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三十三)(3 / 3)

星拱樓是古代巍山城四大街(東街、西街、北街、南街)的交彙點,現已成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巍山的標誌性建築。

星拱樓由木結構城樓與磚石結構基座兩部分組成。基座麵闊、進深均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為石砌,四向貫通,門洞作券頂。樓作亭閣式,為重簷歇山頂。麵闊、進深均為9.75米,樓底層四周設廊,上、下四周皆置七彩鬥拱,屋麵四翼角飛簷高翹,弧度柔和,加之飾星拱樓以高空花脊,使得整個建築的外觀秀麗飄逸、玲瓏剔透。

樓的上簷北麵懸掛“星拱樓”字匾,在下簷的東南西北四麵分別懸掛“瑞靄華峰”、“巍霞擁鶴”、“玉環瓜浦”、“蒼影盤龍”匾額,繪寫了巍山四環的景色。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

三十七、真武閣

真武閣坐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城東繡江北岸的一座石台上,建於明萬曆元年(1573)。登閣遠望,隔著南岸廣闊的平原,東南山嶺巍然矗立,氣勢雄壯。

樓閣本身高13.2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圍區域內被觀賞的對象。1982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略台始建於唐乾元二年(759)。著名詩人元結到容縣都督府任容管經略使,在容州城東築經略台,用以操練兵士,觀覽風光。

明朝初年在經略台上建真武廟,明萬曆元年(1573)將真武廟增建成三層樓閣,這就是現在的真武閣。

真武閣是一座布局精巧、技術高超、風格獨特的木構建築物,顯現出中華古代文明的建築成就。真武閣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人們非常迷信,他們住的地方也非常幹燥,稍不留神,就會引起火災,甚至造成嚴重的損失。由於起火多次,他們就開始懷疑是上天的火神與他們過不去。於是就修築了真武閣賑災。真武閣就這樣建成了,並保留至今。

真武閣閣樓下有一座石台,被人們稱作“古經略台”。閣樓平麵為矩行,一共三層。真武閣既是周圍區域內被觀賞的對象,也是人們旅遊的最佳風水寶地。

真武閣的第二、三層比最底層(第一層)小很多,三重屋簷出挑深遠而樓層特別低,比一般樓閣的出簷節奏更快,有一種強烈的韻律感以及動勢,使得它在人們眼中不像是一種三層的建築物,反而更像是一座雄偉的單層建築,有三重屋簷特色。但是它又比一般重疊的屋簷建築物更為嬌小,更加從容,而且層次特別鮮明。

真武閣的屋坡舒緩流暢,角翹簡潔,增加了其舒展大度的氣概,非常清新飄逸,而且充分真武閣表現了中國建築屋頂的美麗。真武閣不以濃麗華貴取勝,而是以輕靈素雅見長,灰黑色的鐵黎木是不加任何油漆的典雅裝飾,屋麵為小青瓦上鑲綠脊,色調極清雅柔和。

在二樓的四根內柱,柱腳懸空,離開樓麵2~3厘米,更為奇特的是全閣柱腳不落地,而是擱在一個方形的沙盤上,這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技術上的卓越才能!

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曆了多次地震與暴風雨的襲擊,依舊巋然不動,安然無恙。真武閣主要依靠一種杠杆來維持建築的平衡,這是在木製結構中極少見的。

真武閣還表現了中國人民在知識、科學、藝術精神上的完美結合。

真武閣結構之奇巧,舉世無雙。400多年來,真武閣經曆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風,仍安然無恙。真武閣被譽為“天南傑構”,與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是唯—一座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名樓。俯首可見繡江粼粼波光、輕舟悠然來往,遠眺則都嶠山的巍峨雄姿仿佛就在眼前。1962年,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教授在親自到容縣詳細考察真武閣後,發表研究論文,將經略台真武閣傑出的建築藝術公之於世。無數專家、學者、遊客紛紛慕名前來研究、參觀真武閣。華南工學院教授、古建築學家龍慶忠題詞稱讚道:“天南奇觀”;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費孝通題詞評價為“杠杆結構,巧奪天工”;著名教授商承詐題詞讚譽為“天南傑構”;美國教授勞倫斯?泰勒題詞稱讚說:“這座建築表現了中國人民在知識、科學、藝術精神上的完美結合。”經略台真武閣的建築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