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方法應用於裝備管理實踐的探索
理論研究
作者:興喬 趙曉寧
教育裝備決策管理
教育技術裝備決策管理是裝備部門的常規工作,對裝備應用及效果有著長期影響。此方麵的研究力求總結和探討教育裝備實施和保障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的規律、規則和步驟,以保證教育裝備實現價值全過程的經濟、合理、有效[1]。研究從選擇、項目、實施到運行,全過程探討裝備決策方法和決策過程、決策類型,為解決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代價與效果 胡又農、趙錦洪等人的相關研究表明,若使裝備投入產生預期的優化效果,科學決策無疑是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在開展教育裝備建設工作時,決策者常常在代價和效果之間權衡,權衡結果對決策有決定性影響。權衡過程不但要重視教育裝備的技術性能,而且要重視其使用效能,要重視對其可靠性、維修性、搶修性、安全性以及可使用性、保障性的研究與設計;不但要重視教育裝備的采購(研製)費用,而且要重視其壽命周期費用,壽命周期各階段費用投入分配要合理,優化壽命周期費用投入;不但要重視教育裝備的主裝備,而且要重視其配套保障係統,要同步論證、同步研製和同步到位,使裝備能得到及時、有效而經濟的保障,即時形成應有的教學應用功能[2]。
教育裝備工作目標是保障和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教育裝備隻有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其意義。因此,在做教育裝備工作時,不僅要考慮裝備的全費用情況,更應考慮裝備使用效果的情況。裝備決策管理“對於裝備後產生的效果有相當影響,必須在項目建設初期便做好策略設計”[3]。
1)代價決定策略:根據投入教育裝備建設的資金量來決定教育裝備的建設水平和規模,資金多則水平高、規模大,資金少就降低水平或縮小規模,即利用有限資金來辦更多的事。此類策略的實質是在給定代價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效果。
2)效果決定策略:根據教學需求決定教育裝備建設的水平和規模。此類策略的實質是在達到規定效果的情況下付出最小的代價。例如:計算機專業教學中對計算機的要求與一般計算機使用中對計算機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建設計算機實驗室時,首先應針對使用對象和教學需求來決定計算機的性能,然後再考慮計算機實驗室的建設費用。
3)效果代價比決定策略:有時教育裝備建設的投入資金量和教學需求都有較大的靈活度,允許決策者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這時可以選擇所謂“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一般認為:付出的代價越大,獲得的效果就越好。但是有些情況下,即使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也很難取得更好的效果,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或者,為了進一步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須付出與效果比例不相稱的巨大代價。這種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現象說明代價和效果之間是複雜的非線性關係,而絕非簡單的比例關係,即各種代價間或效果間具有“不可公度性”(non-commensurable)。多種形式的代價和效果之間還具有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特點,即各種效果之間具有矛盾性。如某方案可以使一種效果參數改善,但很可能會使另一種效果參數變差。因此,教育裝備建設的決策工作不是一項簡單工作,是一個多代價、多效果的有限方案決策過程。
研究在分析具體案例的基礎上,提出加強教育裝備綜合論證分析的改進路線:將某項目目標(全係統全壽命)定義為任務,將裝備生命周期各個階段或各自係統開展的工作定義為子任務,將完成各階段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定義為措施,並據此給出代價—效果分析模型[3]。
式1給出各個措施所產生的代價—效果參數與完成整個任務的綜合代價—效果參數之間的關係。為了使綜合代價—效果達到預期的目標,可以通過綜合論證分析,合理選擇完成每個步驟的不同措施來實現。
研究還指出,在教育裝備建設工作中,多種形式的代價和效果之間有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特點,即各種指標參數之間具有矛盾性,經常會出現找不到滿意方案的被動局麵,使決策工作陷入困境。這時僅僅在裝備工作內部及從裝備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困難的,需要將教學需求與裝備建設統籌考慮,適當調整教學需求,有可能使整個工作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裝備更新決策[4] 裝備更新是對裝備磨損進行補償的一種形式。從廣義上講,補償因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而消耗掉的裝備都稱之為裝備更新;而從狹義上講,裝備更新僅指以技術更為先進、生產效率更高的裝備去代替物理上不能繼續使用、經濟上不適於繼續使用的舊裝備,也就是說,這種裝備更新的特點是新裝備不僅僅是“物理”上新,更主要的是“技術”上新。實踐中決定是否進行裝備更新,應綜合考慮新舊裝備的成本、效益。采用舊裝備時,運行和維護費用較高,但不需要作大規模的投資;而采用新裝備時,運行和維護費用低,但往往需要較大的初始投資,其中包括原裝備的拆卸費,新裝備的購置費、運輸費、安裝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