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三十一)(1 / 3)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曆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係統。一個是昆侖神話係統,一個是蓬萊神話係統。昆侖神話係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係統。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秦始皇東巡求藥、漢武帝禦駕訪仙。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麵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增添了幾分神采。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故事越來越生動迷人。

三十三、江南名門望族的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升州路與中山南路交界的地段,鬧市之中,在一個不起眼的一條巷子裏。白牆灰瓦,掛一串紅色燈籠,標記著南捕廳十九號———甘家大院。這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間半”———清代中國最大的平民住宅、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的甘熙宅第,在南京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親曆了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戰亂和硝煙,目睹了人世間無數次的悲歡離合,如今依舊靜靜得臥在這裏,安詳地如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緩緩地搖著蒲扇,娓娓道來過去的故事和傳說。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總占地21000餘平方米,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曆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麵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162間。

甘熙是甘福的次子,為晚清著名文人,曾經中過進士,生平著作甚豐。相傳甘氏為金陵望族,甘氏父子曾遍訪吳越,收集書籍十萬冊,建藏書樓,名津逮樓,並因此留名青史。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對外開放博物館,一九九五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一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政府所管轄,二零零六年,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外側與熙南裏曆史老街組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老街。

金陵甘氏是江南望族,特別是甘寧,看過《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甘寧是吳國一員戰將,為吳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戰國的秦丞相甘茂,其後甘羅、甘寧、甘卓等都是著名人物,今世甘貢三和他的兒子甘南軒、甘濤、甘律之也是南京文藝界的名人。

解放初期,以甘氏為主的新生社聯合華社、中聯社,成立了“友藝集”。遂後,甘律之、喻誌清、徐新月、陳振杓等會同南京工學院撒應祿等在南京市政協和文聯的領導下成立“南京京劇藝術研究社”,使南京票界的京劇活動蓬勃開展起來,後來甘律之、徐新月等人在江蘇省京劇院的支持下共同舉辦了鍾山業餘京劇培訓班,為南京票界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今甘南軒、汪劍耘、甘濤、甘律之等已相繼去世,所幸,汪劍耘的女兒汪小丹是甘氏京昆世家的第三代,她克紹箕裘,繼承了乃父的梅派青衣藝術。

甘熙宅第甘熙故居從古到今有三大貢獻。

首先,這九十九間半大規模的清代私人住宅,具有很高的古典建築藝術價值。

第二,津逮樓藏有大量珍貴古籍,甘貢三於解放後悉數連同《白下瑣言》,《建康實錄》仿宋木刻版數百塊無償捐贈南京圖書館,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則是為宏揚京昆藝術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甘貢三自幼愛好戲曲,對道教音樂有深刻研究,對民樂精於笙、簫、笛、三弦、琵琶等的演奏,並精研昆曲,1935年曾於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製《寄子》《掃鬆》等數折。1957年曾應江蘇廣播電台邀請錄製笛子曲牌十首。正是這位老藝術家培養了第二代的京昆人才,並惠及第三代,繼續京昆事業。

甘熙故居這三大貢獻是不朽的。

甘氏家庭自古以來或文或武都有功社稷,而甘貢三及其子女則以弘揚京昆藝術為一生事業。今甘熙故居複原開放,同時也成立了京昆研習社,在甘貢三的外孫女汪小丹(汪劍耘之女)的主持下,團結南京票友,開展藝術活動。

宅第規劃設計

甘熙宅第利用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一的色調,故居的主要組成部分門廳。在多進大院中第一進,並列的房間還包括過廳、門房、賬房。

磨磚對縫

在大門兩側我們可以看到牆麵尤其光滑平整,據說,工匠們用刨子刨平磚塊的方法,使牆麵異常平整,磚與磚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這些磚又稱刨磚,這種工藝我們稱之為磨磚對縫。

轎廳

在第二進,也有與門廳布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廳15號一進),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轎的地方。

大廳

供接待賓客、婚喪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築群體中的主體,為了加大進深,突出建築物的高度,大廳一般都采用抬梁結構,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內部建築構造精巧,裝飾華貴。三開間,開間的寬度由中央向兩側遞減,即中間較寬,大廳入口各間為通長落地扇門,可全部開啟。大廳內壁設板壁(也稱屏門),以避免視線直通內院,板壁上懸掛字畫、對聯、匾額,與室內的家具共同組成了大廳內豐富多彩的空間。大廳前後左右都是走廊,走廊還可以與側麵的備弄相連,這種布局使服務人員的往來行走不致幹擾大廳中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