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四十四章 軍人歸宿(1 / 2)

戰爭結束,所有軍人最想得到的是一張回國的船票,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立即回家。

白佑彬是在六月十日左右收到海軍司令部的正式命令的,讓他留在美國以占領軍總司令的身份繼續負責臨時軍管政府的工作。按照白佑彬的認識,他最多在美國呆一年半載,等到美國過渡政府成立之後,他就能衣錦還鄉。當時,白佑彬還讓回國的藍淩波給家裏帶去了消息,並且托前往英國處理善後事務的謝昶倫幫他買一些禮品。

此時,很多軍人都收到了相關的消息。

因為要成立占領軍,以及臨時軍管政府,很多部隊都要改製為占領軍,到美國各地維持秩序與社會治安,隨後還將被派去控製轉讓給帝國的軍事基地。

毫無疑問,幾乎沒有人想留下來。

為了讓軍人們安心留在前線,並且體現平等原則,帝國首輔代替即將成立的帝國國防部公布了《現役軍人退役暫行辦法》。按照該辦法,所有軍人將通過服役時間,所立戰功,所獲嘉獎等因素積累一定的服役點數,隻要服役點數達到了辦法中所規定的退役標準之後,就能立即領到回國的船票。沒有達到的,則必須留在前線繼續服役,直到達到所需點數才能退役。

帝國海陸兩軍也隨後公布了《鼓勵服役暫行辦法》。

按照海軍公布的辦法,所有誌願延長服役期限,並且與帝國海軍簽署延長服役合同的軍人,都將得到“誌願服役勳章”,並且在晉升時得到優先考慮。

當時,前線最缺的還是基層軍官。

可以說,整個戰爭期間,不管是海軍,還是陸軍,最需要的都是基層軍官。主要是基層軍官的傷亡量巨大,而補充量又不是很多。

在幾套辦法公布之後,有大概三分之二的基層軍官都達到了退役的標準。

如此一來,海軍不得不出台相關的政策留住經驗豐富的基層軍官。

當時,海軍為之製定了一係列的臨時辦法。除了誌願服役所獲得的好處與有待之外,所有基層軍官的下一次晉升要求降低三分之一,如果達到了新的標準,則立即晉升。另外,所有誌願留在海外的基層軍官的津貼增加百分之二十五,每年還能根據實際表現,獲得一筆額外的海外駐軍津貼。上尉以上級別的軍官每年都能獲得半個月的探親假(不含往返旅程所需時間)。在海外基地逐步建立完善之後,上校以上級別軍官則可以分到住房,並且可以讓家屬隨軍。

可以說,這些條件都是很優厚的,隻是仍然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時,帝國軍隊麵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大批義務兵都想退役,而裁軍工作由遲遲沒有能夠安排下來。導致裁軍工作滯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帝國國內暫時無法為所有複員軍人提供就業崗位,如果大批軍人返回國內,一時之間又沒有辦法找到工作,必然導致國內局勢動蕩。

再研究得深一點,則是戰時的征兵體製不再適合戰後的環境。

在此之前,帝國一直事實的是義務兵與誌願兵結合的征兵體製。按照帝國憲法,每一名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資格服兵役,隻是在和平時期,帝國不需要那麼多的軍人,所以就主要招募誌願兵,而讓達到了服役年紀的公民在三十五歲之前每年接受一個月到二個月的預備役培訓。戰爭時期,則麵向所有公民招募兵員,隻要在服役標準之內的,且沒有特殊原因的公民,都必須服役。

這套由張居正首輔創立的軍事體製,確實在數百年之內發揮了重大作用。

隻是,隨著時代進步,特別是戰爭技術的進步,它越來越不符合戰爭的需要了。

拿海軍來說,因為裝備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裝備,士兵的培訓期已經從風帆時代的數個月延長到了一年左右(風帆時代征召的主要是商船與漁船水手),而一名真正優秀的士兵至少需要二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的熟悉自己的崗位,而一名海軍士兵的義務服役期隻有三年。也就是說,在其適應了崗位之後,隻能幹一年,然後就要離開,導致海軍中隻有三分之一的熟練士兵。

軍官更突出,一名基層軍官需要四年的軍校學習,外加三年的實際鍛煉才能成材。

也就是說,通過義務招募的軍人很難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了。

當時,帝國內閣首輔,國防大臣,以及海陸兩軍的總司令都在考慮改變兵役製度的問題,即用誌願兵替換義務兵。隻是在具體推行的問題上,內閣與軍隊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

陳錦寬與肖萬青都希望立即推行誌願兵役製,以提高軍人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