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在逆境中體會快樂(1 / 3)

第十一章 在逆境中體會快樂

古賢有雲:“吾日三省吾身。”對每一個人來說,問題不是一日三省吾身、四省吾身,現在是速度革命時代,一天隻有早上、中午、晚上才反省怎麼夠,應該具有高敏感度,時時刻刻都能自我反省才對。惟有如此,才能時刻保持清醒。人做一次自我檢查容易,難就難在時時進行自我反省,時時給自己一點壓力,一點提醒。

不是所以挫折都是不值得的

許多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大臣,讓他們編一本《古今智慧錄》,留傳給子孫。這些大臣工作很長時間,完成了一套12卷的巨作。國王說太厚,需要濃縮。這些大臣又經過長期的努力,變成了一卷書。然而,國王還嫌太長。於是,這些人把一本書濃縮為一章,然後縮為一頁,再變為一段,最後變成一句。

聰明的國王看到這句話,顯得很得意。他說:“這是古今智慧的結晶。全國各地的人一旦知道這個真理,我們大部分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句話是:“挫折是一筆可貴的財富。” 有責任感的人都會同意“挫折是一筆可貴的財富”,沒有人會不勞而獲,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你要付出汗水,還要勇敢麵對挫折與失敗。

從挫折中汲取教訓,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當我們觀察成功人士時,會發現他們的背景各不相同。那些大公司的經理、政府的高級官員以及每一行業的知名人士都可能來自清寒家庭、破碎家庭、偏僻的鄉村甚至於貧民窟。這些人現在都是社會上的領導人物,他們都經過艱難困苦的階段。

快樂的定義:

挫折並不是白白經曆的,它能使你的人生綻放出最美麗的成功之花。從挫折中汲取教訓,是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困難是化了裝的幸福

拿破侖出身於窮困的科西嘉沒落貴族家庭,他父親送他進了一個貴族學校。他的同學都很富有,大肆諷刺他的窮苦。拿破侖非常憤怒,卻一籌莫展,屈服在威勢之下。就這樣他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種嘲笑,每一種欺侮,每一種輕視的態度,都使他增加了決心,發誓要做給他們看看,他確實是高於他們的。

他是如何做的呢?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點也不空口自誇。他隻心裏暗暗計劃,決定利用這些沒有頭腦卻傲慢的人作為橋梁,去使自己達到富有、名譽的地位。

在他16歲當少尉的那年,他遭受了另外一個打擊,那就是他父親的去世。在那以後,他不得不從最少的薪金中,省出一部分來幫助母親。當他接受第一次軍事征召時,必須步行到遙遠的發隆斯去加入部隊。

等他到了部隊裏時,看見他的同伴正在用多餘的時間追求女人和賭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歡的體格使他沒有資格得到以前的那個職位,同時,他的貧困也使他失掉了後來爭取到的職位。於是,他改變方針,用埋首讀書的方法,去努力和他們競爭。讀書是和呼吸一樣自由的,因為他可以不花錢在圖書館裏借書讀,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獲。

他並不是讀沒有意義的書,也不是專以讀書來消遣自己的煩悶,而是為自己將來的理想做準備。他下定決心要讓全天下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華。因此,在他選擇圖書時,也就是以這種決心為選擇的範圍。他住在一個既小又悶的房間內。在這裏,他臉無血色,孤寂、沉悶,但是他卻不停地幹下去。

通過幾年的用功,他從讀書方麵所摘抄下來的記錄,經後來印刷出來的就有400多頁。他想象自己是一個總司令,將科西嘉島的地圖畫出來,地圖上清楚地指出哪些地方應當布置防範,這是用數學的方法精確地計算出來的。因此,他數學的才能獲得了提高,這使他第一次有機會表示他能做什麼。

他的長官看見拿破侖的學問很好,便派他在操練場上執行一些工作,這是需要極複雜的計算能力的。他的工作做得極好,於是他獲得了新的機會,拿破侖開始走上有權勢的道路了。這時,一切的情形都改變了。從前嘲笑他的人,現在都擁到他前麵來,想分享一點他得到的獎勵金;從前輕視他的,現在都希望成為他的朋友;從前揶揄他是一個矮小、無用、死用功的人,現在也都改為尊重他。他們都變成了他的忠心擁戴者。

難道這是天才所造成的奇異改變嗎?抑或是因為他不停的工作而得到的成功呢?他確實是聰明,他也確實是肯下功夫,不過還是有一種力量比知識或聰明來得更重要,那就是用堅韌的毅力直麵眼前的困難。

快樂的定義:

如果你決心要戰勝困難,那你就要心甘情願地、不斷幹下去,以達到你的目的。可以說,堅韌是解決一切困難的鑰匙,試問諸事百業,有哪一種可以不經堅韌的努力而獲得成功呢?

敢於接受命運的挫折

一位很有名氣的心理學教師,一天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隻杯子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成了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了惋惜聲。教師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隻杯子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複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時,請記住這破碎的咖啡杯。”

這是一堂很成功的素質教育課。

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十五世紀的教堂遺跡,有這樣一句讓人過目不忘的題詞:“事必如此,別無選擇”。

命運中總是充滿了不可捉摸的變數,如果它給我們帶來了快樂,當然是很好的,我們也很容易接受。但事情卻往往並非如此,有時,它帶給我們的會是可怕的災難,這時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接受它,如果讓災難主宰了我們的心靈,那生活就會永遠地失去陽光。

我們每個人遲早要學會這個道理,那就是我們隻有接受並配合不可改變的事實。“事必如此,別無選擇”,這並非容易的課程。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不能不常提醒自己。英王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圖書室就掛著這句話:“請教導我不要憑空妄想,或作無謂的怨歎。”哲學家叔本華曾表達過相同的想法:“逆來順受是人生的必修課程。”

顯然,環境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快樂,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反而決定了我們的心情。耶穌曾說:“天堂在你心內,當然地獄也在。”

隻要我們都能度過災難與悲劇,並且戰勝它。也許我們察覺不到,但是我們內心都有更強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我們都比自己想的更堅強。

快樂的定義:

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成功就是持之以恒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會場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做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他穿著一件紅色的運動服,腳下是一雙白色膠鞋。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了台上。

老人告訴他們遊戲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吊球動也沒動。他接著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做出解釋。

會場恢複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鐵錘,然後認真地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敲打起來。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一下。

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會場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敲一小錘停一下地工作著,他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忿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片大片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好像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敲打了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刹那間會場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幅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你如果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快樂的定義: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隻有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成功遲早會光顧你。

逆境中依然存在希望

有三隻青蛙一同掉進一隻裝滿鮮奶的桶中,第一隻青蛙說:“這是神的旨意。”於是,它縮起後腿,一動也不動。

第二隻青蛙說:“這隻木桶太深了,我實在沒有辦法跳出去。”說完,也同樣動也不動,不久,這兩隻青蛙就都被淹死了。

隻有第三隻青蛙沒有放棄努力,他想:“隻要我的後腿還有些力氣,我就一定要把頭伸到鮮奶上麵。”它就這樣慢慢地遊啊,遊啊。忽然,它覺得它的腿碰到了一些硬硬的東西,試試,居然能夠站在上麵。原來,它不停地遊來遊去,把鮮奶攪成了奶油。第三隻青蛙站在奶油上麵,一躍跳出了桶外。

每個人都可能有環境不好、遭遇坎坷、工作辛苦、事業失意的時候,說的重一點,幾乎可以說,在我們每個人降生到這個世界以前,就被注定了要背負起經曆各種困難折磨的命運。既然是前生注定,今生的苦苦樂樂就是難以避免的。做生意順利的時候,財源滾滾而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遇上風險逆境來臨時,就又要過一段緊衣縮食的日子。不夠堅強的人當逆境來臨時,就會匆匆結束這次旅行,提前承認自己的失敗;而假如我們足夠堅強,就該明白,我們就是為經曆這些逆境而來。

快樂的定義:

逆境之中應該頑強,誰都有失敗的時候,即使是在艱難中,也應該奮鬥,如果不行動,那就隻能坐以待斃。

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股票大王約瑟夫·賀希哈小時候是個乞丐,但他卻發誓,自己一定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在流浪街頭覓食中,約瑟夫·賀希哈每天拾獲別人廢棄的報紙,坐在街邊的石椅上看個不停,晚上借助路邊燈光閱讀撿來的書。在這麼一種惡劣的環境下,他慢慢地對書報上的經濟信息、股市行情產生了興趣,於是,他決心從股票方麵發展自己的事業。

對於一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一無所有者,竟然想發展股票事業,人們覺得他簡直是異想天開。但是約瑟夫·賀希哈就是憑著他這股頑強的進取精神,一步一步地往這個目標前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其他證券交易所都因經營慘淡而關閉了,絕大多數證券公司也岌岌可危。就在這個時刻,約瑟夫·賀希哈到證券交易所去找工作。幾位在交易所門口玩紙牌的人聽到他來找工作,不禁哄然大笑起來,認為他在股市大崩潰的情況下還想做股票工作,肯定是神經有問題。

小賀希哈沒有灰心喪氣,他轉身到別的交易所去尋找工作。在接連受到了冷水般譏笑的情況下,但他仍不放棄自己的追求,最後,他來到了百老彙大街120號的依奎布大廈,在愛默生留聲機公司那裏找到了一份工作,那是一份幹辦公室勤雜和午間總機接線的工作,工薪很低,每周12美元。但他樂意地接受下來。

他滿腔熱情地開始了工作,並十分珍惜自己獲得了一個支點的機會,利用晚間和假日認真鑽研股票業務和市場行情。不久,賀希哈發現愛默生留聲機公司也發行股票和經營股票,於是他時刻注意著公司的經營情況。他想,自己現在從事的勤雜工作與高層次的股票工作差距太大,怎麼能使自己靠攏它乃至參與它呢?

有一天上午,他鼓起勇氣,敲開總經理辦公室的門,大膽地提出:“總經理先生,我可以做您的股票經紀人嗎?”總經理驚訝後稍沉默了一下,盯著這位猶太小夥子,覺得他半年來工作勤快,反應靈活,於是,對賀希哈說:“膽量是股海衝浪的首要條件,你既然有這種勇氣,可以試試看吧!”

此後,賀希哈成為愛默生留聲機公司股票行情圖的繪製員,他運用自己積累的股票知識和行情資料,很快就上手了。在工作中,他對股票買賣領悟更深了,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賀希哈在愛默生公司工作時,每天除了花很少的車費、午餐和零用錢外,其餘全部積蓄下來。同時,他還替另一家股票交易所當跑腿,這份兼職工作是從每天下午6時到第二天淩晨2時,來回跑送有關文件,每星期從中賺取12美元的報酬。經過3年的艱辛努力,他積累了2000美元。於是,他根據自己的奮鬥計劃,獨立地成為了一名股票經紀人,從此走上發跡之路。不到1年時間,他已經擁有了168萬美元的資產。

股海是風雲突變的,它不為人們的意誌所左右。當賀希哈的財富積累到超億美元之時,有一次股市驟然下跌,他買進了一家鋼鐵公司的股票所賺到的上千萬美元及其他多宗贏利,一下虧光了。

這一次慘敗沒有挫掉賀希哈積極進取的精神,相反,使他更堅定信心,變得更聰明了。他回憶說:“這一次失敗給我隻留下4000美元,幾年的奮鬥積累幾乎輸光了,那是我一生最痛苦的一次錯誤。但是,我認為,一個人如果說不會犯錯誤,他就是在說謊話。我如果不犯錯誤,也就沒有辦法學到經驗。”

確實,那次失誤後,賀希哈經營股票順利得多了。到1928年,他已經成為每月可以賺20萬美元的股票大王了。

1929年是他最輝煌的一年,這一年也是股市曆史上最熱鬧的一年,幾乎全民都加入了股票買賣的行列。

豐富的經驗已使賀希哈認定大雨和風暴即將來臨,他果斷地將1928年末及1929年初大量買入的各類股票,一分不留地拋售,得到了相當於原來投資10多倍的回報,他一下又賺了超億美元,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股票大王。

快樂的定義:

一個人或一個企業的發跡不容易,這些人必須首先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並能堅持細心觀察,認真學習,不畏困難。

遇到困難,需等三天

青年農民達比賣掉自己的全部家產,來到科羅拉多州追尋黃金夢。他買了一塊地,用十字鎬和鐵鍁進行挖掘,經過幾十天的辛勤勞動,達比終於看到了閃閃發光的金礦石。繼續開采必須有機器,他隻好悄悄地把金礦掩埋好,暗中回家湊錢買機器。

當他費盡千辛萬苦弄來了機器,繼續進行挖掘時,不久就遇到了一堆普通的石頭,達比認為:金礦枯竭了,原來所做的一切將一錢不值。他難以維持每天的開支,更承受不住越來越重的精神壓力,隻好把機器當廢鐵賣給了收廢品的人,“卷著鋪蓋卷兒”回了家。

收廢品的人請來一位礦業工程師對現場進行勘察,得出的結論是:目前遇到的是“假脈”,如果再挖三英尺,就可能遇到金礦。收廢品的人按照工程師的指點,在達比的基礎上不斷地往下挖。正如工程師所言,他遇到了豐富的金礦脈,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利潤。

達比從報紙上知道這個消息,氣得頓足捶胸,追悔莫及。

快樂的定義:

人人都停下來收手不幹,隻有富有忍耐力的人才會繼續堅持;人人都因感到絕望而放棄的信仰,隻有富有忍耐力堅持下來的人,在繼續為自己的意見辯護。

理想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1940年10月,貝利生於巴西吉拉斯州的一個小鎮。

在巴西,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踢球。貝利很小的時候便和小夥伴們玩起了足球(當然是光著腳踢)。貝利與其夥伴們都是貧窮人家的孩子,他們買不起球。但困難沒有阻擋他們踢球的愛好,於是他們就自己做了一個:先找一隻最大的襪子,塞滿了破布或舊報紙,然後把它盡量按成球形,最後外麵用繩子紮緊。他們的球越踢越精,球裏麵塞的東西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有些襪子是他們從曬衣繩上直接取下來的,襪子的主人還蒙在鼓裏。一個男子漢夏天不穿襪子照樣可以走路,可是到了冬天貝利他們仍然沒有襪子穿。他們隻是這樣想:有了東西當球踢,這是多麼快樂的事啊!

7歲那年,貝利的姑姑送給他一雙半新的皮鞋。他把這雙鞋當成了寶貝,隻有星期日上教堂才舍得穿,穿上它感到很神氣。他特別記得這一雙鞋,因為有一天他穿了它踢球,結果鞋子就給踢壞了,為這還挨了媽媽的罰。他本來隻是想知道穿著鞋踢球是什麼滋味!

也就是從7歲起,貝利經常去體育場,一邊看球,一邊替觀眾擦鞋。球賽結束後爸爸來接他時,他賺的錢已超過兩個克魯塞羅!他們手牽著手回家,父子倆都是有收入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