相之時,神宗在後宮單獨見他,共商朝政大計。引起了滿朝文武的轟動。因為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更使廷臣看到神宗萬曆皇帝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萬曆十年(1582)六月十一日,張居正病危,明神宗萬曆皇帝以論遼東戰功,封他為太師。六月二十日,張居正與世長辭,終年58歲。一代名相辭世,皇上悲痛,下令輟朝一日,舉國哀悼,賜祭九壇,禮視國公兼師傅,贈上柱國,諡文忠。在明代,一人而獨享三公之殊榮者,唯有張居正一人。
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1620年,病死在乾清宮,享年58年。
定陵在選址及堪輿文化定陵位於大峪山腳下,建於明萬曆十二年-萬曆十八年(1584~1590年),占地麵積18萬平方米,為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皇後的合葬墓。主體建築由地上、地下兩部分構成。地上建築由石橋、碑亭、宮門、陵恩門、陵恩殿、方城明樓和寶城等構成。地下建築由五座互相通連的石結構拱形殿組成為玄宮(俗稱地下宮殿)。明定陵,建築精巧雄偉,為中國曆代皇陵之冠,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瑰寶,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定陵地麵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早在萬曆十二年(1584)開工,曆時六年方可完成,耗銀八萬兩,此年萬曆皇帝才28歲,是萬曆的壽宮,該陵墓整整閑置30年,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
該陵坐落在天壽山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昭陵北方,主要建築有譡恩門、譡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外羅城等。占地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中外遊人參觀。
定陵鳥瞰圖清代梁份所著《帝陵圖說》對定陵的外羅城是這樣描述:“鋪天牆基,其石皆文石,滑澤如新,微塵不能染。
左右長垣琢為山水、花卉、龍鳳、麒麟、海馬、龜蛇之狀,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奪天工也。”又謂“覆牆黃同瓦瓦,刻磚為鬥拱,簷牙玲瓏嵌空,光瑩如玉石。甲申之變,寸寸毀這,而不能盡毀也。”外羅城僅前部正當中軸線位置設宮門一座,即陵寢第一道門。其製黃瓦、朱扉、設券門三道。外羅城內,偏後部位為寶城。寶城之前,在外羅城內設有三進方形的院落。
第一進院落,前設單簷歇山頂式陵門一座,製台外羅城門,為陵寢第二道門,又稱重門。其左右各設有隨牆式掖門一道。院落之前左側建有三間神廚,右側建有三間神庫。
第二進院落,前牆之間設譡恩門,共製麵闊五間,通闊26.47米,進深二間,通深11.46米,下承一層彌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龍鳳望柱頭式的石欄杆及大小螭首設置齊備,前後還設有三出踏跺式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