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爬武當山,想看好風景,想受道風沐浴一番,就得攀登。獲得學問就得吃苦。可有時候吃苦不得報,出力不討好,我們學那東西自己用不著,學它有什麼作用呢?人生需要學的東西太多,知識的海洋裏有時候也分不清真偽,善於學習是一種美德,而選擇學習於自己有用的東西卻是一門藝術。有人選擇了道學,就像真武真君,丟棄那太子的位置來這裏千辛萬苦地修煉,需要多大的勇氣多麼堅強的意誌?他從早到晚,靜心端坐,任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任荊棘從他的腳板下長出,開花、結果,就這樣一修就是四十多年,最後終成正果。可見人生的追求要堅定,隻要那東西自認為值得追求,便要鍥而不舍,否則快要獲得了,我們錯以為遙遠,隨手放棄,豈不可惜!知識的和生活的海洋裏也常常生霧,人總披一頭霧水,看一切都像隔著一層雕花玻璃。即使爬武當山,也是這樣,你要是意誌不堅強,你就會被那高峭的山、險峻的路所迷惑,先自膽怯了一半,咋能到達頂峰呢?
可是爬武當山又不是全這樣,看看那朝聖隊伍中七八十歲的老奶奶,一步一叩首地上得金頂,我們心中慚愧,羞得沒法見人。尤其是,武當山的勝景呀,循循善誘,哪會感到疲勞呢?恰如學一門自己喜歡的學問,越學知道的越多,也就越來興趣,越感興趣就越是要學。武當山的秀美呀,就像是天堂上落下來的幾株玉筍;武當山的清幽呀,就像到達了真實的世外極樂世界;武當山的雄奇呀,就像天公抽出的倚天寶劍。那峰那岩那鬆那寺那入雲的天梯,越富有誘惑,就越是想引人探個究竟。當我們氣喘籲籲地上到絕頂之上,“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便覺藍天伸手可觸,江山一眼可收。藍天伸手可觸而不能觸,江山一眼可收而不可收,本就能使人產生聯想。把道院建在天柱之巔,是想讓道的精神更具備明朗、通靈、高玄麼?放眼八百裏武當,俗世似在天外,萬念不入襟懷。身在山中,竟仿佛不知身在何處,似乎可以或者已經飄然羽化而為仙。
可是,我們終究不能飛越迷霧。飛越自然的迷霧,社會的迷霧,武當山神話傳說的迷霧,還有宗教的迷霧。我們來到武當,覺得自己被淨化了一次,覺得渾身有了深深的悟性,然而終究還是在飄渺之間徘徊,在飄渺之間存在。
我忽然想起我曾經為武當山寫過的一副聯子,不妨權錄其左:
立斯山攬斯霧頓入迷茫徒有所感所思所想;
省此道悟此時忽開茅塞唯留新聞新見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