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九)(1 / 3)

大屋場中最大的一個天井,大約有22平方米,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通風。天井內有一座花崗岩砌成的花壇。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從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裏去。

一般天井的左右兩側房屋對稱。正麵的會客堂屋比較高,常達10米左右,屋裏冬暖夏涼。

正屋後麵是偏房,用來作牛欄、豬圈、柴房、穀倉和堆放農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裏乘涼和嬉戲。

當大門

張穀英村的樞紐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當大門。盡管當大門不是張穀英村最古老的建築,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

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門上方的橫梁叫“戶”,表示一戶人家,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二者合起來就叫做“門當戶對”。

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被稱為“煙火塘”。塘中水波蕩漾,堪稱一道景觀。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進門才是當大門堂屋。當大門堂屋的布局是“五井五進”,“井”指的是天井,“進”是指堂屋的間數。五井五進是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穀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穀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裏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世業崇儒”四個大字,讀書隆禮成為張穀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於是,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希”;“遺子黃金滿瀛,不如一經”;“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寒可無衣,饑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於是,位於當大門第五進西邊的青雲樓,從明末起就成了村裏的私塾。

龍珠石

龍珠石直徑約三米的天然巨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恰恰與張穀英村大屋後龍形山龍口相對應,所以故稱為龍珠石,同時也與其身後的古建築群一同形成了龍戲珠的格局。

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接江西和嶽州的古驛道。

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裏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從那些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可見當年是多麼的繁華。

百步三橋??百步三橋是張穀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這橋又叫“張穀英橋”。百步三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張穀英古建築群中部,橫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回環曲折之勢,搭起三座花崗岩石板,平橋。橋隨水轉,人在橋上過,腳如水上漂:同時,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因為橋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共二十七塊長條石,正好“張穀英”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這橋的的設計,寓巧於拙,視石如術,打眼穿榫、巧奪天工。

張穀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異姓鄰居,與鄰村人關係友善,互相幫助,許多老人主動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白天勞力出工後,屋場裏也沒有關門閉戶的現象。

張穀英村人以讀書為光榮,以不識字為可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40多人取得過功名。則有85人從大專院校畢業,還有博士生和留學生。

有關專家在分析了張穀英村遺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禮俗的基礎上,總結了張穀英村傳統禮俗的特征,提出了基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張穀英村傳統禮俗的保護與傳承:以“村”養俗,注重建築原貌的保護;以“境”護俗,注重人居環境的利用;以“風”揚俗,注重家風內蘊的弘揚,以“情”怡俗,注重禮儀習俗的承繼。

三十、太白樓

太白樓即“太白酒樓”,坐落在山東省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聲名大振,生意興隆。

太白樓名傳於世千餘載,乃任城(今濟寧)古八景之一,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白去世近百年時,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從此“太白酒樓”成名並傳頌於後世。宋、金、元時期,人們都對該樓進行過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開鑿濟州河時,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牆易土為磚。明洪武二十四年(1591),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遷移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也就是現在的地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樓”,流傳至今。

太白樓建在12.7米高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鬥拱飛簷,雄偉壯觀,係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600多年來,由於長年失修和曆次戰爭,遭到一定破壞。解放初在原址上重建。現在太白樓仍坐北朝南,麵寬七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簷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遊廊環繞。二層簷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樓”三字。四周院內,鬆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詩酒英豪”四個大字石刻,字體豐碩,遒勁豪放;下嵌著李白、杜甫、貿知章全身陰線鐫刻的“三公畫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貿知章在右,線條流暢,體態瀟灑,風流典雅。

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四周牆壁上書有李白生平介紹。二樓大廳現為書畫展覽廳。

樓的遊廊和院內有《李白任城縣廳壁記》和唐朝以來曆代文人墨客的讚詞詩賦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樓》等刻石碑得40餘塊,還有珍貴的李白手書“壯觀”鬥字方碑。樓內藏有唐天寶元年(742)李白醉書的《清平調)三首狂草橫軸和乾隆時期曲阜的孔繼涑摹仿李白筆跡刻石《送賀八歸越》詩貼,還陳列有明代祝允明所書的杜甫《飲中八仙歌》長卷。另外還有曆代名家編撰的李白集和文章,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的數十幅作品。

登樓遠眺,高樓聳立,車水馬龍,濟寧市容,盡收眼底。現在的太白樓是1952年人民政府撥專款在舊城牆上重建的。重建後的太白樓連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樓體為兩層,重簷歇山式樣,磚木結構。1987年,濟寧市在太白樓建立了李白紀念館。

三十一、以商興賈以官宦顯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裏處的靜升鎮。距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35公裏、介休綿山4公裏、十八羅漢頭像海外回歸故裏資壽寺2公裏,是山西省近年來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為優勢,推出的一條精品旅遊線路。同蒲鐵路、108國道縱貫縣境,新開通的大運高速公路靈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裏。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靜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東膠南),後西遷至山西太原。南宋初年,族人王實由太原南遷至靈石縣溝峪灘村。元皇慶二年(1313),王誠齋又率家族遷至靜升村。

王氏家族鼎盛於清朝康、乾、嘉年間,其時,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瑩和開設店鋪、作坊外,在當地還辦有義學,立有義倉,而且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捐修文廟學宮等等,善舉不斷。在此期間,王家入宦者僅五品至二品官員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還有二人分別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慶元年(1796年)參加了朝廷舉辦的千叟宴。

王氏家族從十八世以後(清道光年間)逐漸衰敗,其原因除社會政治經濟多方麵客觀因素外,在本身,則主要是子弟不爭,日趨奢靡,盡棄先祖勤儉創業之品德。一些人荒於學而以錢捐官,還有的疏於耕而醉癮鴉片,終致秋風落葉,大廈日傾。抗日戰爭前,雖還有個別大戶於省內及京津等地多有商號,可蘆溝橋事變後,亦頓收家業,居家南遷,流落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