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凡是好的習慣,分不出貴賤。譬如愛好運動,愛好音樂,愛好釣魚,還有愛好整潔等等,各有各的妙趣,各有各的所得。人世間氣象萬千,並不是哪種好就是唯一,在人誌趣不同罷了。
愛好讀書,肯定是個好習慣。就像愛好書法,一定能得益。知識的來源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從直接經曆中獲得,一是從間接知識中汲取。隨著時代進步知識積累,加上人生倥傯光陰有限,間接取得知識成為人們增加智慧的主要途徑。小孩從小上學,學的就是間接知識。間接知識也是別人直接經曆獲得的。雖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可所有的知識真要事必躬親才獲得,是絕對不可能的。譬如,報道說非洲的獅子沒有野性了,北冰洋的冰層因溫室效應變薄了,我們一定要去看到了才相信,說不定非洲的獅子會吃了我們,去了北冰洋再也不能回來。讀書是一把鑰匙。是獲取間接知識的鑰匙。在知識浩如瀚海的今天,尤其是這樣。
我愛好讀書,與許許多多愛好讀書的人一樣,從小有興趣,逐漸成習慣。青少年時,讀李白的詩和蘇東坡的詞,誦歐陽修的文和王勃的序,看王羲之的字和鄭板橋的畫,總激動不已。那高尚的藝術給人不盡的誘惑。後來走上社會,讀書獲得的知識與親身經曆獲得的見識相結合,常常產生呼喊與吟唱的欲望,“我以我歌薦軒轅”,於是產生創作的衝撞。這些年工作之餘,我出版了十來部拙作,發表了數百篇(首、幅)文藝作品,總算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為社會做了丁點兒精神方麵的付出。把思考奉獻出來,也算自己對愛好讀書的一種回報。可愛好歸愛好,水平又是一碼事。我們不會因為當不了冠軍而不再遊泳、打球或者跑步。
現實生活中,雖然人人都做夢,可一覺醒來,人還是具體的人、實在的人、生活的人。人首先要吃飯穿衣,要養家糊口,要油鹽醬醋,這常常會麻痹許多人讀書的意誌。人們首先要幹的事是為了生活,為生活而奔忙,可總還是有業餘時間的;業餘時間這東西不去占領,那閑東西必然要去占領。恰如一片空閑的荒園,我們不種上莊稼,栽上樹或者花果什麼的,便一定會雜草叢生!愛迪生說,人的差異就在運用業餘時間上。人的生命,其實就是時間做成的。沒有時間,生命焉在?人的生命是一個時間過程。空閑時間,也是生命的組成部分。用這部分時間讀書,其實是為了延長生命,使自己更有質量地活著。
習慣很重要。好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了,要改也能夠,隻是不容易。譬如我們愛書法,幾天不寫字,手就會發癢。我體會,工作與讀書包括文藝創作並不矛盾,還可以“學做相長”。即使在專業部門工作,也需要綜合知識。沒有哪一項工作,隻具備某一門學問能夠做得好。具備藝術思想有益於工作實踐。繪畫的謀篇布局,書法的章法結構,文章的綱領層次,尤其是思想的提煉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有助於工作的條理性、成效性和主題性。讀書和創作還可以調節身心陶冶情操消除煩躁。工作與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要遇到煩心事,當走進書齋讀幾則好文章,寫幾張得意的書畫作品,在藝術天地裏暢遊一番,是一次洗禮,這讓一切不快,都煙消雲散了無痕跡了。
當然,說愛讀書愛書法是好習慣,一般是這樣,可二般也有別。古往今來,多少人愛好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向讀書討知識討功名討生活,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的必由之路。即或年輕時莽如劉邦、朱元璋者,後來還要識字讀書,並寫出了不少好詩好文章,朱元璋竟還能寫一手好字。何況今日,社會是瞬息萬變的社會,人世是日新月異的人世呢?隻是,在人不同,讀書的用處可有大差異喲:蔡京、秦檜,都是文壇高手,學界巨子,書法大腕,他們讀書獲得的知識卻成為禍害國家魚肉人民的工具。人的本質不好,知識越多越反動。剛認得一籮筐字的,便可以滿世界寫人家的誣告信。擁有好多學問的,更可以瞞天過海欺世盜名,是大人物的禍害社會,是小人物的禍害四鄰。所以,物無美醜,過則為害。工具掌握在不同人手裏便會起不同作用。我想,我愛好讀書愛好藝術,純粹是一種習慣;恰如有些朋友愛好釣魚愛好花卉愛好足球愛好歌星,並不期望它帶來“黃金屋”、“顏如玉”;隻有無所求,才能長擁有。我將閑散的時間奉獻給我的愛好,用詩用文用書用畫狀形山水,謳歌生活。並不期望有什麼成就,行雲流水,自自然然,充實罷了。這,在我,隻是一種生存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