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曆680多年已傳至27世,新中國成立後,王家人從業各界多有建樹,遂“以商賈興,以官宦顯”,成為當地一大望族。
曆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以“龍、鳳、虎、龜、麟”五種靈瑞之象建造,以圖迎合天機。即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堡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三者橫臥高坡,一線排開,態勢威壯,盛氣十足。
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穩家固業傳世之喻意。今天人們所參觀遊覽的紅門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為“龍鳳呈祥”或“龍遊鳳翔”。總麵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中華王氏博物館”和“力群美術館”開放的紅門堡(龍)、高家崖(鳳)、崇寧堡(虎)三大建築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間,麵積8萬平方米。王氏宗祠分上下兩院,功能齊全,設計考究,祠前有精雕細刻的“孝義坊”。宗祠作為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1998年以來,已有數萬名海外王氏後裔相繼到此觀光並拜祖敬香。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靈石王家大院被人們稱譽為“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以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現以“中國民居藝術館”對海內外遊客開放。
王家大院王家大院的選址。居高臨下,負陰抱陽。占據靜升村北山坡黃土高地,背陰可以阻擋胡地北風,向陽能使陽光照射充足。崇寧堡建築群的總體建築意象為“虎臥西崗”的院落布局,整體建築斜倚高坡,負陰抱陽,堡牆高聳,院落參差,古樸粗獷,近於明代風格。設立於崇寧堡內的“力群美術館”,陳列著靈石籍當代著名版畫家力群先生的全部作品,是力群總體藝術形象的結晶,它將曆史地傳之後世,並在文藝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中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熳”的特征。且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在古建範疇,它的藝術內涵可謂貫穿種種,無所不包。
到王家大院(包括筆者在內)遊覽過的人,都認為王家大院很大,很氣派。其實現在向遊人開放的紅門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組建築群,尚不足王家大院總占地麵積的四分之一。據王家史料和現存的實物考證,明萬曆年間至清嘉慶十六年,靜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隨其族業的不斷興盛,在村中,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不斷延伸,漸修漸眾,營造了總占地麵積達25萬平方米之巨的建築群體,遠比占地15萬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宮龐大。在靜升村“五裏長街”和“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版圖裏,王家至少占據了五溝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盤規模之體內,更張顯出其磅礴的氣勢。據王家史料記載,當年王家在修建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時,憑借坡間由北而南的天然排水溝於左右,可保證宅居地“高無近旱而水用足”,無水災之患,亦無缺水之虞;三是依山麵水,居高可以望遠。前覽俯視,田園漫漫,河水潺潺;環顧四周,群山連綿,氣象萬千。夏日層巒疊翠,冬來銀裝素裹,一幅美妙的自然山水畫盡收眼底,堪稱理想之宅居寶地。其建築結構,融曆史、哲學、力學、美學為一體,多采用前院為木構架形製,後院為兩層窯樓,底層為前簷穿廊的窯洞,二層為梁柱式木結構房屋,構成了典型合理的梁柱式木結構建築與磚石窯洞式建築相結合的建築形式,且結構附件裝飾均絢麗精致。如穿廊結構上的鬥拱、額坊、雀替、坊頭等處的木刻件及柱礎石、牆基石等石刻裝飾件,形式多樣,做工極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特點。其院落布局,雖大都為多進式院落,但樣式多變,組合得體。整個建築設製,集官、商、民、儒四位於一體,既遵循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陰陽五行之說,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道德禮製,同時還在建築的局部和細微之處,汲取了南方園林建築的設計風格,將造院技巧與造園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王家大院建築藝術的又一大特色。如此種種,將大院縫合為多元文化體的藝術大殿堂。外觀,堡牆高築,順物應勢,形神俱立,氣宇非凡。入堡觀覽,庭院深巷,曲幽多變,巧連妙綴,有如迷宮。真是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不愧為中國民居建築藝術之精品。
山西靈石王家大院紅門堡建築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
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範。設立於紅門堡東三甲的中華王氏博物館,是至10年來海內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館,開館後,幾乎天天都有來自國內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遊觀光、尋根謁祖或信函、電話谘詢。
王家大院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幾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報紙曾以“王家歸來不看院”的醒目標題發表長篇報道,在北京及周邊省市引起了廣泛關注。朱基、尉健行等當時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知名學者鄭孝燮、羅哲文、餘秋雨、王魯湘等視察王家大院後,亦都欣然題詞賦詩,給予很高的評價。
王家大院的楹聯匾額,如同院內卓爾不群、璀璨奪目的“三雕”藝術品一樣,無不貫注著深深的文意,引人注目,啟人聯想。為王家大院裝飾藝術的又一大特色。在整個大院裏,凡堂必有楹聯,凡門戶必有匾額。其質料大多數為木材質,少數是磚石刻成。它們詩書氣華,無一雷同,字數寥寥,意境悠遠。不僅增添了宅院的儒雅之氣,還賦予每幢院落妙不可言的精魂神韻。駐足品味,令人叫絕。其書寫,有行書,有隸書,有篆體,有章草;其造型,有竹型聯、秋葉額、書卷額、折扇額;其內容,或頌德,或言誌,或垂教。如“映奎”、“桂馨”,期盼科考順利,出類拔萃;“觀我”、“視履”,警示個人要時刻規範自己的行為;“就日瞻雲”誇示謁見帝王之榮耀等等。這些形製不大的裝飾品,仿佛無處不在的精靈,多少年來,默默地以不同的形態點綴在這古樸而堂皇的大院,作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發家的王家有了品位,並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世代子孫脫胎換骨,識禮守製,謹遵祖訓,引導他們在一條既定的路上有了作為,有了不同於普通百姓之家的某種士大夫氣質,不斷鑄造著家族的興盛發達。然而,歲月如梭,事與願違,王家曾有的理想抱負已隨世事的變遷而成為曆史。如今,雖人去樓空,但所幸存下來的一副副楹聯,一塊塊匾額,依然固守在深深的庭院裏,拋灑著無言而有聲的清輝,“潤物”扣心,成為王家大院曆史文化內涵的一大亮點。
高家崖
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築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聰、王汝成兄弟倆修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總麵積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間,其建築特點是:依山就勢,層樓疊院,氣勢宏偉,功能齊備,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內涵豐富,有極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築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製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裏套門的迷宮式感覺。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