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十一)(3 / 3)

應北京天安門地區管委會之邀,著名潮籍山水畫家馬流洲曆時6個月創作了一幅高2.6米、寬5.8米的《江山永泰》圖,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廳。從2006年國慶前夕懸掛以來,每天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在畫幅前流連觀賞。這幅精心構思創作的《江山永泰》圖,以奇特的構思、濃烈的筆墨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渾的泰山圖。畫家借泰山謳歌和諧盛世,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深情祝福。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有60根朱紅色通天圓柱,地麵由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鬱的城牆上有兩層重簷樓,蓋滿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麵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重450千克的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千克的六角宮燈組成眾星捧月圖案。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的中軸線上,過去隻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現在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天安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

橋麵略供,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麵,隻許皇帝一人通過,叫“禦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麵,隻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隻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供四品以下官吏和士兵通過,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

紫禁城角樓

紫禁城角樓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西麵,是由四麵凸字形平麵組合而成的多角建築,屋頂有三層,上層是縱橫搭交的歐山頂,由兩坡流水的懸山頂與四麵坡的龐殿組合而成,因這種屋頂上有九條主要屋脊,所以被稱做“九脊殿”。中層采用“勾連搭”的方法,用四麵抱廈的歇山頂環拱中心的屋頂,猶如眾星拱月。下層簷為一環半坡頂的腰櫓,使上兩層的五個屋頂形成一個複合式的整體。由幹角樓的各部分比例協調,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致,因此

紫禁城角樓共有四座,分別坐落在明、清皇宮———北京紫禁城的東、南、西、北四個角上。這四座角樓,由於結構奇特、外形美觀、裝飾絢麗,被人們稱為“9梁、18柱、72脊”,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珍品。紫禁城角樓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清代重修。角樓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與城垣、城門樓及護城河同屬於皇宮的防衛設施。

角樓坐落在須彌座之上,周邊繞以石欄。中為方亭式,麵闊進深各三間,每麵8.73米,四麵明間各加抱廈一間,靠近城垣外側兩麵地勢局促,故抱廈進深僅為1.6米,而城垣內側的兩麵地勢較開闊,抱廈進深加大為3.98米,平麵成為中點交叉的十字形,蘊含著曲尺樓的意匠,使得角樓與城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建築形體,取得了有機的聯係。

角樓由墩台下地麵至角樓寶頂的高為27.5米,由多個歇山式組成複合式屋頂,覆黃色琉璃瓦。上層簷為縱橫相交四麵顯山的歇山頂,正脊交叉處置銅級金寶頂。簷下施單翹重昂七踩鬥拱。二層簷四麵各加一歇山式抱廈,四角各出一條垂脊,多角搭接相互勾連,簷下單翹單昂五踩鬥拱。下層簷四麵采用半坡腰簷,四角出垂脊,用圍脊連貫,簷下重昂五踩鬥拱。下層簷和二層簷實際上四麵各是一座重簷歇山頂加垂脊集合在一起的屋頂形式。角樓梁枋飾以龍錦訪心墨線大點金旋紋彩畫,三交六鰕菱花隔扇門和檻窗極為精致。

角樓采用減柱建造法,室內減去四根立柱擴大了空間的利用麵積。在房屋構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簷下梁頭不外露,更加突出了外觀上的裝飾效果。

故宮午門城樓

午門城樓據史料記載,故宮的午門始建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重修於清代順治四年(1647)。

我們今天看到的午門城樓,就是順治年間重修後的遺物。以後又經過多次維修和油漆,午門城樓仍保持著昔日的光彩。午門是明、清皇宮宮城———紫禁城的正門,位於天安門、端門之後。進入午門,通過太和門就可以到達金鑾寶殿———太和殿了。

午門城樓建築在一處高大的磚石台基上,平麵呈一個倒置的“凹”字形。午門城樓由五座樓、亭組成,正樓居中,兩側各有兩座亭子。狀似大雁展翅,因此俗稱“五鳳樓”。正樓高35.6米,麵寬九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最高級的建築形式。東、西兩端的翼亭,稱為“觀”或者“闊”。正樓和四座亭子的屋頂上,都鋪著金光燦爛的黃色琉璃瓦。黃瓦、紅柱和台基上的漢白玉石欄杆、塗成紅色的台基牆麵相互輝映,使午門城樓顯得更為輝煌、華貴。

午門城樓下的台基開有三個門洞,左右兩側還各開有一個掖門。每個門洞都設有大門兩扇,每扇大門都安裝有銅鑄鎏金的門釘九排,每排九顆,共有門釘81顆。

午門五個門洞中最中間的一個稱為“禦道”。按規定這條禦道隻準皇帝一人通行。然而,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這條禦道也可允許極少數的人出入,比如,在皇帝正式結婚的時候,皇後可以走一次,通過這條禦道進入宮中;皇帝通過殿試錄取的前三名進士———狀元、榜眼、探花,也可以在這條禦道上走一次,通過禦道走出皇宮。午門兩側的門洞是文武百官和王公大臣進出皇宮宮城的通道。

午門不僅是皇帝大婚、祭天、祭地、祭祖和王公大臣上朝、退朝出入的通道,而且也是明、清兩朝舉行大典、宴請群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