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二十九)(3 / 3)

紅門堡

王家大院紅門堡建築群建於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大小院落88座,房屋776間,總麵積25000平方米。紅門堡建築群的總體布局,既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理條件,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因有些院落建於乾隆早期,故其裝飾纖細繁密中顯古樸粗獷,接近明代風格。

王氏祠堂

孝義祠包括孝義祠與孝義坊,是為鄉舉孝義王夢鵬而建。孝義坊奉旨建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孝義祠是在孝義坊的基礎上擴建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上為旌表王氏十五世孫王夢鵬的孝行義舉而下旨為其修建孝義坊,乾隆五十一年牌坊建成,後又於嘉慶元年擴建為孝義祠。祠堂坐北向南,分樓上樓下兩院,總麵積428平方米。院內一層有正窯三間,陳列靜升王氏宗祠、王家墳塋模型以及記載王夢鵬一生孝行義舉的立體雕塑,藝術價值極高。樓上正廳五間,為供奉祖先的牌位之地,前麵有一座坐南朝北的戲台,歇山頂,四角挑簷,平麵呈“凸”字型,有元代戲台遺風。

作為文物古跡,孝義坊是如今不可多見的石雕藝術精品。孝義祠是王氏先祖靈魂棲息的家園,是不可多得的家族祠堂實物標本。

國際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教授王魯湘先生參觀後發自內心感歎,激動地說:“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築文化遺產和民居藝術珍品,開放近10年來,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廣譽為“華夏民居第一宅”、“中國民間故宮”和“山西的紫禁城”。

另外,還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

王家大院還是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後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餘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

王家大院開放十年來,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1999年,被評為“山西省十大著名優秀旅遊景區”和“省級文明景區(點)”;2001年,通過了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係認證;2002年初,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中國“質量萬裏行”全國示範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首選)十佳文明示範旅遊景區”;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山西省唯一的“全國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被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評審委員會評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旅遊示範區”。

三十二、八仙過海的蓬萊閣仙境

蓬萊閣蓬萊閣坐落於山東省蓬萊市北一公裏處突入勃海的丹崖山顛上。

蓬萊閣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素以“人間仙境”著稱於世,其“八仙過海”傳說和“海市蜃樓”奇觀享譽海內外。曆經風雨滄桑,如今已發展成為以蓬萊閣古建築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四種文化(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為底蘊,山(丹崖山)、海(黃渤二海)、城(蓬萊水城)、閣(蓬萊閣)為格局,登州博物館、古船博物館、田橫山、合海亭及黃渤海分界坐標等20餘處景點為點綴,融自然風光、曆史名勝、人文景觀、休閑娛樂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和休閑度假勝地。景區先後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旅遊行業最佳誠信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單位”、“中國馳名商標”、“山東省質量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服務標準化示範單位”等稱號,導遊科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和“全國巾幗文明示範崗”等殊榮。

蓬萊閣與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蓬萊閣虎踞丹崖山巔,它由蓬萊閣、天後宮、龍五宮、呂祖殿、三清殿、彌陀寺六大單體及其附屬建築組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麵積1.89萬平方公裏。這裏是觀賞“蓬萊十大景”中“仙閣淩空”、“漁梁歌釣”二景的最佳觀景處。

仙閣淩空

蓬萊閣高踞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倒掛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霧飄來,層層裹纏山腰,畫棟雕粱,直欲乘風飛去。遊人居身閣上,但覺腳下雲煙浮動,有天無地,一派空靈。前人詩雲:“嵯峨丹閣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萬裏夜看日賜穀日,一簾晴卷海天霞。”

蓬萊閣漁梁歌釣

蓬萊閣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翹如躍,名曰漁梁。時有三五老翁垂釣其上,得魚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樂極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韻,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詩雲:“舴艋乘風掛揖輕,虯龍蟄穴浪花平。一聲腪乃千山靜,萬裏滄浪試濯纓。”蓬萊閣漁梁歌釣秦始皇訪仙救藥的曆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而古來即有“仙境”之稱。世傳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之中,皆神仙所居,人莫能及其處。其言恍惚詭異,多出方士之說,難於取信。而登州所居之邑曰蓬萊,豈非秦漢之君東遊以追其跡,意神仙果可求也,蓬萊不得見,而空名其邑曰蓬萊使後傳以為惑。

據方士三山之說:大抵草木鳥獸神怪之名,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長往之士,莫不欲到其境而脫於無何有之鄉。際海而望,翕然注想物外,不惑其說者有矣。嘉靖辛醜,治邦逾年,而歲事不愆,風雨時若,春蓄秋獲,五穀登成,民皆安堵。因思海德潤澤為大,而神之有祠俾,遂新其廟,即其舊以構此閣,將為州人遊覽之所。層崖千仞,重溟萬裏,浮波湧金,扶桑日出,霽河橫銀,陰靈生月,煙浮霧橫,碧山遠列,沙渾潮落,白鷺交舞,遊魚浮上,釣歌和應。仰而望之,身企鵬翔;俯而瞰之,足躡鼇背。聽覽之間,恍不知神仙之蓬萊也,乃人世之蓬萊也。上德遠被,恩涵如春,恍若致俗於仁壽之域,此治世之蓬萊也。後因名其閣曰蓬萊,蓋誌一時之事,意不知神仙之蓬萊也。

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明末設巡撫於登萊,曾出過袁可立等十四位登萊巡撫,登萊隨成重鎮,規模達到極盛。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閣下,有一座蓬萊水城。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為我國現存古代海軍基地之一,又名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刁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依山勢構築城牆,引海水入內,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

蓬萊水城周長約1.8公裏,麵積25平方公裏,整個城池隻有南北兩門,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以控製船隻出入;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北門設有兩座炮台,分列東西,控製附近海麵。水城進可攻,退可守,實為一嚴密的海上防護體係,在我國海港建築史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曆史文物價值。

八仙過海戰龍王的地方

蓬萊閣的主體建築建於宋朝嘉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於丹崖極頂,閣樓高15米,坐北麵南,係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蒼勁大字,給人以渾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麗的感覺。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

虛幻的瓊樓玉宇為古老的“蓬萊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故陳運和詩稱“蓬萊閣是一部不朽的神話著作”。如今,整修一新的古閣又煥發出炫目的光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遊人,激發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