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台伊始,麵臨的就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行將滅亡的爛攤子。眾所周知,天啟年間以太監魏忠賢為首的一大批宦官勢力控製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軍政大權,根本沒把朱由檢放在眼裏,而是包括朱由檢在內的幾位親王在政治、經濟上恣意貶損。
魏忠賢一班子奸臣,萬萬沒想到熹宗早死,崇禎嗣位。魏忠賢等閹黨驚恐萬分,並也想千方百計暗害崇禎,亦打算另立福王。崇禎帝即位初,為防範魏忠賢。甚至連宮中太監送的飯菜都不吃。崇禎立誌維新,一邊假意信任魏忠賢,優召答待,一連撤去魏忠賢的死黨司禮監太監李永貞,換上自己藩邸隨侍太監徐應元。登基僅三個月,首除大奸魏忠賢等一大批宦官。經過如此削奪,一方麵解除了魏黨對自己的威脅,同時也為自己信任的宦官出台清掃障礙。
崇禎即位之初,農民起義已經爆發,但對明朝威脅最大的還是遼東的後金。明將熊廷弼戰死後,明朝幾乎喪失全遼,退保關寧線。戰略防禦也由一個積極防禦轉入消極防禦再到謀求乞和的過程。在崇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後金多次長驅直入內地的攻勢,都給明朝以沉重打擊。尤其是當內地農民起義形勢迅速發展之後,明朝麵臨兩線作戰“南北交困”的窘境。
兩線作戰,曆來為兵家大忌,但崇禎認識危害已為時太晚。
本來後金努爾哈赤之死給他提供了一個與後金議和的好時機,他卻反對議和。對付農民起義軍是剿而不是撫,致使李自成農民軍在1644年破潼關直入北京城,走投無路的崇禎倉惶逃出宮中,用一束白綾吊死在煤山東側的槐樹下,明朝到此滅亡。
清朝入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順治元年(1644)五月,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但思陵的改葬開隧營建卻舉步維艱,遲遲不開工。為此,原任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在順治元年(1644)十一月上奏說:“禮為舊君有服,不知諸臣何以置念?且時雖寒冱,地氣尚暖,及今猶可開挖隧道,先妥梓宮,其立碑建亭,姑俟來春舉行,倘在悠忽,是遲一日之工作,即虛一日之曠典,如作速報竣之明綸何?伏乞夭語嚴飭該監刻期赴陵,先開隧道,來春亟建亭碑,萬勿藉詞緩諉沉擱……庶恩旨信而大義昭垂,芳萬世而無鉩矣。順治皇帝覽奏後甚思有理,當即朱批:思陵作速經營,已奉有旨,該監何得玩泄?著即刻期赴工,先開隧道,其餘俟來春報竣。如再誕諉,定行重治。”由此思陵才開工改建,順治二年(1645)九月,思陵改建完工。
《紀文·思陵記》:“思陵享殿三楹(三間),奉先帝木主;碑亭有額,有金書“思陵”二字。亭內石碑“大明”亦為金字。碑刻“懷宗端皇帝陵”。
思陵,雖然終清之世一直稱崇禎皇帝的陵名,但在順治、康熙年間,一些知識分子卻不稱其為思陵,而稱之為“攢宮”。清代《帝陵圖說》的作者梁份亦雲:“烈皇帝殯於思妃墓,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宮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陵尤不可也”!顯然,他們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場上,拒不接受清朝為崇禎帝墓所定的陵名,充分反映了對清朝統治者的不滿和對明朝的懷念。
金山下的景皇陵北京西郊的金山,原是明代埋葬皇帝嬪妃的地方。那兒的明樓大都是綠頂子,惟獨一座明樓卻是金碧輝煌。在明朝的時候,隻有帝王的墓才能用黃琉璃瓦。那麼,這是哪個皇帝的墓地呢?
明十三陵牌坊在這裏埋葬的是明景泰帝朱祁鈺。明朝從永樂帝起共有十四位皇帝,惟獨這朱祁鈺沒有葬入十三陵,說起這事來還有一段故事哩。
在明朝正統年間,蒙古族奴隸主乜先為了掠奪財富,大舉進犯明朝邊境。山西大同吃緊,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結果兵敗“土木堡”,被乜先所擄。
消息傳到京城,滿朝文武大臣驚慌失色,怎麼辦?朝內不能沒有皇帝。於是,滿朝文武又擁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稱為景泰帝。後來,乜先又攻北京,在德勝門外被明將於謙率領的明軍打得大敗,乜先為了求和就把擄去的英宗放回來了。英宗回到北京後,被尊為太上皇,但他不甘心失去的皇位,總想複辟。
後來,他乘景泰帝生病的時候發動了宮廷政變,重新登上了皇位。景泰帝本來就有病,這一下連驚帶氣沒幾天便死了。
朱祁鈺死後,照理應葬於明陵。但英宗對他恨之入骨,不願將他葬入十三陵。但又怕滿朝文武不服,一時心事重重坐立不安。有個親信工部尚書黃福平時最理解主子心意,見英宗整天悶悶不樂,心中便猜到了七八分。於是,他向英宗獻計:此事應當如此這般,便可妥善處置。英宗大喜,暗中照計而行。
趕到入殮的時候,景泰帝的靈柩仍然運往明陵,一路上吹吹打打,滿朝文武跟在後麵。
英宗為了擺樣子也親自送葬。
從德勝門前往昌平陵區,先要經過清河大橋,然後在昌平縣的“停靈宮”停靈,再奔皇陵。
這次,景泰帝的靈柩剛過清河大橋,抬靈的壯漢便嚷嚷棺材太重,於是就換了一撥人。沒走多遠又嚷重了,於是又換了一撥人。這樣一直換了五撥人才到了停靈宮。後來,當地人便把這幾個換人的地方叫做“一撥子”、“二撥子”、一直到“五撥子”。
等到朱祁鈺的棺槨從停靈宮出來再往北行時,抬夫們更喊沉了,走一步一打晃,走兩步一換肩,從幾個人加到二十四個還是走不動。發生了這等怪事,宮廷總管立即上奏英宗。英宗忙在停靈宮召集文武大臣商量,那個曾向英宗獻計的工部尚書黃福奏道:“景帝靈柩往北越抬越沉,這是天意。景泰帝原本不該葬入皇陵。依臣之見,不如另擇墓地以合天意,不知萬歲意下如何?”英宗準奏。景泰帝棺木折回,奔了西山。後來這個停靈宮便因此改名為“回龍觀”。
實際上,這是英宗的那個親信工部尚書黃福指使宮廷總管買通了抬夫演出了這場戲,文武百官都被蒙在鼓裏了。
朱祁鈺當了八年皇帝,雖然沒有資格葬入明陵,也要按帝王禮節入殮。於是,在金山腳下的娘娘府,帝王嬪妃墓地的中間建了一個黃琉璃的明樓。這便是人們所說的“十三陵外又一陵”。
後來,這一帶有了一個村子,就是現在的鑲紅旗村。
傳說到了清乾隆年間,有一次,乾隆出遊來到了娘娘府。正行走間,有位大臣忽然上奏道:“陛下,我看這一帶有帝王之氣。”乾隆信以為真,大驚失色,忙對左右說:“篡位的明景帝陰魂不散,這裏還要出帝王,這便如何是好?”於是有人上前獻計:在金山腳下修起八個土台子以鎮龍氣,人稱“八把龍釘”,意思是將這個地方釘住,便不會有人篡位了。後來,這裏果然修起了八個土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