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宜居環境(三十四)(1 / 3)

三十八、氣吞雲夢的黃鶴樓

黃鶴樓,“天下江山第一樓”位於湖北武漢武昌長江南岸蛇山峰嶺之上。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國家5A級景點,中國四大名樓之一,享有“天下絕景”之稱。唐朝詩人李白一首“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使武漢江城之稱名揚四海;因與對岸晴川閣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宋畫《黃鶴樓圖》圖中黃鶴樓建在城台上,台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淼。中央主樓兩層,平麵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後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之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已不是宋畫在高台上叢建多座建築,而取集中式平麵,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麵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九層。下、中二簷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但隻存在了十幾年而毀於戰亂之中。

1985年落成的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

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麵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淩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麵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

黃鶴樓原址在蛇山黃鶴磯頭,始建於三國時代(223年)。唐代《元和郡縣圖誌》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

因此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麵朝長江處,修築了曆史上最早的黃鶴樓。黃鶴樓在群雄紛爭,戰火連綿的三國時期,隻是夏口城一角望守戍的“軍事樓”,晉滅東吳以後,三國歸於一統,該樓在失去其軍事價值的同時,隨著江夏城地發展,逐步演變成為官商行旅“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的觀賞樓。

黃鶴樓從北宋至20世紀50年代,還曾作為道教的名山聖地,是呂洞賓傳道、修行、教化的道場。《道藏?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言:“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跡。”《全真晚壇課功經》中稱其黃鶴樓頭留聖跡。

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使不少江夏名士“遊必於是,宴必於是”。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

關於黃鶴樓的得名,有“因山”、“因仙”兩種說法。“因仙”一說曾有仙人駕鶴經此,遂以得名。一說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牆上畫一隻會跳舞的黃鶴,店家生意因此大為興隆。十年後道士重來,用笛聲招下黃鶴,乘鶴飛去,辛氏遂出資建樓。這些神話傳說很有趣,也很動人,但都不是黃鶴樓樓名真正的由來。曆代的考證都認為,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因山得名的說法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得名的說法卻令賞樓者插上了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誌和精神超越需求。兩種說法各具功能,以往並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後必將彼此映照,共存於永久。層層飛簷,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

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麵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麵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曆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以及節日。

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遊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

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裏圖》等長卷、壁畫。黃鶴樓的形製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嶽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麵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麵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征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簷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黃鶴樓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的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麵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麵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臥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裏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1985年落成的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麵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

第一層大廳的正麵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曆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曆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裏高出江麵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曆曆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曆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複,將成為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