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順應天賦和衡量代價(2 / 2)

其實你隻要理解萬事皆有利弊,關鍵的是按照孩子的環境和心理來調整教育方式,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更為重要。

注重天賦和衡量得失

近日英國教育學家安傑拉·麥克法蘭教授鼓勵學生玩電腦遊戲來培養生存能力,因為遊戲可以使孩子不斷思考直至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在中國家長眼裏,這恐怕是個極為可笑的理論,他們更相信鋼琴、舞蹈、建模、奧數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

然而快樂和成就到底哪一邊更重呢?海歸的教育專家唐琳與強勢的狼爸杜峰有一段精彩的辯論。

唐琳:“外國的先進的教育觀念注重的是探索和鼓勵,在與孩子互動的同時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孩子創造性的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中國式教育一直主張的是填鴨式教育,很多老師一直強迫孩子去接受知識,強迫孩子背誦,這樣就打斷了孩子的探索,其實就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中國的孩子往往在學生時期成績都特別好,但是長大之後又缺乏創造力。”

杜峰:“我要的不是成績,而是能力和態度,成績它隻是一個標誌,就像我們成年人,成功有時候就是他能力的一個體現,我經常說誰誰誰特別有錢,誰誰誰又坐到了一個什麼位置,我告訴你,他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它一定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眼前這個冰冷的叢林裏,適者生存,強者生存。”

這兩種觀念似乎都可以打動人心,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它們造就了兩種南轅北轍卻同樣優秀的文明。那麼,我們試著用成功的定義來詮釋教育,或許就可以看清教育的本質。

我們說勤能補拙,但是現實是,真正能做出突出成績的人鳳毛麟角,這是為什麼?因為對於成功來講,天賦、勤奮、機遇缺一不可,而最基礎的就是天賦。我父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個自閉症男孩,他無法獨立生活,母親常帶他去動物園看動物,這樣能使他平靜下來,有一次一個人看見他正在用泥土扭犀牛,他驚訝於這些泥製的犀牛如此靈動,於是他提出用幾十美元買下它們,並且告訴這男孩的母親,這個孩子在這方麵的天賦異於常人,最終這個男孩製作的東西被當成藝術品擺上了拍賣桌。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是不可否認的,每個人都有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就像相比女性,男性往往更加理智更加擅長邏輯思維一樣。教育就是要找到並順應這種天賦。

我們崇拜成功人士,是因為他們得到的東西在我們眼裏總是那麼高不可攀,閃閃發光。但是他們失去的,可能也是你不能想象不願接受的。

創造了蘋果文化的喬布斯,絕對是一個天才型人物,但是他同樣以“粗暴”聞名於業界,喬布斯的好友丹·科特克回憶說,“他的成功是由於其內心懷有一種深切的不安全感。”一方麵的成功一定有另一方麵的失敗,而教育就是要懂得衡量,“這樣的代價,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