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一年多就過去了。
白佑彬沒有能夠如願以償的回家,隻是在二次春節的時候,妻子帶著已經會走路,會叫爸爸的兒子來探望了他。因為夏紫瑤也是現役海軍軍人,而且成為了海軍司令部檔案處的少校機要室主任,所以夏紫瑤不能像其他的將軍太太一樣,留下來陪著白佑彬,她必須在探親假結束之後回到國內,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與義務。
無窮無盡的工作仍然在等待著白佑彬去處理。
當時,白佑彬已經知道,隻有在美國的民選政府正式成立之後,臨時軍管政府才會撤消。而美國的民選政府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影子,甚至連具體的政治框架問題都沒有落實,很多關鍵問題的談判工作還在進行之中。
當然,這一年下來,白佑彬的收獲並不比他的付出少多少。
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時候,帝國海軍就對戰時劃分的戰區進行了調整,撤消了原來的戰區,重新建立了四個戰區,即負責東亞、東南亞、西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地區事務的本土戰區(後更名為中央戰區),負責南亞、西亞與環印度洋地區事物的南方戰區(後來更名為印度洋戰區),負責從北馬裏亞納群島到美洲大陸西部地區事務的太平洋戰區,以及負責大西洋地區事務的大西洋戰區。
白佑彬仍然任大西洋戰區司令,同時兼任美國臨時軍管政府最高統帥。
改製之後,帝國海軍對軍事部署,特別是艦隊的部署情況也做了相應的調整。
原本隸屬於北大西洋戰區第四艦隊的四支作戰艦隊仍然留在了大西洋戰區之內,其中第41艦隊駐紮在直布羅陀,第42艦隊駐紮在撲茨茅斯,第43艦隊駐紮在太子港,第44艦隊駐紮在諾福克。另外,原先屬於南大西洋戰區的第六艦隊的第61艦隊劃歸大西洋戰區,改編為第45艦隊,駐紮在開普敦;原先屬於中西戰區的第二艦隊的第21艦隊劃歸給大西洋戰區,改編為第46艦隊,進駐亞曆山大。
表麵上,第四艦隊的的規模擴大了很多,實際上卻縮小了近三分之一。
比如,前四支艦隊各隻剩下了二艘戰列艦,輔助戰艦則減少了三分之一。新編的二支艦隊的主力則全是大型巡洋艦,且總戰艦數量都不超過二十艘。
顯然,帝國海軍已經開始縮減艦隊的規模了。
其實,早在七十九年(47年)初的時候,帝國海軍就開始出售,乃至贈送戰艦。
首先被處理掉的就是那些到戰爭結束時還在服役的老式戰列艦,而且幾乎都是以贈送的方式移交給了幾個重要的同盟國。緊接著,帝國海軍開始兜售在戰爭爆發前,以及戰爭前期建造的戰艦,其中就包括了快速戰列艦。當時,如果不是帝國國內民眾自發捐款,要求海軍保留“太宗”號這艘“功勳戰艦”,並且將其改建成海上博物館,恐怕帝國海軍真會將這艘戰艦出售給別的國家。
按照海軍的計算,戰後隻需要保留十八艘最先進的戰列艦,以及一半的其他戰艦,就足以在戰後維護帝國的全球利益了。而裁減名單中,幾乎羅列了所有的大型巡洋艦,以及全部的輕巡洋艦。
反正,當時帝國海軍幾乎是把能夠拿來賣的都拿了出來。
陳錦寬這麼做,也是未雨綢繆。
在七十九年(47年)的軍費撥款中,海軍的軍費比七十八年(46年)的正規預算少了大概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七十八年(46年)上半年獲得的額外撥款,則少了一半有餘。隨著軍費減少,海軍自然不能繼續維持龐大的規模,必須想方設法的縮減開支,並且設法將手裏的實物變現。
換個角度看,如果當時帝國海軍不連買帶送的把受理的多餘戰艦處理掉,恐怕絕大部分戰艦在五年之後都得已廢鋼鐵的形式賣給拆船公司,那時候就別想賣個好價錢了。而趁著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強大戰艦有著足夠熱情的機會,盡快把手頭的戰艦賣掉,才能賺到更多的錢,讓海軍有足夠的資金發展壯大。
其實,讓海軍決心賣掉大部分戰艦的關鍵原因還是發生在七十八年(46年)年底的一件事情。
當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在帝國南方城市廣州的郊區成功試飛。
僅僅在十五天之後,親自到現場參觀了試飛過程,並且返回帝國海軍司令部,在嚴國榮手下任職的秦孝東(最初的時候,秦孝東已經被列入了退役將領的行列,後來在白佑彬、藍淩波與江洪波等人的活動下,讓他在嚴國榮手下找到了一個不太合適,卻比沒有好得多的位置:新技術裝備辦公室主任)就向陳錦寬與衛延年提交了一份海軍未來發展報告,在其中格外強調了飛機對未來海戰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