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三十一)(2 / 3)

南捕廳19號大廳(也稱響廳)

大廳建築物下端設台階,室內原來在灰色的水磨地磚四角下都倒扣著一隻隻蘭盆子或壇子,大廳地坪下排放著的上百個蘭盆子,能使室內產生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隻有建房比較講究的大戶人家才用這種方式。同時建築整體上的墊高,也增加了大廳的雄偉和莊嚴感。

內廳

設在第四、五進中,供主人及內眷生活、起居之用,內廳下層是家眷日常生活和進行家務勞動的場所,上層為臥室。第五進住著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稱繡樓。廚房及其他服務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邊落中,可通過後門或經過備弄通向街市。

備弄

各落建築間有一條寬約1米到1.5米的通道,又稱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勢,人們可以從這條備弄穿行救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長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貴賓走正廳大道,而備弄就是供女人、仆人行走的通道。從這兒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勞動人民的歧視。

庭院

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間環境產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多進穿堂式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實的是民居中的建築物,虛的是向上開敞的庭院空間。庭院從功能上可以起到采光、通風、排水的作用。大多數庭院進深較淺,與建築物的高度相比約為1:1左右,結合建築物的圍廊、挑簷,使整個住宅內部的交通麵積減小,節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陽光,冬季由於簷部的起挑又能保證室內充足的日照。庭院內綠化較園林簡潔典雅,不致形成空間的堵塞。南捕廳15號花廳前的院子,內部設假山、花石,用花牆隔斷起調節氣溫,通風的作用。庭院的綠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組成的歡快的色調與建築物內部的調和與安寧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民居內部空間變化無窮。

封火牆

高大的封火牆使建築外形美觀、雄偉,有效地防火防風,把建築空間隔開,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劃分。

傳統的石、木、磚雕細膩的裝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築細部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一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勞動創造和勤勞的累積,為後人留下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高升、葡萄結子、五福捧壽、延年益壽等圖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征“榮祿”之意,“郭子儀拜壽”表示“福壽”之意。在梁坊等處還雕有錢蝠(全福)、柏鹿(百祿),柏樹綬帶鳥(百壽),蝠磬(福慶)、蟠桃與鶴(鶴壽)以及玉堂富貴、吉慶有餘、萬事如意、平升三級,平安富貴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致,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室內還裝飾有落地罩、掛落等,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菊。

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麵的綜合藝術。

甘熙生於1797年,1838年中進士,與曆史上有名的曾國藩,還有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同榜進士。在北京雍和宮旁成賢街的孔廟內(國子監東側的大院),有元、明、清三朝陸續立下的進士碑林,計100餘塊,道光38年的那塊進士碑刻有“甘熙,江寧縣”,可以作證。

甘熙故居的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家族製度而布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麵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家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家,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克金為凶,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向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決定的。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後注“渤海”,甘氏源出於此。

甘氏南遷後,家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家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被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裏、有的在簷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決了房屋的通風、采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麵簷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向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家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線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入口,這種布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布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麵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麵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麵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線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布局上強調中央軸線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一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麵、白粉牆、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