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築。
張穀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衝”三棟,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麵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穀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廳堂裏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青磚花崗岩為輔。
從高處眺望,四麵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裏鋪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圖案有喜鵲、梅花、猛曾之類,栩栩如生。
張穀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穀英的第26、27代子孫。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裏,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
據記載,張穀英村發展至今已經過了600多年的曆史,上海同濟大學王紹周教授說:張穀英村可以作為漢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國傳統文化、平民意識、建築藝術、審美情趣張穀英村之精華於一體,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大價值。考古專家認為,張穀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
張穀英村為漢族聚居群落。整個建築群由當大門、王家(、上新屋三大群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群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總體布局依地形呈“幹枝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采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
張穀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村人以讀書為榮,以不識字為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進士1人、舉人7人、貢生6人、貢員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學生33人,當代大學生240多人、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張穀英村人不但愛讀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一、張穀英由贛入湘之謎
據傳在600多年前,張穀英乃明洪武年間江西大官,其父輩多有傳雲。後到清乾隆年間,相傳乾隆為尋其親父(多有傳聞,乾隆並非雍正親生。據說乾隆母親分娩那晚,正好與皇宮中某位貴妃同時產兒,但貴妃生了一位格格,而在朝為官的乾隆父親卻得一貴子,雍正卻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來了個狸貓換太子。而乾隆雙親卻在此後辭官隱居,一路南下,遊曆多方。後乾隆知真相後悲憤而然,乃道為人之子,卻不盡其孝。出宮微服南巡,隨同有紀曉嵐,劉墉等人)乾隆一行先來嶽州,登嶽陽樓,望洞庭。隨後往東南而去,一路打聽其父蹤跡,來到幕阜山西,慢慢的就到了張穀英村。在張氏族長陪同下遊覽,知道了張穀英在洪武年間為朝廷命官,駐守江西。時有貪官汙吏,用百萬白銀賄賂張穀英,他不願同流合汙,攜家眷祖業,與劉萬輔,李千金三人,遷移到嶽州一帶,當看到張穀英村古木森森,四麵環山,猶如一個天然屏障,往外麵的路隻有幾個山坳。便在這裏安居生息。
二、張穀英的身世
當年張穀英的身世多有迷霧,據傳,元末時期,江蘇高郵湖畔的張士誠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在高郵湖畔稱誠王,建國號大周,改元天。後歸順朱元璋,一同推翻了元朝,朱元璋稱帝,為明朝太世祖,將其張士誠之後張穀英封在江西為官。
三、張、劉、李各選一塊風水寶地
相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有三個神秘人結伴而行“由吳入楚”,來到幕阜大山的餘脈渭洞山區。這三個人一個姓張名穀英,一個姓劉名萬輔,一個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張穀英懂風水,沿途定盤擇地,遴選風水,最後被渭洞的奇峻風光所吸引。於是乎,就在這裏相中了三塊寶地。按地勢風水,這三塊地一塊主財,一塊主丁,一塊主仕。張穀英任由同伴先挑。劉萬輔選定了主財一塊,期望四季發財,成為豪富之家;李千金選定了主仕一塊,期望步入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所剩一塊主丁的,自然屬於張穀英了。於是,他們各自在自己選中的風水寶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主財的發了財,主仕的做了官,張氏則成了方圓百裏的名門望族,綿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餘丁。張穀英的子孫們為紀念這位創業始祖,將其大屋取其名定為“張穀英”。
張穀英村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腳下,以主屋為大門,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莊河。大門門楣上有一幅太極圖,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貴之意。大門裏的坪上有兩口大塘,分列左右。它們寓意龍的兩隻眼睛,既用來防火,又壯觀瞻。屋場內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建有一條長廊,廊裏用青石板鋪路,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著各個巷道,巷道兩旁由青磚壘牆,高達10餘米。牆高且厚,宜於防火,稱為封火牆。大屋場裏像這樣的巷道一共有60條,它們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最長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總長度達1459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簷內,渾圓的梁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上新屋,石大門,潘家衝
張穀英村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屋”、“石大門”、“潘家衝”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簷,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係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麵積1.08萬平方米。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麵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可以說,張穀英村整個建築由無數個“井”字組成。廳堂裏廊櫛比,天井棋布,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岩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