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堪輿風水文化與地理環境和人類生存民族風水文化
在我國曆史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炎黃子孫最早在黃河流域這塊優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發展,曾一度創造了大唐盛世那樣的燦爛文化和輝煌文明。春秋戰國時期和大唐盛世也是我國傑出人才輩出的時代,人才對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國家民族興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因為黃河流域自然環境條件優越,湖泊眾多,林草茂密,森林覆蓋率50%以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成為傑出人才培育基地。可元宋後期到明清時代,草原植被逐漸毀林墾荒開地所破壞,黃河中遊的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隻剩3%,由於自然環境急驟惡化,人們為了尋求有利的生存環境,大批向東南遷轉。從此,中國文化中心搬到江南,長江流域則成為傑出人才的薈萃之地。
瑞雪我國明代至清朝從1371年至1616年,這245年之間每年考入的狀元、探花進士90%全部出在江浙一帶,形成了江南好風光,多山、多水、多才子之格局。這說明了什麼?為什麼江南所有黨政機關城鎮及農家小院無門戶?門庭院落一律透明式,靠的是外應。因為江南到處是水,無須擺布八卦方位,不需像江北那樣找內應,門轉星移。因為水主智,水主財,清山秀水彎曲環抱,藏風聚氣;水脈為本,砂水為用,氣局兩全,繞為福地,人靠住宅安身,住宅靠人保存,自然地理環境就是最根本的物質基礎。
因與太極陰陽有直接關係,七鬥之星,鬥柄指寅,江南春暖花開、鳥語花香、萬物競發之時,而北方卻是白雪皚皚、天寒地凍,而寒冷冰雪及暴風沙塵自然災害,則以發生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地勢高而峻的青藏高原地區為主。我國北方幹旱半幹旱,江南多濕雨,其他火災、蟲災、鼠災、地震災、泥石流、山體滑坡、地沉、疾病的發生流行及人的壽命長短均以地理環境不同而有其周期規律性,風水學更能具體地予以闡發。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社會進步的基礎,自然資源來自天造地設,它包括土地、林地、草原、灘塗、沼澤、湖泊、建築用地等;水熱資料、生存基石、礦產資源皆因地理環境不同分布布長江三峽局,特點各有差異。它們之間存在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關係,都是以自然地理環境影響的結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就是對自然地理環境作用的最好寫照。如掠奪式開發利用,結果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程度加劇,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造成惡性循環,這是風水學中的人與地理環境的因果關係,風水學中的“水主智,水主財”,“人傑地靈”,人的品行、素質、容貌、性情、貧富、貴賤、壽夭與地理環境有直接關係。
青山綠水出才子,窮山惡水出刁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民族風水文化的曆史存在的確如此。
四、堪輿風水文化與和諧社會
民族風水文化蘊涵著強烈的德育思想體係,有著濃鬱的以德向善,堅守正道,揚善抑惡的感情傾向,從而也教育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增強道德修養,教人行善,感恩,包容,除憂解難,趨吉避凶,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弘揚國學、國粹,提我民族素質,壯我民族誌氣,揚我中華國威。讓國學成為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動力,進一步挖掘、保護、豐富、宣揚、創意、發展。利用國學文化,讓人們重視國學及民族風水文化,共鳴認識、探討、檢驗論證,以供了解自己的潛在能力,有效發揮自己的才智,創造有價值的輝煌人生,為國、為民、為家、為個人,定能展現每人一生獨特的才能,為當今和諧昌盛,太平盛世,文明社會作出貢獻,為人類造福,充分體現天時、地利、人和。逐步提高人們個人素質,形成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打造太平和諧昌盛平台,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創造的良好氛圍。
解讀中華傳統古典國學文化,傳承中華民族風水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國學文化精神。
第八節 堪輿風水文化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我國風水文化傳承幾千年,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是我們當今和諧社會、盛世之年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人文智慧,對於當今環境保護、地理氣候、影響萬事萬物所起的具體變化規律的重要依據。
從自然現象-氣候-地理-事物四者之間,有著密切聯係的辯證關係;自然地理因時而遇,又有很強的調時能力,人類隻能適應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協調發展。在大自然環境中,選擇和創造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大自然賦予人類責無旁貸的任務與職責。自然地理環境和生態平衡,正是當今風水學所研究的重點核心和所要倡導、傳承、解決、保護、淨化、美化環境重點之最。
我國的傳統風水文化的人文智慧,強調《易經》中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生不已的主體精神。天的元始之氣,萬物依靠它起始產生,主宰著宇宙自然,浮雲飄行,雨水潤澤,各種物類變化成形,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地的元始之氣,萬物賴以生長,地體深厚,負載萬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它孕育一切,使之成長,萬物由此也茁壯成長。
今天,我們看到了大地,看到了大地的自然環境,城市、農村、山區、大海、江河、湖沼的環境優美,自然風光,與自然的水土流失,水土汙染,氣體汙染,直接造成火災、水災、蟲災、鼠害、地震災害、泥石流、山體滑坡、地沉、疾病、病毒的發生流行及人的壽命等,尤其看到“5?12”四川大地震觸目驚心的情景,都因地理環境不同,有其側重點和周期性規律。
生態地理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類生存,山不清、水不秀的嚴重局麵已威脅人類生存,2006年,我國查處的違法占地、用地案件明顯增加,違法占地,用地掠奪性開發挖掘屢禁不止。長江已成為世界上遭破壞最嚴重的十大河流之一,有些河流中大量淡水生物滅絕,水資源嚴重短缺,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了嚴重汙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近三億人喝不到幹淨水,近三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三分之一的國土被酸雨覆蓋;沙塵、惡臭、煙塵、草原牧場光熱等,特別是大地平原上一座座躍入眼簾的土堆墳墓,大量立碑樹傳,使人們看到後感到精神壓抑,情緒煩躁……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人多地少,人類不是生活在天空中,而是腳踏實地生活在土地上。土地養育了生命,又賜予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人們熱愛土地,稱土地為慈母。人死後的深葬深埋已延續幾千年,擇地葬親,這是親人的孝思情感,蔭後報應觀念也是最原始的天人感應觀。深葬深埋在地表以下,無須堆墳頭,建陵園,樹碑立傳。隻要大地氣場,即對人生長繁育最為有利的外在環境和內在感應,山水、土質、地氣、穴向匹配組合合理,就能給後人一種幽雅、舒適、怡神感覺,人們不會看到到處是土堆墳墓感到驚恐,精神壓抑,躁動不安,更能修身養性,休養生息。倡導深葬深埋,既不破壞地表以上環境的優雅,又能淨化環境,更能增加土地種植麵積,人傑地靈,既有前人安眠含笑九泉感,又有後世舒適孝思感。以此為淨化土地環境而努力。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首要條件,中國的先哲先賢經常遷移都址,是優化環境,並取得最佳生態的必不可少的舉措。由於自然環境賦予人類的資源,並以變幻莫測的麵孔對待人類,而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淨化地理不利因素是奪取五穀豐登、農業大豐收的必要條件。
曆代王朝均做了大量工作和舉措,追溯周朝,對大自然就有初步的環保製度,設立“山虞”掌管森林,“司空”掌管城郭,“土方氏”掌管滅害蟲、除雜草,並頒布了“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的《伐崇令》。這是中國文獻中保護環境的最早法令。
環境保護,迫在眉睫,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政府報告就用了大篇幅強調環境保護工作,指示“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兩個約束性指標是十分嚴肅的事。2007年6月,全球生態保護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央領導致詞強調,搞好生態環境保護,保護人類共有家園。2007年以來,我國遏製高汙染、高耗能產業手段強硬,為實現節能減排,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相繼實施了一係列生態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個完美優雅的生態大自然又回歸到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