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憾的是,在觀光塔上隻能看到城市二環路以內的景色。如果你有機會乘飛機在城市上空經過,那麼八卦城的全貌就會盡展在你的眼前。
有趣的是,當地人都把八卦觀光塔迷信為“殉情塔”。據說,當年竟有兩個青年,為了愛情而縱身跳塔殉情。如果你去登八卦觀光塔當地人可能會對你說:如果你對愛情忠貞不渝,就勇敢地上吧;如果你對愛情“有點看法”,最好別上去!
沒有紅綠燈的城市
八卦城有兩奇:城市馬路上沒有一盞紅綠燈。根據專家和學者都提議,既然各道路環環相連、條條相通這對一個縣城來說不會塞車和堵路的,車輛和行人無論走哪個方向都能夠通達目的地,於是有關部門1996年取消了道路上的紅綠燈,八卦城由此成為一座沒有紅綠燈的城市。
容易使外地人“轉向”的城市
除沒有紅綠燈外,八卦城還有一奇,就是容易使外地人“轉向”。據說一位外地司機嚴重超載。車到特克斯縣城後,突然意識到可能會在街道上碰到交警。於是,他趁夜間方便,選擇一條自認為偏僻的道路,繞行到了中心八卦文化廣場附近。突然,他借助燈光遠遠看到前方有一位交警在執勤,嚇得滿頭大汗,立即刹車,緊急調頭,準備偷偷摸摸地行駛到其他路上去繞過。但當他抱著僥幸心理從其他道路上繞到前方時,一看,前麵還是有交警。他又偷偷摸摸地從另外的道路繞行,而且這次繞的路更長、圈子更多,可是無論他怎麼繞,怎麼都躲不開那些“煩人”的交警。他不信就這麼“邪”,於是,繼續繞,就這樣,他一次比一次繞得多,一次比一次繞得遠……究竟繞了多少遍,連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就這樣,這位“糊塗”的司機整整繞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精疲力盡的司機把自己的“遭遇”講給同行,結果成了笑談,並迅速在整個縣城傳開了。其實,這位“暈頭轉向”的司機,一個晚上見到的就是中心八卦文化廣場路口的那一個交警。
這座體現易經文化內涵和八卦奇特奧秘思想的城鎮,以中心八卦文化廣場為太極“陰陽”兩儀,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離、相同角度如射線般向外伸出八條主街,每條主街長1200米,每隔360米左右設一條連接八條主街的環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有四條環路,其中一環八條街、二環十六條街、三環三十二條街、四環六十四條街。這些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六十四卦,充分地反映了64卦386爻的易經數理。為不讓人們迷路,各街道都設置了方位說明牌。
特克斯在西漢時期是烏孫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從現存近兩萬座烏孫古墓的分布和出土文物看,當時的烏孫國是西域繁榮昌盛的遊牧大國。
烏孫古墓群
烏孫古墓分布在依山傍水的草原上,呈南北走向,五至七座為一列,其中有大墓、小墓之分。古墓以土墩墓為主,源於兩幹五百年前的塞種人墓葬,以後為烏孫人、突厥人沿用。
現在,特克斯縣8642平方公裏的土地上處處都有烏孫墓群,主要分布在離縣城兩百公裏處的包紮墩冬牧場、喀拉峻、喀布沙朗、達合木別勒、阿特恰比斯、庫克蘇、庫克塞克、康蓋等地。伴隨古墓的還有鹿石和石人。目前,在特克斯草原上已發現十七尊草原石人、十一處鹿石岩畫。
出土文物有中西合璧、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合一、佛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相融合的精美器皿。目前,特克斯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保存的文物有59種112件,分別為石人、銅鍋、古字、金壺、銅製人頭像、護心甲、古代加工糧食工具、古代農具、刀、矛、陶、木板印刷模具等,其中烏孫文物現屬國家一級保護範圍。它們主要是自1978年以來在各鄉(鎮)場農牧區修路、挖渠、建築過程中挖掘出來的,還有部分文物是村民送交的。
全縣文化底蘊濃厚,烏孫文化、易經文化和瑪納斯文化相互融合、延續,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相互交彙碰撞、傳承發展,是中國最西邊的八卦城和易經文化所在地、烏孫文化和易經文化唯一交織地,是中國道家文化傳播最西端的地方,是中國西域最大的遊牧古國——烏孫國的所在地,是中國現存烏孫古墓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古代有史記載遠嫁公主最多的地方,是中國古代最大的賽馬場——“汗草原”所在地,也是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建立“牙帳”最多的地方。
全縣民俗風情濃鬱,境內長期居住著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33個民族,漢文化與草原文化相互融合貫通,造就了獨特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孕育了哈薩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六十二闊恩爾”和被譽為草原上的《天方夜譚》———哈薩克長詩《幸福的四十根樹枝》。
全縣文物古跡眾多,重點文物保護總麵積已達5000餘畝,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6處,共有二萬多座“塞種”“月氏”“烏孫”“突厥”墓葬,有石碑1塊及20座尚未探明的“洞穴”。近年來新發現的波斯坦古城遺址更加了曆史的厚重感。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窗口的“八卦文物展覽館”,對宣傳展示曆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二十九、洞庭湖畔的張穀英村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名樓名水兼得的湘北嶽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的張穀英村,地處嶽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彙處,距離長沙、嶽陽分別約150公裏和70公裏,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群落,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穀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裏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穀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致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穀英村由此而得名。
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張穀英景區已成為湘北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
張穀英村,屬湖南省嶽陽市嶽陽縣張穀英鎮,位於嶽陽縣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張穀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