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七)(1 / 3)

二十四、孟子故裏孟廟孟府建築格局

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誕生之地———邾國,即山東鄒城市。這裏山川靈秀,文化璀璨,人傑地靈,聖賢迭出。

孟廟在這古老優美、山清水秀的地理環境風水寶地中發生的“孟母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故事,千餘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孟廟,位於城區南部,是祭祀孟子的地方,始建於北宋景四年〔1037年〕。

孔子四十五代孫道輔守兗州後,尋應訪孟子墓於城東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創建孟廟。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邑士徐紱及鄉人出資將孟廟遷於現址。後經金、元、明、清曆代拓展和維修,至孟子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達到現規模。孟廟占地2.4萬平方米,南北呈長方形,前後五進院落,前有欞星門、亞聖廟石坊、泰山氣象門;自第三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中有承聖門、亞聖殿、寢殿;東有啟賢門、啟聖殿、啟聖寢殿、西有致敬門、致嚴堂、銚祖祠、焚帛池。廟內有曆代碑刻270餘塊,古樹名木300餘株,古人謂之是“古木參天繞古祠”、“滿地豐碑滿壁詩。”孟府,亦稱亞聖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子嫡係後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明景泰二年(1451年)明代宗賜孟子五十六代孫孟希文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後,孟府又稱博士府。1935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封孟子七十三代孫孟慶棠為亞聖奉祀官,至此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這一封號整整承襲了十八代,曆時484年。

孟府,始建於宋代,占地2.1萬平方米,其部局嚴謹,前後七進院落,依次建有大門、禮門、儀門、大堂、世恩堂、賜書樓、上房院、延祿樓、後花院等,廳、堂、樓、房共計200餘間,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

二十五、江南水鄉鄭氏十七房

鎮海鄭氏十七房景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海濱小鎮遚浦鎮,緊鄰329國道,距上海240公裏、杭州170公裏、舟山40公裏,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大橋、杭甬高速、甬台溫高速貫通四周,交通十分便捷。

據民國《鎮海縣誌·壇廟下》載:“黃公祠建在鄭姓屋前河運裏鄭氏十七房”。黃公,名黃恕,治水英雄。黃公祠建於南宋淳十年(1250年)。“鄭姓屋前河運裏”,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鄭。說明1250年前鄭氏已定居遚浦鎮路沿鄭。

又據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始祖靖侯,宋南渡遷居遚浦靈緒鄉,擇山之陽(即今十七房北側的小山崗‘擇山’)塘路沿(即路沿鄭)”。《遚浦鄭氏宗譜·源流考》記載得更為明確:“鄭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靈緒鄉擇山之陽塘路沿,厥後分東、西、中央三房。”這說明如今仍保護良好的東房、西房、中央房是鄭氏十七房的最早的發祥地。又據《鄭氏宗祠碑記》載:“鄭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為一世,分東房、西房、中央房。”“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麼?鄭德容《明·處士東滄公傳》載:“以舊宅不敷居處,乃於舊宅之西北隅,別營新宅,東滄公名鄭銓,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為十七房。”這就是十七房的由來。

係鄭氏一支南遷後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鄭桓公於陝西華縣立“鄭國”為王。五代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鄭氏一族三次舉族南下。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一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今鎮海遚浦一帶)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

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始祖賁,明貝也贈登士郎,晉封林郎”,後繁衍成族。現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現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

麵積6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麵積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後堂樓房、立房、新房、四份頭、老陸家、大弄、東弄、後新屋、河跟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宅大院10餘幢,二層磚木結構。馬頭牆、廂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廂房與廳堂的構築風格融為一體。群牆外,牆河環城,綠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橋,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築具有江南水鄉風格,又兼有宮殿般的布局結構,中軸線、橫軸線極為明顯,經過曆代增擴,建築規模恢宏,工藝精甚,畫梁飛簷,精雕細刻。宅內還保留著還遺留著乾隆年間成親王親筆題詞“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跡。在村民中還保留著清代牌樓石刻“聖旨”匾額。

二十六、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位於山西省太穀縣城西南5公裏的北村,傍依108國道。曹家大院是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整體的布局呈“壽”字型。該宅院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南北通融,結構獨特,雄偉高大,堪稱“中華民宅之奇葩”。同時院內珍藏著許多文物,被辟為三多堂博物館。太穀三多堂博物館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2006年05月25日,曹家大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過去有一句佳話:“山西人善於經商,山西人長於理財”。確實,在明清時期,以“祁太平”為首的晉商就是中國一大商幫,曹氏家族又是太穀縣的首富。從遠處看,這座宅院呈“壽”字型,外觀雄偉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圍低矮民居建築中格外醒目。這座“壽”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個分支的脘堂,習慣上根據多福、多壽、多子而稱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並排著三個穿堂大院,上麵連接著三座三層高樓,內套15個小院,現存房舍270多間。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連,布局嚴謹,其間有精湛的雕工繪畫藝術,非常精美。三多堂不僅以其雄偉壯觀的建築名聞遐邇,而且有無數珍品深藏院中。

曹家大院在三多堂內陳列的共有四大項目。這裏展出的是“曹家經商史”,主要反映曹氏家族從艱辛創業到創造輝煌到走向衰落的過程。首先是創業階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曹家始祖曹邦彥原以賣砂鍋為生,至第14代曹三喜時,因其迫於生計,早年去了熱河的三座塔謀生,開始時以種地、養豬和磨豆腐為生,後來經營釀酒業,家業漸漸發展起來。曹三喜共有七個兒子,各有堂號,其中四兒子的堂號名為“三多堂”,生意最興盛,支撐著曹家門戶,成為曹家商業的代表,到道光、鹹豐年間,商業達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鋪麵,所謂“遼奉蒙俄六百座”,福祿壽喜四合圍。此時資產高達1200萬兩白銀,所以鄉民有“凡是有麻雀飛過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號”的說法。曹家致富的秘密何在呢?曹家確實有一套發家致富的秘方。曹家深知“成敗得失皆係乎人”的道理,所以選拔人員要求忠實可靠,聰明能幹;此外還定有嚴格的管理製度和紀律,比如衣帽整潔、和顏悅色,接洽生意不準舞弊等。另外,曹家各號掌櫃也都有講生意道德、恪守信譽的優點,所以曹家能夠經營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