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發達國家在實踐教學方麵已有體製健全的教育模式。眾所周知,世界上公認的實踐教育最為先進的國家是德國,他們培養出大量高水平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和工程師。德國實行實踐教育最主要的特點是“雙元製”,它強調兩個施教主體,即企業和學校[5]。對於國外發達國家大學,實踐教學環節是他們極其重視的一個環節,實踐教學的管理和指導者不僅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在實踐內容設定方麵,不僅考察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理論分析、判斷能力,更要求學生之間的協作和團隊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而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欠缺。絕大多數高校仍然沒有對實踐教育給予足夠重視,實踐教學方麵投入不足,重科研而輕教學,重校內而輕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6]。在課程體係方麵,實驗課處於“附屬”地位;實驗內容陳舊,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少,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甚少;教學手段落後;對新儀器、新設備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反複使用的機會。這種模式既未充分發揮實驗室的優勢,又未充分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實踐課程體係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再者,大學教師隊伍忽視自身職業素質提高,多數大學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缺乏實踐經曆。如北京工業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他們近五年來到校任教的幾百名青年教師中,缺乏工程實踐背景的占80%左右。
這些問題的存在,已經嚴重製約了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造成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差,缺乏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已不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對創新人才的要求。
有鑒於此,教育部曾先後頒布多項政策,把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質量人才作為21世紀高等學校教育發展的目標。並且在2007年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明確提出把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作為六大建設內容之一。材料學科主體上是一種實驗科學,因此,實踐教學無論是對於材料類專業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還是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 材料類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的構建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對於材料類實踐性很強的理科專業,為了強化學生的工程素質,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從跟本上改變實踐教學依附於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改革實踐教學模式,突出以創新意識培養為先導、以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實踐教學模式。
建立專業實踐教學體係 針對實踐教學課程進行整合,構建起“一個貫穿、兩種模式、三個載體、四個模塊”的實踐教學體係:“一個貫穿”即學生四年實驗教學不斷線;“兩種模式”即將學生按研究型和工程應用型兩種培養模式分別進行培養;“三個載體”即實驗教學中心、產學研實踐基地、課題實驗室三個實驗載體;“四個模塊”即基礎實驗(如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等)、專業實踐(如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踐教學模塊。四個模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形成一體化的有機整體。根據材料專業的特點,科學構建“與理論教學體係既密切聯係又相互獨立,內容循序漸進、層次分明、特點突出,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係”。
搭建高水平校內實踐平台 通過校企合作,加強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建設,建立科學的實驗教學及實驗室管理機製,進行專業實踐教學平台與校內仿真實訓基地的角色整合。目前,河北聯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建有河北省重點實驗室,正在構建無機非金屬材料的模擬仿真實訓中心。與此同時,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開設更多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引導和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