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應天賦和衡量代價(1 / 2)

順應天賦和衡量代價

財富彙

作者:劉穎

近期《虎媽貓爸》的熱播,讓老中青三代找到了共同的話題。孩子的童年快樂重要還是未來成功重要,孩子的文化知識重要還是天賦重要,孩子的成績重要還是興趣重要,這些是始終爭論不休的主題,因為它們都構建在愛的基礎上,卻也被愛所打倒。今天我們就跟著《虎媽貓爸》的腳步去論一論中國教育的煩惱。

盲目的隔代教育

故事的開始,兩個八零後的年輕夫妻因為工作上的壓力無暇顧及孩子,於是孩子就被交給爺爺奶奶帶,等到孩子五歲了,虎媽突然發現,這個孩子雖然健康無憂,但是變得任性刁蠻。

這似乎是七八十年代人們共同的煩惱,一方麵要為了生計在職場上拚殺,一方麵又要考慮到孩子教育,這兩者之間並不像1+1那麼簡單。於是很多人選擇讓老一輩的人來照顧孩子。但是隔代的教育容易被情感所異化,老人對待子女的下一代時,往往采取溺愛的方式,這樣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就很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我曾跟朋友談論起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我表妹小時候不小心磕到了桌子邊上,就哭了,奶奶跑過去抱起表妹,拍打著桌子說:“不哭了,桌子壞,我打它。”果然小表妹不哭了。我對這件事一直記憶猶新。我的朋友笑著說,她小時候母親也會這麼做,現在想來有些好笑的同時,她還覺得這樣的教育也可能導致她後來不擅長承認自己的錯誤。然而這類沒有經過反思的教育方式就這樣傳承下來,似乎也不能簡單的用“過時”來形容了。

畢竟,這個時候的孩子真正需要了解“什麼才是美德”,要知道孝敬長輩,學習善待朋友。這其實是對孩子早期情商的啟蒙,修養出的品性也將跟隨孩子一生。

不能全部寄托學校

那麼來自年輕父母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是否就正確呢?虎媽在職場的挫敗讓她決定將自己的孩子武裝起來,上重點學校成了全部的寄托,於是她四處求人,傾其所有買了學區房,甚至為了孩子放棄工作。

對於現在的家長來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似乎成為了第一要務,這所謂的起跑線就是一所好的學校。一個好的學校往往會擁有齊全的硬件設備,頂尖的師資力量,成熟的教育理念,然後再吸引優質的生源,所營造出的環境當然令所有家長都趨之若鶩。

但是上重點小學真的更好嗎?虎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讓女兒進入了重點小學,因為得來不易,母親的“倍加珍惜”直接轉化為孩子沉重的負擔,而這絕對不是個例。

其實電視劇的表達要溫和的多。由於是個精英聚集的環境,或者說是精英家長聚集的環境,很早孩子們就要承受競爭的壓力,接受攀比的觀念,甚至要求他們按照成人的規則建立人脈。這已遠遠超越了孩子們所能理解以及控製的範疇,這個時候你再指望一個好學校或是一個好老師可以將其糾正過來,那就是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