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中的大幸太平天國
這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選擇了南京作為首府,這意味著戰火不可避免的洗禮了甘宅。沸沸揚揚的革命氣氛中,甘宅卻遭遇了其曆史上最為嚴重的摧殘。津逮樓毀於太平軍與清軍的兵火之中,十六萬的藏書損失大半以上。就在這過程當中,幾個書販子趁主人不在家之機,偷走了《金石錄》,後因為分贓不均,找到了黃裳。黃裳即刻將這本書交至一位在上海的張姓編輯,這本宋版的《金石錄》終得以保存下來。《金石錄》是宋代李清照的夫君趙明誠所著,是北宋以前傳世鍾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較全麵的集錄和研究專著,在中國金石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石錄》雖然在南宋時已有刻本行世,但傳世宋刻本卻極為罕見。
眾所周知隻有北京圖書館藏龍舒郡齋本(30卷本)和上海圖書館藏趙不譾本(殘存10卷)兩種宋刊本。龍舒郡齋本正是被書販子偷出來捐掉的藏品。直到144年後,津逮樓才根據之前的記載被後人重新建造,再次矗立在甘熙宅第中。
抗日戰爭——京劇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戲曲世家,上世紀三十年代,有“江南笛王”之稱的甘貢三與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為“南京新生音樂戲曲研究社”的活動場所,戲曲大師梅蘭芳經常光顧此地。
抗戰爆發後,甘家在家長甘貢三的帶領下離開南京,前往重慶避難。隻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獨自留守南京看護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夫妻倆都對戲曲情有獨鍾。據說,正是甘律之對戲曲的熱愛改變了這個宅子被摧毀的命運。抗戰時,有一天,獨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讓他去一個日本官員的辦公處,惴惴不安的他以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惱。沒想到房子不但沒有霸占或者損毀,反而得到一個保護的條例。隻因為這個日本人非常喜歡中國京劇,為了欣賞甘律之表演京劇,興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訪,結果,發現了這所風格獨特,建築典雅的宅子,便下發了禁止破壞的命令。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戰爭的熊熊戰火僥幸的保留下來,幸運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甘家重返南京。
十年文革——軍隊成了護身符,好人得好報
解放後,甘家的房產被賣出,接著,在甘熙宅第的曆史上又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情發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隊征用了,這就意味著此處成為軍事重地,輕易不會被破壞,這無形中給了宅第一枚護身符。
文革期間,曾經擁有過這麼多房產的甘家,命運令人關注。好在甘貢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貧民住在他家房子裏的都是無償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經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群眾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為開明地主,因此沒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測。後來,部隊官兵離開宅地,其家屬繼續留住,這個部隊大院始終淹沒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調的姿態存在著。直到一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館,院中的一百多家住戶陸續搬走。這一段軍管的曆史又給與了甘熙宅第一段平安的歲月。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記憶
甘熙宅第已為政府所管轄,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館,二零零六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甘家幾代人修繕完畢的宅第,又經曆了重新修整和擴充,2010年六月十九日才又一次對遊人開放。開放後的宅第麵積從六千平方米擴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現了當年的結構和體量,整個甘熙宅第劃分為梨園雅韻、津逮書香、往日庭院、夢回童年、城南舊影和金陵工巧六個主題片區。這次重新開放後,這裏把重現老南京的民俗民情作為重點,突出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剪紙、拉洋片、抖嗡、魔術、竹刻、繩結、絨花、微雕……二十五個老藝人都搬進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時節令、風俗習慣、老地名老行當等也都會在展覽中得到體現。準備從宅第出來的時候,發現大廳左側有個名叫“梨園雅韻”的小舞台,這裏每天上演京劇、昆曲及南京地方戲。此時已過了演出時間,舞台上空空如也,隻有幕布上“出將”、“入相”的字跡,抬頭透過裝飾著花傘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麵夕陽漸落。日出日落,將出相入,偌大的城市裏,有幾處地方能有如這掩映在梧桐樹下的百年古宅般幸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宿,留存住關於這個城市隨時光的流逝逐漸模糊的記憶。
甘熙宅第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著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牆特別高大注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並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複部分建築,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對外開放。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白下區南捕廳的甘熙故居內,故居共有三百多間房屋,因皇家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稱“九十九間半”。
博物館一九九五年被定為江蘇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甘熙故居不少房舍遭人侵占,整修恢複原貌的有南捕廳十五、十七、十九號,並以此分三大陳列主題。
十五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廳堂展示,遊客可參觀門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堂、洞房、閨房、書齋等,體會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十七號展示南京地區民俗技藝,展示現場有老藝師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連環、剪紙等,遊客可當場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