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十五)(1 / 3)

二、北京古都遼南京與金中都、元大都的建築格局

936年,遼朝契丹人在此建立陪都——南京。

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篡奪政權,不惜把“燕雲十六州”割獻契丹,並稱臣、納貢,以父禮事之。契丹得到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今北京等地後,於986年在今北京建立陪都南京。

遼南京沿用唐代幽州城址,僅在城內西南部築了一個小宮城,稱為“大內”。“大內”的宮殿也多半沿用前代建築。大內正門為“宣教門”(後改稱元和門),內有“元和殿”、“昭慶殿”、“嘉寧殿”、“臨水殿”、“長春殿”以及供帝王遊玩的球場和泛舟的湖泊。

大內之外,街道布局有如棋盤。城內共有二十六坊,每坊有門樓,坊名書於其上。城北是商業區,城內東部有“永平館”,是接待外國使臣的賓館。城牆高三丈,寬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門。

南京水甘土厚,物產豐富,有著較高的文化技藝。

南京還是北方佛教的中心,僧居佛寺眾多。大房山雲居寺每年四月八日慶祝佛的生日,盛況空前。當時的南京,實已成為祖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了。

從此以後,城市發展較快的是金代。

1123年金滅遼。1151年在南京舊城的基礎上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工程。改建後的新城,最外麵的大城向東、西、南三麵大拓展,位置相當於今宣武區西部的大半,周長37裏有餘,略呈方形。每邊各有三座城門樓。每一座城門樓之下,辟三個門洞。大城中部以南為皇城。故址在今廣安門以南,是一長方形的小城。內有宮城,周長九裏三十步。宮城的正南門名叫“應天門”,它與皇城的正南門“宜陽門”,大城的正南門“豐宜門”正好相對,中間有禦道,貫通三門而過。這條禦道也即大城的中軸線。應天門、宜陽門和豐宜門前各有護城河,禦道旁有溝,溝上植柳。

大城之外,又築四個小城,其城牆各長3裏,前後各一城門。樓、櫓、塹悉如邊城。每小城內又有倉庫,貯以甲、仗等兵器,並有地道和內城相通。

擴建中都工程浩大,使用了工匠民夫80萬,兵工40萬。宮殿極其奢華、壯麗輝煌,用黃金和五彩加以修飾。南宋使臣到中都見到這些宮殿都為其“宏麗可怖”而震驚。

此外,金人也大力發展中都城的對外交通,曾開渠引高梁河水到通州,用閘壩調節水位落差,取名閘河。

舉世聞名的盧溝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到現在已有800多年曆史。盧溝橋全長266米,橋的中心跨孔長21.6米,近岸橋孔跨16米,橋麵寬7.5米,共140根石柱,上雕有485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子。這座雄偉的白石橋作為文物瑰寶,一直保留至今,它反映了金代卓越的建築藝術和創造魄力。

以《周易》象數規劃布局元大都

中國古都的選址、規劃設計和布局往往是那一時代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國都的物質實體和時代的文化思想,如影之隨形,不可分離。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發源和傳承著東方文明,自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國都規劃布局思想。

元大都是中國古都城建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裏程碑,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古都的傳統文化特色。因此,它的建城思想也是國際學術思想界關注的焦點。透過曆史的天際線,去考察那些依稀可辨的蹤跡,就會發現儒、道、釋的文化思想在元大都的規劃布局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將儒、道、釋三者結合,反映在元大都規劃布局中的集中之點,就是《周易》象數。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古都風貌中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國城市發展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元大都的最初規劃、設計者是劉秉忠

劉秉忠(1216~1274年),元代邢台(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初名侃。少時為僧,名子聰,號長春散人“秉忠生而風骨秀異,誌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他生於一個世代書香的官宦人家,到他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少年時,他就入武安山天寧寺為僧。因此《元元大都史》說他:“因從釋氏,又名子聰。”而長春散人又是道士的道號。“其詩蕭散閑淡,類其為人”,這是他內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反映。他的傳統文化根底深厚,“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

論天下事如指掌”。劉秉忠尤為推崇、精心研究的《易》為儒家群經之首。而“邵氏《皇極經世書》”,即北宋邵雍(字堯夫,諡康節,1011~1077年)所著,推演世事變幻的《皇極經世書》,是邵雍據《易傳》關於八卦的原理,用道家的思想提出宇宙構造圖式的學術體係,為其代表作。由此看來,劉秉忠身為和尚,心向道家,思想深處又為儒家,一身兼佛、道、儒三者,尤其是能熟練地運用《易》和邵雍《皇極經世書》中的“陰陽數術”來推演天人關係,他是一位用儒家出世濟民的思想而一統佛、道治心、修身、推理、觀天下的謀士和學者。

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有著一整套“吾從周”的思想淵源。劉秉忠正是用這一套奠基於西周初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都城結構、政治體製係統相結合,來改造當時遊牧民族的蒙古統治者。他提出:“以馬上取天下,小可以馬上治之。”他大力倡導文治,以儒家的思想治國,以道家的思維方式觀察與處理天地人生和人與自然的關係,用佛家釋老思想治心。

劉秉忠醉心於儒、佛、道思想,尤精於陰陽術數,必然反映在他主持規劃設計的元大都之中。很可惜,元大都還沒有完全建成,劉秉忠就謝世了。繼起的虞集(字們牛,1272~1348年)秉承劉秉忠的思想,繼續元大都的建城計劃。《元史》奪傳說虞集“得程、朱氏微旨,著《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他又仿邵雍,主修《元經世大典》八白帙。虞集也是最為崇拜邵雍,他在自己的書房裏“右室書邵堯夫(雍)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牛”。所以,劉秉忠、虞集都把邵雍的思想作為元大都的文化精髓。

“周王禮製”的儒家思想與元大都

“周王禮製”是儒家政治思想的藍圖,也集中表現在元大都的規劃布局中。《析津誌輯佚》載:“至元四年(1267年)二月己醜,始於燕京東北隅辨方位,設邦建都,以為天下本。”而“唯王建國,辨方正位,國體經野,設官分職,為民立極”正是《周禮》開篇的總綱,周王禮製將君、臣、父、子、長幼秩序,各種職能機構和各種文武官員在郜城的地理位置上固定下來,把官的品級、職能,人的長、幼、尊、卑,四時的春、夏、秋、冬,人的仁、義、禮、智、信,顏色的青、紅、白、黑、黃等等都在國都的方位上固定下來,這就是“周王禮製”在國都規劃中的總綱。“四月甲子,築皇城。位置公定方隅,始於新都鳳池坊北立中書省”。皂城和中書省是國家首腦所在地,確立在都城的中心。都城的整體形狀正南正北,堂堂正正,略為長方形,中軸線對稱均勻。皇城居中,內則宮城為大內,一層又一層的城牆都是“周王禮製”思想充分而完滿的體現。

元大都與《易經》思想指導下的《周禮·考工記》

《周禮·考工記》說:匠人建國,水地以懸……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匠人營國,方九裏,旁三門。國中九經就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市朝一夫。……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應門二徹三個,內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門阿之製,以為都城之製。

現在元大都城基本上為方形。北城牆6730米,南城牆6680米。周長28600米,麵積50餘平方公裏。元大都城內街道的分布,除什刹海、北海和中海附近,基本上呈棋盤形。東西南北各有九條大街,呈九經九緯之狀。“九九”是《周易》老陽之數,稱為極陽數,為最大的天數,隻能用於國都的皇天之居所。大街寬25米,胡同寬約6~7米。現在北京城內的不少街道、胡同,仍保留了當年元大都街道的形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