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進院落,前牆間建有陵園主要殿宇譡恩殿。其形製為重簷頂,麵闊七間,通闊50.6米,進深五間,通深28.1米,下承須彌座式台基一層,圍欄雕飾同譡恩門。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設三出踏跺式台階,左右各設一出。殿有後門,故台基的後麵亦踏跺式台階一出。其中後麵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間一出踏跺設有禦路石雕,上刻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還有海水江牙圖案。
譡恩殿左右各設隨牆式掖門一座。院內沿中軸線設有兩柱牌樓門即欞星門一座、石幾筵一套。牌樓門的兩柱作出頭式,白石雕成,截麵為方形,頂部雕坐龍,前後戧以石抱鼓。石幾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組成。石供案作須彌座式,石供器由香爐一座、燭台二座、花瓶二座組成。形製如長、永陵。
寶城的隧道門設於寶城牆的右前方,帝後的棺槨在享殿即譡恩殿內舉行“安神禮”後,必須途經外羅城內能進入寶城的隧道入葬玄宮。為考慮建築設計的對稱性,在第三進院落左右兩牆又對稱地設有隨牆式掖門各一座。
另外,定陵外羅城之前,左側建有宰牲亭、祠祭署,右側建有神宮監、神馬房等附屬建築,房屋多至300餘間。
定陵月亮碑的傳說
明十三陵每座陵宮前都有一座龜馱碑(思陵除外),即神功聖德碑,定陵石碑的背麵右上角有一塊白圓形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在當地百姓流傳著“定陵月亮碑”的神奇傳說。
神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他八歲登基,二十一歲就興師動眾為自己修造陵墓。陵墓建成,他就不上朝,長達二十五年,成年累月久居深宮,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一天,神宗正在昏睡中,忽然夢見一個紅臉、紅發、紅穿戴的人來到眼前。神宗吃了一驚,急忙問:“你是何人?”那人說到:“實話實說,我是個火神爺,你的昏庸無道,我們早有所聞,我奉上天之命來懲罰你,要把你那勞民傷財建成的定陵,燒他個一幹二淨!”神宗聽罷大怒,他仗著自己是所謂“天子”,便大聲喝到:“我們朱家天下,氣數遠遠未盡,難道真會怕你不成?帝王陵寢,自有神佑,諒你不敢,恐怕你也沒有這個能耐!”火神爺說:“咱們打個賭,怎麼樣?”神宗說:“隨你便”。火神爺說:“要是燒了怎麼辦?”神宗說:“要是將來定陵火燒,讓我現在就瞎一隻眼。”話音剛落,火神爺竟哈哈大笑而去,一轉眼就沒影了。
神宗嚇了一跳,竟從夢中驚醒。他正想要睜開眼看看周圍,右眼忽然被眵目糊糊住。不久,一隻左眼睛竟真的瞎了。神宗回想夢中的情景,不禁神誌迷亂,從此,一病不起,沒過幾天就死了。
神宗“駕崩”,入葬定陵。可是奇怪,神宗的那隻右眼睛始終睜著,下人怎麼擺弄也不能合上。等到神宗遺體安葬完畢,有人發現,定陵石碑背麵的右上角立即出現了一個白圓形的東西,人們無不稱奇。更為奇怪的是,據當地百姓說,以後每逢陰曆的月底和月初,這個白圓形的東西就發亮,“定陵月亮碑”從此被叫了起來。據說這個白圓形的東西是神宗的右眼變的,因為他怕火神爺真的要來燒他的陵。盡管如此,定陵也未逃過火燒的劫難。那個“月亮”也不再發光了。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明代第十四位皇帝。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長子,他苦熬到39歲才登上皇帝寶座,但他穿上龍袍還沒嚐到坐皇帝是什麼滋味時,僅一個月就駕崩,是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之一。廟號光宗,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懿孝貞皇帝。
慶陵的地下玄宮自天啟元年(1621)三月定穴營建,七月廿九日合龍門,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占地2.76萬平方米。其陵園建築由神道、陵宮及陵宮外附屬建築三大部分組成。神道建單孔石橋一座。近陵處建神功聖德碑亭一座,亭內豎碑,螭首龜趺,無字。其餘建築均與泰陵規製。
但慶陵的排水係統獨具一格,對於寶城兩側山壑間的流水,其他各陵都是用明溝排水的方式從陵前繞道排出。而慶陵則是在明樓前修建了一個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寶城兩側的水流從左右宮牆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樓前的地下彙合後向前排出,從地下繞過環抱於前的龍砂,然後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溝,經過譡恩殿後的三座石橋,從前院的右側繞過陵前注入河糟。
熹宗朱由校,明光宗長子,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23歲,諡“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哲皇帝”。崇禎元年(1628)三月八日,葬入德陵。
德陵位於潭峪嶺西麓,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皇城陵,崇禎皇帝登基時,明王朝已麵臨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營建德陵又遇到不少難題。德陵在十三陵墓中為中等建築規模,但從天啟七年(1627)九月始建,於崇禎五年(1632)二月峻工,卻曆時5年,建建停停,停停建建,其因一是朝內財政匱乏,資金短缺,隻得向全國各州縣加派,“大者派二百二十兩,中者一百六十兩,小者派一百兩。”同時開納事例銀,各州、府、縣的官員政績不佳,被查處的,都可以納銀官複原職。真是建德陵捐助、加派等各種手段全部用上。從營陵費用的這一變化看,這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縮影。
其因二在萬曆年間,神宗委派內閣首輔並精通堪輿之術的張居正去天壽山審視禮部左侍郎王希烈等人所選潭峪嶺(今德陵所在位置)時;張居正就認為此地不吉,他曾說:“此地孤峰獨峙,左右界水中群山一起一伏參差不一;主峰陡峭,氣脈全無”。當場就否定了禮部左侍郎王希烈所選在此地建陵寢的決議。清代大堪輿家梁份所著《帝陵圖說》也曾評論建在那裏的德陵則是“左肩受風於北之東,右肩受風於西之北,是不吉之兆也”。
德陵建築總體布局仿效昭陵,其它建築均仿效慶陵。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明樓一些建築圖案別具特色,別的皇帝陵都是雲龍圖案,而德陵則上雕刻二龍戲珠,采用了道教的“八寶”,“八吉祥”的圖案,下雕佛道兩家的吉祥寶物,包括犀角、珊瑚、法螺、寶傘、蓮花等,這也算是明陵中的一個先例。殊不知,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深奧玄機,在民俗中“朱”姓是最忌諱的“二龍戲珠”,此德陵所有建築上雕刻“二龍戲珠”是預示著明朝加快衰敗、滅亡的步伐。加之德陵所選穴地不吉,明朝已無回天之力。
崇禎帝朱由檢(1610~1644),光宗朱常洛第五子,熹宗朱由校之弟,因熹宗去世時年僅23歲,無後。
朱由檢以兄終弟及入承大統,在位17年。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農民軍攻克北京,他在煤山吊死,明亡。清軍入關,諡號懷宗,後改莊烈帝;人們習慣稱其為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