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有一種心態叫灑脫(1 / 3)

第九章 有一種心態叫灑脫

遇與不遇,似乎隻是運氣的好壞,運氣一來,就是在自家地裏摘取果實,運氣沒有或是運氣不佳,似乎就是在石頭上種穀子,這不無道理,但也不夠全麵。確實,對於任何人來講。容易使人產生一種不滿、怨恨的心理,滿腹經綸,卻不遇明主,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

有樂觀的心態去尋找快樂

有人問樂觀者:“假如你一個朋友也沒有,你還會高興麼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沒有的是朋友,而不是我自己。”

“假如你正行走間,突然掉進一個泥坑,出來後你成了一個髒兮兮的泥人,你還會快樂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掉進的是一個泥坑,而不是無底洞。”

“假如你被人莫名其妙地打了一頓,你還會高興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我隻是被打了一頓,而沒有被他們殺害。”

“假如你在拔牙時,醫生錯拔了你的好牙而留下了患牙,你還會高興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他錯拔的隻是一顆牙,而不是我的內髒。”

“假如你正在打瞌睡時,忽然來了一個人,在你麵前用極難聽的嗓門唱歌,你還會高興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幸虧在這裏嚎叫著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匹狼。”

“假如你馬上就要失去生命,你還會高興麼嗎?”

“當然,我會高興地想,我終於高高興興地走完了人生之路,讓我隨著死神,高高興興地去參加另一個宴會吧。”

快樂的定義:

快樂和幸福不會不請自來,它們需要你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發現,去尋找。你的心態,可以決定你的快樂或悲哀。隻要你希望自己快樂,你就能得到快樂。

“另一起一行”的第一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內容描述一名念小學的女孩,每天都第一個到校,第一個到教室,等待一天的開始。她的同學途中遇到她,問她為什麼每天都那麼早到校,她帶著靦腆的笑容,回答了這個問題。

原來,她學習成績不怎麼樣,長相也普通,在家中排行中間,她從來不知“第一名”的滋味是什麼。某次,她發現當她第一個到達教室時,竟意外地獲得一種類似“第一名”的喜悅。她很快樂,心裏也好像有了某種期待。

她一麵走著,一麵向同學袒露心中的小秘密,周身散發出一股期待及喜悅的光芒。接近教室的時候,她心中甚至升起了一種不小的興奮和快感……不料,她的同學一個箭步往前跨過去,推開了教室門,“第一個”衝了進去,然後回頭望著她,露出勝利的微笑。她的光芒頓時隱去,她的心隱隱發痛。她忍住淚水,脫口一句:“第一,是我的,你怎麼可以……”她說不出下麵的話,說不出來了,因為她連這個“第一”也失去了。

直到現在還能感受當時小女孩的心情,因為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個始終與“第一名”無緣的人,甚至,連“第一個”到學校的滋味也沒嚐到過。

下麵這個朋友的話卻可以讓人恍然大悟。他總是熱力四射,而且才華橫溢,經常是社團中令人注目的熱點,認識他的人幾乎都可以感受到他熱情的付出。跟年輕朋友通信,撫慰年少容易受創的心;主動關懷周遭友人,更是希望在冷漠疏離的生存空間中,注入一絲愛與暖意。

最近,得知他交了女朋友,他的朋友忍不住揶揄他:“那現在我在你心中排第幾呀?”他想也不想,便答:“第一。”朋友極度不相信地看著他,再問一次:“怎麼可能!少騙人了。”他狡黠地一笑,然後說:“當然排第一,另起一行而已。”

朋友笑彎了腰,不知該怪他的狡黠,還是佩服他的機智。

快樂的定義:

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第一,都希望被人看中。其實,要事事得到第一,並不那麼困難,就看你願不願意換個角度來看,隻要“另起一行”,每個人就都是第一了。而這個世界,自然就少了很多不愉快。

真實的自己才最美

有一個女人,她對自己的容貌極度不滿。後來聽說整容可以改變容貌,於是她決定一試。

第一次整容後,她很高興地看著鏡子裏明顯變化了的自己。可是,沒過多久,她又覺得自己的容貌依然不出眾,便又走進了整容所。

第二次、第三次……女人幾乎都是在享受第一次的情況:剛開始十分滿意,過一段時間便覺得自己不是被美容,而是被“毀”了容。

在第八次整容後,她望著從前自己的照片,再看看鏡中那張“麵目全非”的臉,突然發現自己以前竟是那樣美麗。

於是,在接下來的兩次整容中,她要求醫生將她的臉朝原先的樣子恢複。就這樣,她飽嚐了痛苦,遠離了朋友,謝絕了一切社交,整容10次,曆經5年,終於在最後一次手術後又恢複了原來的樣子。她感觸萬分:原來自己本來就是個天生的美人。

快樂的定義:

我們在不斷追求更完美的自我的同時,事實上已經喪失了真正的自我。其實,本色的自我,才是最美的自我。

大方接受別人的幫助

夏天的一個雨季,山洪暴發,洪水將要淹沒一個村落。教堂裏有一個神父正在跪著祈禱,洪水已經漫到了他的膝蓋。救生員駕著舢板來到教堂,對神父說:“神父,趕快上來吧!不然洪水會把你淹死的!”神父說:“不!我深信上帝會來救我,你先去救別人好了。”

過了不久,洪水己經淹過神父的胸口了,神父隻好勉強站在祭壇上。這時,有一個警察開著快艇過來,對神父說:“神父,快上來,不然你真的會被淹死的!”神父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

又過了一會兒,洪水己經把整個教堂淹沒了,神父隻好緊緊抓住教堂頂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飛機緩緩飛過來,飛行員丟下了繩梯之後大叫:“神父,快上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我們可不願意見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還是意誌堅定地說:“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你還是先去救別人好了。上帝會與我同在!”

洪水滾滾而來,固執的神父終於被淹死了……

神父上了天堂,見到上帝後很生氣地問:“主啊,我奉獻自己終生,兢兢業業地侍奉您,您為什麼不肯救我呢?”上帝說:“我怎麼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來救你,你不要,我以為你擔心舢板危險;第二次,我又派一隻快艇去,你還是不要;第三次,我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去救你,結果你還是不願意接受。所以我以為,你是急著想要回到我的身邊來陪我……”

快樂的定義:

遇到困難或危險時,要大方的接受別人的幫助,不要太固執,否則隻能落得神父的下場。

坦誠率真乃處世之根本

從前有一位居士,他去拜訪一位很久未見麵的朋友。與朋友見麵之後他們談話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到了午飯時間,朋友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為他們做了兩碗麵條,麵條味道很香,隻不過是一碗大一碗小。兩人坐下,朋友看了一下麵條,便將大碗推到居士麵前,說:“你吃這個大碗。”

本來按常理居士要謙讓一下,將大碗再推回到朋友麵前,表示恭敬。沒想到居士卻看也不看朋友一眼,徑自低頭大吃起來。朋友見狀,雙眉緊鎖,有些不悅。居士並未察覺,一個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頭卻見朋友的碗筷絲毫未動,於是笑問朋友:“你為何不吃?”

朋友歎了一口氣,一言不發。

居士又笑著說:“你生我的氣啦?嫌我不懂禮儀,隻顧自己狼吞虎咽?”

朋友沒有答話,隻是又歎了一口氣。

居士接著問道:“請問一個問題,我們如此推來讓去,目的是什麼?”

“讓對方吃大碗。”朋友終於答話了。

“這就對了,讓對方吃大碗是最終目的。那麼如您所想,爭相推來讓去,何時將麵條吃下肚去?我將大碗麵條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悅,難道您謙讓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來讓去又有什麼意義呢?”朋友聽完居士的一番話,心中頓悟。

快樂的定義:

坦率真誠才是為人處世之本。謙讓過了頭,反成了虛假的客氣。

絕處逢生後的感悟

有人曾經問雷伯克,當他毫無希望地迷失在太平洋裏,和他的同伴在救生筏上漂流了21天之久時,他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我從那次經驗所學到的最重要一課是,”他說,“如果你有足夠多的新鮮的水可以喝,有足夠的食物可以吃,就絕不要再抱怨任何事情。”

曾經有一篇報道,講到一個士兵在戰爭中受了傷,喉部被碎彈片擊中,輸了7次血,他寫了一張紙條給他的醫生,問道:“我能活下去嗎?”醫生回答說:“可以的”。他又另外寫了一張紙條問道:“我還能不能說話?”醫生又回答他說:“可以的”。然後他再寫了一張紙條說:“那我還擔什麼鬼心!”

你何不也馬上停下來問自己:“那我還擔什麼鬼心。珍惜所擁有的,漠視所失去的和得不到的。”

你很可能發現自己所擔心的事情,比起上述兩例來實在是很微不足道,很不重要。那麼,我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還有什麼不快樂呢?

在生活當中,我們大概有90%的事情是做對的,隻有10%是錯的。如果我們要快樂,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在那90%對的事情上,而不要理會那10%的錯誤。如果我們想要擔憂,想要難過,想要得胃潰瘍,我們隻要集中精力去想10%的錯事,而不管那90%的好事。

英國有很多新教堂裏都刻著“多想、多感激”,這兩句話也應該銘刻在我們的心上。“多想、多感激”,想所有我們值得感激的事,為我們所得到的一切而感謝所有的人。

我們每一天,每個小時,都能得到“快樂醫生”的免費服務,隻要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所擁有的那麼多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上,那些財富遠遠超過阿裏巴巴的珍寶。你願意把你的兩隻眼睛賣一億美金嗎?你肯把你的兩條腿賣多少錢嗎?還有你的兩隻手,你的家庭。把你所有的資產加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絕不會就此賣掉,即使把洛克菲勒、福特和摩根三個家族所擁有的財富都加在一起也不賣。

可是我們能否欣賞這些呢?啊,不能的。就像叔本華說的:“我們很少想到我們已經擁有的,而總是想到我們所沒有的”。

快樂原是這麼簡單,我們還有什麼可抱怨的?想想看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你就會發現我們多麼幸福;想想那些躺在醫院裏的人,你會發現我們多麼幸運……那麼,我們就沒有什麼值得不快樂的了。

快樂的定義:

快樂是什麼,如何才能快樂?我想隻有經過艱難處境的人才會明白快樂的真正含義。

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有一位誌向遠大的畫家,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心血做成了幾幅他非常滿意的作品,他每天麵對自己的作品陷入幻想,幻想著由此擺脫貧困的生活。

在一次全國性的畫展中,他的作品也參與了展出,但是卻受到了冷遇,並遭到了專業人士的批評與指責。

在畫展結束之後他終於賣掉了自己其中的一幅作品,但是隻得到了10英鎊。拿著這10英鎊和剩下的作品,畫家鬱鬱寡歡地離開了畫展。

在剩下的日子裏,畫家始終陷入憤怒與苦悶之中,抑鬱成疾,最終離開了令他失望的人世。

這名畫家對他人的批評過於敏感,死於抑鬱的心情。即使抑鬱所產生的力量還不夠強烈到殺人,但它的影響也是危害至深的,一陣憤怒會倒人胃口,阻礙消化,並使人神智混亂。而且,還會顛倒理智和德行。正像將它整個美麗的麵孔改為醜陋的魔鬼。

快樂的定義:

無論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不幸,都不要沉浸在悲傷裏。愉快的心情使人保持生機,快樂使人長壽;嫉妒和憤怒縮短人的壽命,焦慮使人早衰。心情愉快的人胃口好,吃得津津有味;妒忌者食欲不振。

為自己,也為別人

西方哲人斯賓諾莎說得好:“快樂不是美德的報酬,而是美德本身。”

美國俄亥俄州,每年都舉行南瓜大賽,湯姆的成績相當優異,連年獲首獎或優等獎。得獎後,湯姆毫不吝惜地將種子分送給鄰居們。一位鄰居不解地問:“你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培育良種,為什麼把種子送給我們?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超過你的?”湯姆則回答:“我把種子送給大家,其實也是在幫助我自己!”原來,各家瓜地相連,湯姆把自己的優良品種分給鄰居,可以避免蜜蜂在傳授花粉的過程中,將劣種花粉傳播到自己的優良品種上,避免優良品種的退化。

快樂就像優良的南瓜品種,你散播快樂,收獲的當然也是快樂。

一天深夜,一位男士開車行駛在路上,在一個路口的轉彎處,發現有一對年輕的夫婦抱著一個孩子焦急地向路上張望。他感覺那對夫婦一定是有急事,就在不遠處停下車,走回來詢問這對夫婦是否需要幫忙。夫婦倆很警覺地問他:“你是黑車拉活兒的吧?到兒童醫院多少錢?”開車的男士知道是孩子病了,急忙請他們上車,並告訴他們自己隻是想為其提供些幫助。一路上這對夫婦依然有些戒備。到了醫院門口,一家人下了車,匆匆向急診室奔去。剛進大門,夫婦倆突然轉過身,向正欲駕車離去的男士笑著揮揮手。那一瞬間,開車的男士看見那對夫婦的笑容是如此燦爛,一種溫暖的快樂即刻從自己的心中升起來。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卡羅琳·施瓦茨及同事對2016人進行了調查和分析,這些人要回答他們每隔多久會“關愛他人”和“傾聽”,以及每隔多久他們會得到同樣的關心。研究後發現,幫助別人比接受幫助更有益於精神健康。研究人員說,樂於助人的人,可能較少關注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沮喪,或者更善於從符合精神健康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煩惱。

快樂的定義:

快樂的人是美麗的,也是最有魅力的。快樂是對自己的一種熱愛——也是對他人的一種熱愛,因為情緒是有傳染性的。人生一定要快樂,為自己,也為別人。

麵對困境何不唱唱歌

1920年10月,一個漆黑的夜晚,在英國斯特蘭臘爾西岸的布裏斯托爾灣的洋麵上,發生了一起船隻相撞事件。一艘名叫“洛瓦號”的小汽船跟一艘比它大十多倍的航班船相撞後沉沒了,104名搭乘者中有11名乘務員和14名旅客下落不明。

艾利森國際保險公司的督察官弗朗哥·馬金納從下沉的船身中被拋了出來,他在黑色的波浪中掙紮著。救生船這會兒為什麼還不來?他覺得自己已經氣息奄奄了。漸漸地,附近的呼救聲、哭喊聲低了下來,似乎所有的生命全被浪頭吞沒,死一般的沉寂在周圍擴散開去。就在這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靜中,突然——完全出人意料,傳來了一陣優美的歌聲。那是一個女人的聲音,歌曲絲毫也沒有走調,而且也不帶一點兒哆嗦。那歌唱者簡直像麵對著客廳裏眾多的來賓在進行表演一樣。

馬金納靜下心來傾聽著,一會兒就聽得人了神。教堂裏的讚美詩從沒有這麼高雅;大聲樂家的獨唱也從沒有這般優美。寒冷、疲勞刹那間不知飛向了何處,他的心境完全複蘇了。他循著歌聲,朝那個方向遊去。

靠近一看,那兒浮著一根很大的圓木頭,可能是汽船下沉的時候漂出來的。幾個女人正抱住它,唱歌的人就在其中,她是個很年輕的姑娘。大浪劈頭蓋臉地打下來,她卻仍然鎮定自若地唱著。在等待救生船到來的時候,為了讓其他婦女不喪失力氣,為了使她們不致因寒冷和失神而放開那根圓木頭,她用自己的歌聲給她們增添著精神和力量。

就像馬金納借助姑娘的歌聲遊靠過去一樣,一艘小艇也以那優美的歌聲為導航,終於穿過黑暗駛了過來。於是,馬金納、那唱歌的姑娘和的婦女都被救了上來。

快樂的定義:

麵對困境的時候,也可以垂頭喪氣地哭泣,也可以把煩惱放在一邊,唱隻動聽的歌,放鬆自己,也鼓舞別人。

1英鎊>l萬英鎊

哈維拉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英國平民家庭,父親是一家紡織廠的裝卸工人,母親則靠給當地的紳士家庭洗衣服貼補家用。哈維拉家雖然過著清苦的生活,卻擁有著一顆美麗而善良的愛心。不論什麼時候,隻有要有乞討者登門造訪,善良的哈維拉的母親都會傾囊相助。

一次,一個可憐的老婦人上門乞討,哈維拉的母親將準備晚餐的幾個便士全部贈予了這個可憐的老人,當時哈維拉極其不理解,就站在門旁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母親。

“我們一次不吃晚飯沒有關係,可是這個可憐女人如果再拿不到一個便士就可能在饑寒交迫中死掉的。孩子,你一定要記住,一顆博大而真誠的愛心,可以讓你擁有一切你想得到的東西!”

十幾年過去了,在母親這種一切向善的思想熏陶下,哈維拉也成了一名心懷善念的英俊小夥子。一次,在朋友的化妝舞會上,哈維拉遇見了一位退役陸軍上校的女兒哈坎·默頓,美麗的姑娘很快被哈維拉的英俊與善良所征服,兩個年輕人墜入了愛河。但上校卻因為他的貧窮而不允許他們結婚。上校告訴他說:“孩子,當你擁有1萬英鎊的時候,再來找我吧———那時我們再談這件事情。”

l萬英鎊!這對哈維拉來說,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啊。我們不難想象哈維拉在聽了上校的話後,內心那種無奈之情該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