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其中,科技實力顯得至關重要。
當然,要將科技實力轉變成真正的國家實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當時,帝國就正好麵臨著產業升級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奪走了上億條生命,摧毀了世界上的數個發達國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還誕生了一大批新技術。
比如,電子技術的進步就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另外,在戰爭後期,重油裂解技術也基本上達到了實用水平。核能的開發與利用技術也浮出了水麵。雖然當時還沒有幾個人意識到航空時代與電子化時代即將到來,但是很多擁有長遠目光的商人與資本家都已在此時意識到,隨著大量在戰爭期間誕生的新技術轉入到民用產業,成為工業發展的新動力,下一輪生產力革命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足以影響到全世界的產業革命!
帝國要想繼續保持領先性,就必須在產業革命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而要進行產業革命,就必須同步淘汰掉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也就是將那些高能耗,高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讓帝國的勞動者得到解放,從而能夠為新產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顯然,幫助其他國家恢複工業基礎,是將帝國的低端產業轉移出去的基礎條件。
這一點,在帝國戰後的戰略援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對日本的戰略援助中,帝國以恢複日本的國民民生為由,將紡織業,食品加工業,乃至低端冶金業都轉移到了日本去。這樣一來,日本的大批勞動力得到了用武之地,帝國也能夠從日本進口到大量廉價商品,以滿足帝國百姓的生活需要。同時,通過向日本出售製造設備,以及其他尖端技術,達到貿易平衡的目的。
當然,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戰後持續了二十多年。
當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與電子時代的時候,帝國的資本家再次證明了自己的長遠目光。當時,帝國國內的主要產業就是高端製造業、航空業、汽車業、特種冶金業、電子製造業、製藥業等等具有高附加製的產業,而紡織業、低端冶金業、食品加工業、乃至造船業都陸續轉移到了其他的國家或地區。
當然,在產業升級中獲得好處的絕不僅僅是資本家。
通過產業升級,帝國的勞動者,特別是工人也成為了受益者。比如,以往一個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隻能在市場上賣一個金元,而現在一個工人生產出的產品可以在市場上賣十個金元。雖然資本家從中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潤,但是工人的工資也翻了好幾倍。當然,最重要的是,帝國內閣政府與議政院在戰後出台了數十項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行政規定與法案,並且加強了工會的權力,從而使資本家不能肆意掠奪工人。
除了工人之外,農民也同樣是受益者。
可以說,通過對外戰略援助,以及後來的產業升級,帝國在戰後的二十多年之內,不但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矛盾也得到了解決,更是避免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帝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從而使帝國首先進入了電子化時代。
數十年之後,當所有人回首蕭鼎昆當時的策略時,都不得不承認,正是蕭鼎昆發起的對外戰略援助,將帝國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並且為戰後為期二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奠定了基礎,更為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最堅固的基石。
後來,有人在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十項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國際政策時,“重建援助計劃”排名第一。該計劃不但使全球數億人迅速的擺脫了戰爭的陰影,過上了穩定安康的日子,還對戰後的世界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時,得到了帝國大力援助的國家都在短期內恢複了實力,而與帝國對抗的國家則花了更多的時間來恢複戰爭創傷,從而導致其國際地位急劇降低。當然,這項計劃也最終將世界分化成了二個集團,即以帝國為核心的“環太平洋集團”(除了英國、土耳其等國之外,主要成員國都是太平洋沿岸國家),以及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大陸集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這正是戰略援助計劃的最大負麵效果吧。(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