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鼎昆所推行的戰後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所有國家提供戰後重建援助。
相對而言,這項政策在帝國國內受到的反對也最為強烈。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帝國經曆了七年的戰爭,國內環境已經非常惡劣,應該集中力量解決國內問題,將所獲得的戰爭利益轉變為實際好處,並且幫助國內經濟複蘇,而不是向其他國家,甚至是曾經的敵對國提供重建援助。
據陳錦寬的回憶錄,當時帝國內部曾經有人想推翻蕭鼎昆的內閣政府。
雖然沒有任何相關的證據,但是根據後來陸續解密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帝國陸軍與帝國海軍中的一股反對力量就曾經計劃發動軍事政變,讓蕭鼎昆上台。隻是,該計劃最終因為陳錦寬與肖萬青,以及掌握著軍權的主要將領的反對而沒有變成實際行動。
由此可見,當時國內對蕭鼎昆援助戰敗國的反對情緒有多高。
當然,從帝國這幾百年來的曆史中,也不難找到相關的原因。
曆史上,帝國從沒一次獲得勝利的戰爭中都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甚至因為戰勝後獲得的利益,而發動對外戰爭。比如,當年在歐洲地區推行殖民統治,就讓帝國商品充斥了整個歐洲市場,從而為帝國的資本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巔峰時期,全世界八成以上的黃金與白銀都在帝國的金庫之中!
更重要的是,戰爭的最積極推動者就是帝國的商人。
這次,蕭鼎昆不但不設法從戰敗國撈取好處,反而要用原本應該用來支持國內建設的資金去幫助戰敗國,確實讓人很難接受。
隻是,當時有一批同樣有著長遠目光的商人站在了蕭鼎昆那邊。
這批商人,就是帝國在大戰之後出現的最著名的那十個金融家族的創始人,或者是奠基者(其中好幾個家族都是從傳統的商業家族轉變而來的)。
當蕭鼎昆提出在戰後向其他國家提供重建援助的時候,這批商人就看到了巨大的利益。
不說別的,重建援助,援助的是什麼?肯定不可能是物資,畢竟運送物資非常麻煩,且需要得到援助的國家,都要在戰後重建自己的工業體係,要確保其工廠能夠正常運轉,就不能僅僅從帝國購買物資,而應該盡量使用本國生產的物資。因此,重建援助的根本是資金上的援助,而不是物資上的援助。
也就是說,戰後帝國需要向其他國家提供大量資金。
表麵上,錢花出去了,帝國吃了很大的虧,可實際上卻能夠給帝國帶來巨大的好處。
比如,援助給其他國家的肯定是帝國金元,而其他國家拿到金元之後,不可能在本國,或者是帝國以外的任何國家購買到實物,隻能從帝國購買重建所需要的物資,以及生產設備。如此一來,就直接解決了帝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收回援助出去的金元的同時,帝國國內生產出來的物資與設備就賣了出去,從而讓帝國的工廠可以開工,讓那些在戰後大量裁減下來的工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其次,援助分成了有償與無償二種,其中無償援助肯定不是主體。
在有償援助中,接受援助的國家肯定要為之支付必要的代價。對於美國這類的戰敗國來說,因為其國家的硬通貨都在戰爭期間遭到掠奪,就隻能用資源,或者是初級工業產品來抵償援助款項。如此一來,帝國就可以逐步淘汰掉低端產業,比如礦業,紡織業等等需要大量勞動力,又沒有太高附加製的產業,集中力量發展高端製造業,最終達到占據高端市場的目的。
對於德國這類的戰勝國來說,則可以通過用硬通貨支付的方式來獲得有償援助。
到最後,帝國必然成為世界主要的硬通貨,也就是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最大儲備國。在此基礎之上,帝國就可以逐步用金元取代黃金等貴重金屬在國際貿易中的結算地位,從而讓金元成為世界流通貨幣。
隻要金元成為了世界流通貨幣,也就是貿易結算貨幣,帝國就成功的控製了全球金融體係,為奪取金融霸權奠定了基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通過對外援助,能夠加快帝國產業的升級速度。
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其工業生產效率,即一個工人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品。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工業產品的貿易價值,即一件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換取到多少其他產品。
隻有當一個國家具備了這二個要求,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強國。
顯然,數百年來,帝國在這方麵確實做得很好,而且帝國的商人與資本家早就看清楚了這一點,並且一直在這方麵進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