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十一)(2 / 3)

事實上古都宮殿的設置和命名,階、台、亭、門、樓、堂的布局,甚至連宮門銅釘的數目都與《周易》象數有關。

古都的中心,布政決策的殿堂往往稱為“太極殿”。為什麼會叫“太極”呢?《周易·係辭》裏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陰、陽”和“天、地”。天地相交、陰陽相配於是生化出萬物。所以,太極是天地未分的整體、是天地萬物的本原,用它做主殿的名稱,意味著天子無限的權力。

宮城又稱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內舊址而稍南移,周圍加磚砌護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麵正門稱“午門”即元代皇城靈星門舊址。萬歲山,明代又稱煤山或鎮山(清代改稱景山),是元代延春閣舊址,明代堆土築成。此山五峰聳峙,中峰在全城中軸線上,又當南北兩城牆的正中,形成全城的製高點。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莊嚴而勻稱大方。帝王居住的主體大殿也在它巍峨實體的依托之中。它們是:外朝三大殿,即皇極殿(清改稱太和殿)、中極殿(清改稱中和殿)和建極殿(清改稱保和殿)和內庭後三殿,即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它們在全城的中軸線上,占據了最重要的位置。

故宮國都一般選擇在當時認為風水最好的地方,宮闕主殿又建在城市內的風水穴上,這裏被認為是“生氣”聚集的地方。例如,北京的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征主義的代表作。它位於城市東西、南北交叉軸的中心。宮城用“紫微”顏色裝飾,使它象征著世界的中心———北極星的光輝。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著象征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有須彌座,它的九層台階,象征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周易》說這裏:“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乘六龍以禦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周易·係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指的是“天、地”,也指的是“陰、陽”。這裏又成為陰、陽諧調,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為了把這一地方渲染上神聖的光輝,古代的建築設計師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征成為宇宙的中心。

古人將大帝所居住的天宮稱作紫宮、故皇宮也以紫宮見稱。其二是明、清皇宮戒備森嚴,是不許人靠近和進入的基地,所以明、清皇宮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不但占據京城中心地位,而且風景優美,西北部有大液地瓊華島,這是遼金時代的離宮。元代又利用這個自然景區修建了宮殿,成為宮苑。西麵有碧水藍天的中南海,北倚萬歲山,俗稱煤山。永樂年,用挖的護城河泥土堆積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圍二裏餘,成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形成風水靠山與紫禁城前麵的金水河互相呼應。有山有水,陰陽交彙,體現並構成中國建築前麵有水、後麵靠山的傳統格局。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曾有24個封建皇帝盤居於此。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修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曆史。

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0餘米,東西寬750餘米,周長3428米。城牆高10米,城牆下寬8.62米,上寬6.66米,城四隅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通高27.5米),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成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式,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

紫禁城四麵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再向南通過端門可達天安門,西麵有西華門,東麵有東華門,北麵有玄武門(清朝改名神武門),對麵是萬歲山(清朝改稱景山)。

紫禁城分為前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發號施令、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以北為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以及東、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後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宮殿。東宮之東有皇極殿、寧壽宮、樂壽堂;西宮之西有慈寧宮、壽康宮,亦屬內廷範圍。

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門上崇樓五座,俗稱五鳳樓,正樓是重簷廡殿頂,高35.60米,東西四座重簷四角尖式方形亭樓以廊廡聯接,輔翼著正樓,形如雁翅,氣勢巍峨,體現了紫禁城的尊嚴。明清兩朝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鍾鼓,皇帝大典時,鍾鼓齊鳴。戰爭凱旋,則在午門舉行受俘禮。午門共有五個門,中門是皇帝出入的,皇後大婚時由此門,“傳臚”時狀元由此門出,東西兩門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門是文武大臣走的。進午門以後便是空間開闊的太和門庭院,一條玉帶形的金水河,逶迤婉轉,自西向東流過,橫跨五座雕欄玉砌石橋,與天安門外的金水橋互相呼應。金水橋正北是前朝的正門———太和門(明朝稱奉天門、皇極門),明朝皇帝常在此“禦門聽政”;清朝皇帝曾在此受朝賜宴,順治元年十月朔(初一)福臨皇帝在太和門頒詔稱帝。

太和門以內是廣闊開朗的太和殿廣場,占地3萬餘平方米,兩側有崇樓高閣,屹立左右,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三層,每層都繞以亭亭玉立的白石欄杆,在龍鳳紋飾的望柱下麵伸出排水用的浮雕白石螭首1142個,千龍吐水,蔚為奇觀。

紫禁城周長6華裏,占地麵積72萬平方米,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裏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建築麵積數萬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其規模之巨大,占盡了天下最大的天數;體現了“天子”的權威。故宮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附會封建傳統的禮製來規劃的。為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顯示莊重威嚴的氣概,采用了突出中軸線,主要建築沿軸線南北縱深發展,次要建築則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兩側的手法。

天安門天安門城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門廣場北端,麵臨長安街。對麵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天安門城樓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裏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麵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的圖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