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克斯第二招改革措施是,他的《紐約時報》定價為1美分1份,隻是其他報紙一半的價錢,看起來是不足彌補報紙的發行成本。但是,奧克斯另有圖謀,他的目的在於刺激發行量,發行量多了,廠商就會更多地在本報登廣告。廣告的收入增加,遠比報費收入多,報社更為合算。在這種策略指導下,《紐約時報》到1900年日銷量突破10萬大關。這時,奧克斯增購了那3876股,他正式成為《紐約時報》的控股股東,其領導地位更加穩固了。隨著業務的發展,奧克斯斥資250萬美元,於1904年興建《紐約時報》大廈,並將紐約市第42街至47街命名為“時報廣場”,大廈高為22層,在當時的美國實屬罕見。因此,《紐約時報》名聲大振,促進了其發行量。以後,奧克斯改革通訊設備,以新聞快捷和獨家報道為競爭手段,使該報權威性增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紐約時報》的發行量成為美國各類報紙之首,年贏利2700多萬美元。1935年4月8日,奧克斯與友人共進午餐時,因腦溢血去世,享年77歲。此後,《紐約時報》由奧克斯的家人連續接任,至今該報仍是其家族後裔任董事局主席。
《紐約時報》之所以能發展成為世界十大名報之列,與其創始人雷蒙的創業功績分不開,但更重要的是奧克斯在該報危難之時挽救了它,並把它辦得比以前更輝煌,從中可窺見猶太人的經營本領。
猶太哲言
成功的經營離不開精明的頭腦和正確果斷的判斷力,奧克斯的成功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同時也證明了猶太商人高明的經營本領。
通訊之王——路透
英國的路透通訊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新聞通訊社之一。它的成功,與其創始人保羅·朱利葉斯·路透的傳奇經曆密不可分。這個曾被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稱為“無所不知的人”,原名伊斯拉埃爾·貝亞·約瑟法特,於1816年7月21日出生在德國小城卡塞爾一個猶太學者家庭,並在此地完成小學教育。1829年,老約瑟法特不幸逝世。年僅13歲的路透,因為家庭經濟拮據不得不中止學業,來到哥廷根市他叔父開辦的一家銀行做小職員。哥廷根當時也是德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學城,以哥廷根大學為中心,彙集了許多德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此工作。因而路透得以結識在當地擔任天文台台長的著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卡爾·弗裏德裏希·高斯。1833年,高斯領導鋪設了從天文台到哥廷根大學研究所之間長達4公裏的電報線,並在實驗時成功地拍發了世界上第一封完整的電報。路透觀看並細致地考察了這次實驗的進展情況。這無疑對他日後熱衷於利用新的通訊技術傳播信息產生了深刻影響。
19世紀40年代初,路透離開居住了十多年的哥廷根,來到首都柏林尋求發展。不久與銀行家馬格努斯的女兒伊達·伊麗莎白·克雷斯蒂娜·馬格努斯相愛,並為此於1844年改名為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1845年,路透與心愛的伊達·伊麗莎白·克雷斯蒂娜·馬格努斯結為伉儷。隨後在嶽父的資助下,路透在柏林開設了一家兼營出版業務的書店。當時歐洲政局動蕩,工人運動方興未艾,人們對議論政治的讀物很感興趣,精明的路透也開始印刷和發行一些有關政治內容的刊物和書籍,獲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日子裏,反動的普魯士當局對新聞出版工作不斷加強防範措施,對政治言論防範尤嚴,路透斷定繼續在柏林經營出版業務不會有好結局,弄不好連自己也會被投入監獄,於是,他毅然決定到輿論控製稍顯寬鬆的法國巴黎去另謀出路。
1848年末,路透舉家來到巴黎。憑著他經營過出版業務,能熟練使用英、法、德3種文字的優勢,路透很快便在一家由查理·哈瓦斯經辦的通訊機構找到了工作。這家通訊社在當時也頗有名氣,每天都能從歐洲各地收集到各種主要報紙,路透負責從中挑選一部分有價值的內容譯成法文,作為哈瓦斯通訊社的新聞稿,提供給法國及國外訂戶。但是,路透是個獨立性極強的人,他不甘心於僅為他人做嫁衣,想要自己幹一番事業。幾個月後,當他了解哈瓦斯通訊社的整個工作程序,熟悉了收集信息、尋找客戶以及其他經營情況後,便離開了哈瓦斯通訊社,並於1849年春天在巴黎開始獨立經營新聞業務。路透的服務對象是德國的地方報紙,它們都希望刊登法國的消息,路透每天把一大堆法文報刊粗略瀏覽一遍,從中選出適合德國人口味的新聞材料編譯成稿,特別注意收集那些政治、金融等方麵的內容,偶爾也譯一些法律糾紛方麵的報道。由於經濟拮據,他們無法雇傭職員、租賃辦公室,便由妻子做助手兼打字員,起居室作辦公室。盡管夫婦終日疲於奔命,收益仍不理想,加之法國當局也加強了對新聞的控製,他們不得不於當年夏天結束了在巴黎經營新聞的活動。
盡管在巴黎經營新聞事業的嚐試失敗了,但路透創建自己的通訊社的希望和信心並沒有因此失掉,他在積極尋找機會。
1849年10月1日,普魯士國家電報局開始在柏林和亞琛之間開辟電報業務。德國人沃爾夫很快在柏林開辦了一家通訊社。路透覺得這是機遇,很快便在亞琛開辦了另一家通訊社。由於他精於搜集金融方麵的信息,深受當地商人和銀行家們的好評。
1850年春,法國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開辟了一條由政府經營的電報線路。在亞琛初獲成功的路透馬上想到了布魯塞爾和亞琛之間仍有1130多英裏沒有電報聯係,加之火車速度極慢,無法解決快速傳遞消息的問題,專職郵差、騎馬信使、電報線接力都因代價太高而不可行。麵對這種情形。路透想出了用信鴿傳遞新聞稿件的絕好辦法。
因為火車跑完布魯塞爾到亞琛之間的距離需要9小時,而訓練過的信鴿則隻需2小時,路透便向亞琛一個兼營信鴿業務的老板蓋勒租了40隻信鴿,開辦了他的信鴿傳遞消息的業務。他的這一創舉,曾在幾個月裏獲得巨大成功,以至柏林的同行沃爾夫和巴黎的哈瓦斯都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明。同年年底,布魯塞爾和亞琛之間的電報聯係開通,巴黎和柏林間也架設了直通電報線,路透信鴿傳遞信息的優勢頓失,業務急轉直下。當時他曾想重返巴黎開辟天地,但考慮到哈瓦斯已在巴黎形成很大勢力,又受到法國政府的種種限製,隻得另作打算,一時陷入了一個決策困境。
恰在這時,路透結識了德國著名機械製造公司的創始人、電訊工程師西門子,兩人都是富有事業心的人,所以一見如故。在西門子的建議下,路透於1851年夏天移居英國倫敦,並於同年的10月14日,在倫敦皇家股票交易所附近租下兩個房間,正式建立路透通訊社。這成為路透新聞事業的轉折點。11月13日,橫貫英吉利海峽的海底電纜正式投入使用。路透立即借助這股東風,把歐洲大陸發來的金融、商業信息編成“路透社快訊”,供給英國的交易所、銀行、股票商和投資、貿易公司,同時向巴黎、柏林、維也納、阿姆斯特丹等地發布商情消息。短短幾個月後,“路透社快訊”的名字便在歐洲大陸傳開了,甚至東歐的商人們也紛紛要求路透做他們在倫敦的代理商,並向他們發送商情信息。
然而最初幾年,路透社在倫敦新聞界並沒有打開局麵。報界並不重視路透社的新聞,也拒絕訂購他們的“快訊”。1855年,英國廢除了“印花稅”法,刺激了一大批“廉價報紙”的出現,它們都需要新聞來源。這無疑給路透通訊社拓展業務領域帶來了新的前景,通訊社也適時地采集發布政治、經濟、軍事、民事等多方麵的內容。與此同時,通訊社也對各大報紙開展了宣傳攻勢。第一個目標就是銷量居倫敦報業第二位的《廣告晨報》。
路透親自來到該報所在地,向該報發行人詹姆斯·格蘭特進行遊說。格蘭特起初並不熱心,路透誠懇地提出:“我們願意免費為您提供路透消息兩周,以作試驗。”格蘭特很受感動,也覺得條件優厚,就同意了。結果反映不錯,《廣告晨報》便成了路透社的訂戶。很快地,《每日電訊報》、《標準報》和《先驅晨報》等6家報紙,也被路透以類似的方式爭取過來。
與此同時,路透也深知,新聞稿件的質量是爭取客戶的最基本的條件,他通告派駐歐洲大陸各地的記者,務必盡心盡力,和各報社派駐當地的記者搶時間、爭速度,用先進的通訊手段擊敗他們。路透社記者果然不負所望,發往倫敦的新聞不僅速度快,而且時常有一些是獨家新聞,受到各大報紙的歡迎。
1859年1月4日,法皇在巴黎杜伊勒斯宮舉行的新年慶祝會上,公開對奧地利駐法大使說:“真遺憾!貴國政府和我的關係不如從前那樣友好了。”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信號,嗅覺靈敏的路透社記者,馬上意識到法國將有重大舉動,並把這一信息電告了路透,路透立即指示該記者密切關注這一勢態,盡可能早地得到有關消息。當該記者了解到法皇將發表重要講話時,他重金買通了一位法國宮廷官員,讓他秘密抄寫演講文稿。兩人協議,隻能在法皇發表演講時才可公開。為了和各報社記者競爭,路透預先包租了法皇發表演說當天從巴黎到倫敦的電報線路,剝奪了各報記者當天使用電報線的機會。
2月17日,法皇的演講按原定計劃開始,巴黎的路透社記者立即把預先抄好的演講內容發往倫敦。路透的翻譯人員一小時內就譯出了英文譯本。這次講話是法皇向奧地利宣戰,因而內容十分重要。路透馬上派人將演講全文和消息送往各報社。這時,各報社的記者們還在巴黎等著向倫敦發送電稿呢。
4月16日,法奧戰爭爆發。路透同時向交戰雙方派記者,進行隨軍“雙重采訪”,因此收集到許多真實的第一手材料。鑒於當時的一般報紙記者喜歡使用華麗的詞藻,並且喜歡發表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議論,路透決定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其記者務必貫徹新聞報道的“迅速、準確、客觀、公開”的準則,在報道戰況時不夾雜情景描寫,不無端發表議論,而是用最經濟的筆墨直陳其事。結果,即使是對這場戰爭的高潮——索爾菲利諾大會戰,路透社的報道也極精練,總共用數百字的篇幅,就把這次戰鬥最關鍵的場景敘述得清清楚楚。這是路透社第一次正式報道戰爭,但它所創立的簡潔客觀的新聞風格,立即受到歐洲各國新聞界的歡迎。
兩年後的1861年,因林肯總統發布《解放黑奴宣言》而導致美國南部叛亂,從而爆發內戰。路透社和英國各大報紙都向北美派遣了記者進行跟蹤報道。當時,因為1858年鋪設的大西洋海底電報線路中斷,這些駐美記者隻能依靠大西洋郵輪將新聞稿送到英國南部的安普敦港,然後由乘快艇的迎接人員接收後再電告倫敦。在這樣的情況下,路透社總是能領先一步。
隨著路透通訊社聲譽的提高,它的勢力也在不斷擴張。1865年,路透社成了總資本為25萬英鎊的股份有限公司。1870年,它與巴黎哈瓦斯通訊社、柏林沃爾夫通訊社,締結了劃分采訪和發布新聞範圍的協定。隨後美聯社也參加了這一協定。路透社獲得在美國、埃及、土耳其及遠東廣大地區的采訪壟斷權。
1866年4月,路透社在當時東印度公司控製下的孟買建立了分社,並在加爾各答等印度城市和斯裏蘭卡雇用了兼職記者。1871年,路透社上海分社和新加坡分社建立,準許兼職記者代發新聞。不久,橫濱、東京、長崎、澳大利亞、新西蘭分社也相繼建立,成為國際著名的新聞通訊社。
路透於1878年退休,1899年2月25日去世,享年83歲。他的繼任者、長子赫伯特秉承路透的作風,使路透社的勢力不斷擴大,保持著國際著名通訊社的領先地位。
猶太哲言
路透的成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能和雇員之間保持良好的友誼關係。良好的關係使路透社員工能同心同德,為路透社的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商界預測家——格林斯潘
嚴格來說,我們並不能把格林斯潘歸入商人行列,但作為影響美國甚至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的發展軌跡值得我們去了解。
格林斯潘於1926年3月6日出生於曼哈頓,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是由母親撫養成人的。在喬治·華盛頓中學時,格林斯潘顯示了他的數學天賦,但他首先從事的卻是音樂。
20世紀40年代中期,他在紐約著名的吉拉德學校接受了兩年培訓,因為他演奏低音單簧管和薩克斯管技巧過人,因此入隊當了一名爵士樂演奏員。但他周圍全是專業樂師,在這些天才麵前,他感到很自卑,開始懷疑自己音樂生涯的前程。當時,聰明絕頂的格林斯潘遇到幕間休息,總是躲在角落裏閱讀經濟和金融方麵的書籍。巡回演出一年以後他離開了樂隊,開始在紐約大學就讀商業經濟學。
經濟學就像得體的上衣一樣非常適合格林斯潘,他於1948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又於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商業周期理論大師、原美聯儲主席亞瑟·彭斯。這時,他和亞瑟·彭斯共同搞研究,兩人成了摯友。憑著對數字天生的愛好,以及對金融的濃厚興趣,格林斯潘迅速地從各方麵汲取知識,並開始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
到了1954年,格林斯潘的婚姻宣告終止,他也中斷了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的博士課程。當時他才28歲,就同一位年紀稍大的紐約債券交易人——威廉·圖森聯手,他們共同創辦了一家谘詢公司:圖森·格林斯潘公司。在此後的20年裏,格林斯潘一直把這家公司當做自己的職業基地。
1958年圖森去世後,他接過了公司的領導權,擴大經營,開發了一批在金融和製造業領域頗具影響的客戶。同時,格林斯潘還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穎奇特、有利可圖的小天地,即向高層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經濟分析意見。這種工作不僅在思維上有挑戰性,也特別適合格林斯潘發揮個人才能,他也因此變成了一位富人。
直到1977年,格林斯潘才被母校紐約大學破格授予經濟學博士學位。這段時間對他來講極有價值。作為一名經濟顧問,他學會了如何使用複雜的定量技術去預測分析宏觀和微觀經濟動向,與此同時,他獨創了一種“從最基層做起”的分析方法,而這種方法成了他在美聯儲的標誌。他從最小的細節開始,如庫存量、產品交貨時間等,研究許多數字。
格林斯潘於1968年開始涉足政治。1974年夏季,赫伯特·斯坦思告知尼克鬆總統他不想再繼續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一職,白宮方麵就此考慮聘請格林斯潘擔任該職務,但格林斯潘堅決不幹。而這時,亞瑟·彭斯,這位格林斯潘在紐約大學的良師益友,出麵規勸當年的好友。彭斯自1970年以來一直擔任美聯儲主席。他對格林斯潘講:“圖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這時離了創始人還不能運轉,這就正好說明這家公司存在著嚴重問題。”格林斯潘認為彭斯的分析語重心長,便同意擔任這項職務。
格林斯潘是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任這一重要職務的第一位“商業經濟學家”,他很快就發現要對付許多商業方麵的挑戰。而他所麵臨的最大挑戰,卻是在13年之後。
1987年,格林斯潘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瓊斯指數竟下降了22個點;債券價格下滑得更厲害,在一天之內降到了5年內的最低點。在東京,美元對日元的彙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元對法國法郎的彙率下降了2%。這位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不得不馬上對付通貨膨脹。在7月份,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漲到每桶22美元。價格的暴漲連同其他通貨膨脹壓力,促使美聯儲於1987年4月將貼現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然而,危機四伏,接連不斷。在經過一周的慘重損失後,到10月19日這一天——不久就成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場大幅度地下降了508點,造成賬麵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對大多數觀察家來說,這個時候真是可怕之極。但是,麵對挑戰,格林斯潘挺身而出,發表簡要聲明:根據需要,向金融體係注入資金,以防止金融崩潰。市場很快就平靜下來,在短短幾個月內,人們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損失。
這種有效的幹預,對格林斯潘來說還隻是開頭。股票大跌幾個月後,美聯儲又調高了利率。這是一個驚人的舉動,而且傳遞了兩條有關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決心抑製通貨膨脹;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與其說是危機,倒不如說是對經濟的調整。他高瞻遠矚不讓短期波動影響到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
在經濟領域取得勝利後,格林斯潘又麵臨著重大的政治考驗。保守的共和黨總統喬治·布什正爭取連任,大多數悲觀的華盛頓內部人士預測:格林斯潘不會對利率采取什麼行動來支持布什,盡管當時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很明顯需要再次調高利率。這時,格林斯潘驚人的舉措出台了。在共和黨全黨大會召開前的幾個星期,美聯儲將貼現率提高了50個基本點(整整提高了50%),這一來幾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但事實證明,格林斯潘成功地使美國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持續穩定的增長,他也因此被認為是影響美國經濟的舉足輕重的人物。
猶太哲言
格林斯潘說:“我隻想做大多數學院經濟學家從未幹過的事情,檢驗一下我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這就好比吃花生,隻有不停地吃,才會不覺得累,因為未來是不可知的。”正是由於他對未來的預測和把握,他才能洞察經濟風雲的奧秘,獲得成功的先機。
裏治曼家族的奮起
裏治曼這個名字在美國和加拿大是家喻戶曉的,因為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很多地產是屬於這個家族的,同時裏治曼家族還在加拿大開發石油。這個家族的名字在這兩個國家的各個城市都顯赫地出現,人們一見到這個名字的招牌或廣告,自然聯想到這裏又是“裏治曼地產王國”的地盤。據有資料報道,該家族資產超過百億美元。
裏治曼兄弟的發跡隻不過三四十年,充分顯示出猶太人經商的高超本領。裏治曼兄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定居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他們家世代沒有從事經商的人。他們的父親大衛·裏治曼是從事學術研究的,他知道本行發不了財,所以教育兒子不要再步他的後塵。他語重心長地對幼子說:“森姆,男人步入社會,最重要的是選擇職業,做父親這一行是永遠不能發達的,你不如到國外去碰碰運氣,一有機會便做個商人,這是我們猶太人的本行,也可能從此斬斷窮根。”
森姆聽了父親的話後,隨身隻帶上旅費就出發了。他先到了西歐,在那裏做些苦力活。不久,二戰爆發了,森姆輾轉到歐洲各地,過著極其艱苦的逃難生活。二戰結束後,森姆在巴黎住了下來,希望在這個浪漫之都找份工作。但由於當時時局不濟,極難找到工作。他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想起了父親的話“一有機會便做個商人,這是我們猶太人的本行”。於是,森姆想到現在去做生意說不定是一個機會,他用僅有的幾十個法郎作為成本,在街邊流動擺賣香煙和糖果之類的小商品。不管白天黑夜或風雨交加,堅持擺賣。
經過幾年的臥薪嚐膽,森姆的小生意做得有起色了,他租了一個小鋪子開店。為了節省費用,他自己直接到生產廠家進貨,一切工作由自己包起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子女也長大了,長子阿爾撥,次子保羅,三子拉富都可以成為小店的助手。他們一家人起早貪黑地經營,幾年後,有了一點積蓄。森姆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認識到,歐洲是個福利社會,環境雖好,但地方小,市場回旋餘地不大,加上稅收率高,經商不如美國、加拿大理想。他經過反複思考,親自到加拿大、美國考察,決定向這兩個市場進軍。
1956年,森姆決定派三兒子拉富前往加拿大創業,在那裏設立一間瓷磚公司,從事瓷磚買賣。戰後的加拿大經濟已經開始恢複發展,建築業興盛,對建築材料的需求很大。森姆把法國優質的新款瓷磚銷往加拿大,迎合了顧客的需求,生意十分好,一年多就賺了不少錢。森姆看到加拿大市場的前景,於是決定舉家遷往那裏生活,親自管理瓷磚公司的工作,使該公司業務更為迅速的發展。森姆·裏治曼一家到加拿大兩三年後,在瓷磚經營中逐步與建築行業建立了密切的關係,身為猶太人那種經商靈感由此應運而生,森姆覺得在加拿大地產業更大有作為。因此,裏治曼父子決定利用買賣瓷磚業務,從中了解市場動態和熟悉地產客戶,把自己的瓷磚生意作為跳板,盡快打入這個大市場。與此同時,裏治曼父子還把瓷磚經營範圍擴大,經營所有建築材料、裝修材料。隨著業務範圍擴大,接觸的客戶麵也大了,更有利於進入地產業市場。裏治曼一家的發跡,最突出的一點是深謀遠慮,循序漸進,從來不搞盲目行動或急於求成。為了涉足地產業,他們先做試驗式經營。他們自有的建築材料需要租用大量的倉庫作為貨物周轉之用,為此要支付不少租金。裏治曼父子決定自己建一座大倉庫,這樣既可省掉每年支付的大量租金,又可探索如何經營地產業務。裏治曼兄弟在試建自己的倉庫地產時,善於精打細算,節省各種不必要的費用,最後造價成本比別的廠家同類規格建築低了幾成。他們從中積累了經驗,此舉又使裏治曼的建築材料公司成為一個大型企業,聲名鵲起。隨著年齡的增大,森姆漸漸覺得體力衰減了,而3個兒子自從到加拿大開展業務後,已逐步成熟,在經營魄力和策略上,甚至超過自己,於是他從60年代起退休了,讓兒子們放手大幹一場。裏治曼三兄弟雖然個性不同,但他們在家族事業上卻團結一致,協調如一人,直至發展成為大型跨國公司,兄弟間也沒有為家產而紛爭,父親創立的公司由他們兄弟三人發展壯大起來,到今天仍是大名鼎鼎的裏治曼集團,這也許是猶太人的一種優良的家庭傳統。
60年代初,加拿大工商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多倫多市,由於當時最主要城市蒙特利爾的法國後裔鬧獨立,很多廠商轉移到那裏投資或經營,這樣刺激了多倫多的房地產業連年成倍增長,價格也隨之上漲。裏治曼兄弟認識到時機成熟,把大量資金投入地產業,自購土地進行廠房、倉庫建設,然後將其出售或出租。就這樣,裏治曼兄弟的房地產業越來越興旺。到1963年,他們的工業樓宇已是多倫多屈指可數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