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那些因為日常瑣事和責任跟孩子陷入戰爭中的父母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這場戰爭不可能贏。比起我們壓製他們,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反抗我們。即使我們贏了一場戰爭,成功地強製實施了我們的意誌,但是他們可能會變得無精打采和悶悶不樂,以此來報複我們,或者變得反叛、懈怠。
寬容孩子的小毛病
孩子總歸是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有的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的毛病“屢教不改”就不能容忍,常常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打罵孩子。專家指出,家長這樣做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相反,還會影響親子關係。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呢?
方法1:表現寬容的態度。
也許有些壞習慣孩子自己也不喜歡,但他又無法控製自己不去做已經習慣的事。所以,父母應對孩子抱以寬容的態度,在幫助他改正缺點的時候,就要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他的問題。
鼓勵永遠比批評有效,哪怕孩子隻有一點點的進步,也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父母一個讚許的微笑,一個會意的眼神都會讓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
最好不要拿他與同齡的孩子相比,重要的是孩子過去的表現和他現在的行動。對於偶爾的退步你也不要表現出失望,相信孩子可以戰勝自己的壞毛病。
孩子有了壞習慣,即使是“屢教屢犯”,大人也不要抱有成見,感到孩子不可教化。因為這種態度會傷害孩子的動機,這就不僅不利於糾正孩子的壞習慣,也不利於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和成長。
也不要在心理上給孩子壓力。雖然孩子看起來天真可愛,但他和我們大人一樣能感覺到環境或別人給他的心理壓力,這樣的壓力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行為並改正,所以要盡量為孩子減輕心理負擔。
方法2:善於抓住時機。
引導和教育孩子擺脫壞習慣要適時。因為很多小孩子的壞習慣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一般情況下,家長可以在孩子壞習慣出現後立即進行糾正。例如發現孩子不洗 手就吃東西時,要及時給孩子講明“病從口入”的道理,並督促他洗手。當孩子再吃東西時或許就會想起了上一次媽媽(爸爸)的教訓。對於孩子的進步,你也要及時地表揚他。
方法3:發揮榜樣的作用。
雖然玲玲是個女孩子,可是她有著男孩子一樣的壞毛病:邋遢,不愛收拾。盡管爸爸媽媽不知批評過她多少次,玲玲還是我行我素,小房間仍舊一塌糊塗。暑假裏,媽媽把玲玲的表姐方方接來。方方是一個愛整潔的小姑娘,玲玲的小房間總被方方表姐收拾 得整整齊齊。暑假過去了,爸爸媽媽驚奇地發現,原來那個邋遢小姑娘不見了,玲玲變得和方方一樣愛整潔了。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時候家長針對小孩子難以改正的壞習慣,不妨在平時生活中為他樹立一個榜樣,天長日久,壞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改正了。
方法4:利用故事改缺點。
批評、教訓並不是糾正孩子壞毛病的唯一方法,因為孩子自我認識能力還不完善,有時候家長一味地批評,而不給孩子舉例講明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一種逆反心 理,不願聽從家長的教導,反而會強化自身的壞習慣。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不妨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念兒歌等寓意形式,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缺點。
方法5:循序漸進效果好。
家長需要明白的是孩子的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因此糾正孩子現有壞習慣,家長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實際,也要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期內把壞習慣完全糾正過來。家長要多一些寬容心,給孩子多一點時間,隻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在一些情況下,以前的壞習慣可能又會在孩子身上反複出現,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操之過急。
方法6:轉移注意力。
當你發現孩子的壞習慣始終“屢教不改”時,千萬不要認為是孩子在故意違抗你,也許孩子自己還沒意識到又犯錯了。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和喜好,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又在咬自己的指甲了,你可以讓她幫你打掃打掃房間,這樣孩子會忘掉自己剛才的行動。
如果你是一位細心的父母,還可以在家裏顯眼的地方,貼上一些簡單明了的提示圖畫,時時提醒孩子。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忘掉自己曾經有過什麼壞習慣。
糾正孩子不良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長持之以恒及家庭各成員的配合,同時家長也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如果發現自己正是孩子的“壞榜樣”,那就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改正了。
家長不要介意孩子間的小矛盾
兩個學生因一點小事發生矛盾,雙方家長聞訊後,各自帶上自己的同事到學校找對方“興師問罪”,當兩個學生早已重歸於好的時候,雙方家長的“對壘”還沒有結束。校方費了不少口舌,才平息了這場爭端。
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講述上述故事時,顯得心情沉重而無奈。他說,在教書育人的地方發生這樣的事情,消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不問情由,動輒就去學校給自己的孩子助威,往往會把本來十分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而校方麵對雙方的高壓態勢,隻好花費大量的精力從中周旋。打亂了學校的教學計劃,幹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校長和教師們尤感痛心。
一旦這類事情發生,那些圍觀的學生們從中感受到的不是團結友愛,也不是和諧相處。他們看到的或者是得理不讓人,或者是無理硬三分,繼而便會對老師講授的與人為善傳統美德產生懷疑。他們會問:既然是美德,那些很有身份的大人們,為什麼不去認真踐行呢?對學校德育工作的衝擊,由此可見一斑。
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溺愛介入孩子之間的細小爭端,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凡事先偏袒幾分,自然無公允可言。這樣做,隻能助長孩子的優越感,很容易使孩子養成放任不羈的性格,從而拒絕製度和紀律的約束。在孩子的心目中,一旦形成隻有家長可以依賴的觀念,那麼別的人自然都是不可信的。抱著這種觀念融入社會,既不會尊重別人,也不可能嚴格約束自己,很難自強自立。家長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害了孩子。
發生在孩子間的細小矛盾,應該積極向老師反映,以求合理公正地解決。即使是自己認為很嚴重的問題,也應該循法處理,而不是自行其是。
兒童的性格極具可塑性。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這句古話形象地喻示了環境對人性格形成的影響。因此,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要用良好的道德風範去影響自己的孩子。一些小的矛盾孩子們自己會很好的解決,家長不要處處維護孩子,那樣做反而是害了孩子。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倔強了!孩子老是和我們唱反調!……越來越多的家長都麵臨著這樣的問題。孩子為什麼逆反其實,父母溝通方法不當,是導致孩子逆反的重要原因。
前幾天,一位母親給心理心理谘詢處打電話,從她焦急的聲音中可以感覺到她已經不知所措了。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今年高一,前天晚上和同學聚會一晚沒有回家,母親擔心了一夜,孩子回到家後,母親剛批評了孩子幾句,孩子就扯著嗓子和母親吵了起來,母子關係冷到極點。母親感歎:“孩子一點責任心都沒有,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我為他付出這麼多心血,可是孩子一點都不了解,反正我一點都沒有辦法了。”
其實,這是一個處於青春期孩子典型的逆反心理表現,麵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不應該著急,良好的溝通能解決不少問題。而一味的嗬斥,不僅讓溝通無法繼續,更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逆反心理,甚至對抗。
如果家長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孩子的問題,就會和孩子的價值觀產生衝突,肯定會產生逆反心理。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家長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孩子的好奇心都是很強的,家長越是不想讓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東西,他們就越想知道和得到,這時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家長要針對孩子自尊心強的特點,尊重他們的“自決權”,即使出了些差錯也不要過多責怪。如果采取“高壓”政策,用傷害孩子自尊方式的批評,會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漸升級,有的甚至出現說謊、逃學等不良行為。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換彼此想法,對孩子說話要真誠、懇切。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和榜樣,父母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思想品德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孩子的道德水準,父母既是子女的監護人、保護者,也是孩子的夥伴和可信賴的朋友。由於父母是子女最直接的老師,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的行為方式可以直接促進子女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家長一旦遇到解決不了與孩子之間的問題,可以向心理專家求助。
怎樣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很不聽話,而且逆反.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應該把尊重和信任放在教育首位。
有的家長認為,小孩子隻能約束,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因此,家長平時不注意傾聽孩子的訴說與要求,甚至不擇場地申斥孩子,挫傷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使孩子對家長望而生畏。還有的家長則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說什麼是什麼,孩子要求什麼做什麼,以求得孩子聽從自己。更有的甚至為孩子護短,替孩子說謊,或是過分誇耀自己的孩子,這樣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壓抑,孩子一旦明白了,會對父母的縱容感到羞辱和憤怒。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與尊敬,家長的話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心理會愈發嚴重。
那麼,家長如何做才算對孩子尊重與信任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對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應該這樣做,並且鼓勵他做下去。表揚不要言過其實,尤其避免在眾人麵前做不適當的誇獎。孩子做錯了或做壞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見和批評,甚至嚴厲的批評,采取懲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訓,但批評也要實事求是。
其次,當孩子遇到困難,包括學習知識,技能上的困難,處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間的一些麻煩等,家長這個時候不要包辦,更不要申斥他們為“笨蛋”。要關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幫一把,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做好而努力去做,並從完成任務中得到滿足,從而增強自信心。
當孩子情緒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評、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愛的玩具損壞了或是要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好時,家長要給予安慰,鼓勵或者指導。教孩子自己動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們諒解夥伴或主動與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犯除了各種煩惱,就會把父母當作知心朋友,什麼都願意給父母講,父母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們就會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再次,要讓孩子當父母的助手和參謀,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與孩子商量家裏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謝謝他,即使做壞了也不要嫌他幫了倒忙,而要告訴他怎樣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請他來出主意,如到哪兒參觀,爺爺奶奶過生日買什麼禮品;甚至家裏什麼東西擺在哪兒,等等。這樣做會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個大人,和父母一樣擁有參預“家政”的資格,從而更加尊敬父母,並主動用“大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對孩子的事情,隻要他們應該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讓他自己去練,不要橫加幹涉或包辦代替,這樣才能使孩子從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責任感和自信心,增長才幹。
隻要家長不實行“專製”,讓孩子覺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可以信任,覺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們就會喜歡這個家,喜歡父母,願意把心裏話說給父母聽,也願意接受父母的幫助。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切忌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天下父母人同此心,無可非議。但有的父母不考慮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過嚴的要求,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厭煩情緒,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家長對子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應急於求成,而應該從子女的實際情況出發,要求孩子認真學習,逐漸提高,並要不斷予以鼓勵和支持。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逐漸消除。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你是否經常被孩子折騰得頭暈腦漲?你的孩子是否常常和你作對?你麵對自己的孩子是否總是束手無策?
孩子忽然冒出這樣一個要求:“媽媽,我要吃麥當勞!”“乖孩子,今天先睡覺,媽媽明天帶你去買!”“不!我現在就要!”勞累了一天的媽媽眼看著就要被女兒逼得歇斯底裏了。
一個11歲的男孩正麵臨升初中考試,放學一回家就玩起了電腦,爸爸催他看會兒書,結果反遭白眼:“我就是這樣的人,要是對我不滿意,那你們當初把我生出來幹什麼呢?”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當父母的你是否感覺到這些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
我相信你會說:“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現在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大發脾氣。你要是批評上幾句,孩子就越發變本加厲,有的孩子和父母慪氣,還以縱火、偷竊相威脅,甚至采取更為極端的做法——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各位父母,當你們碰到這種情況時,你會怎麼辦?我們的建議是:
1、讓孩子“閉門思過”。用輕柔的語氣,但態度要堅決,要求他到一個無人的房間去反省,盡管有的孩子對此表現得不在乎,但這種方式的作用是大的。要給他講道理,告訴他打人會有什麽結果,遇到他發脾氣,可以數三下,而數過後的結果平時就告訴他了(即閉門思過),他也有這個概念。數數的時侯不能間斷,更不要猶豫,孩子能夠察言觀色,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生氣最好看也不看他,連著數三下,往往在數到第二下時已經改正了。
2、想讓孩子聽話懂事絕非一日之功,而且,過分聽話的孩子也不足取。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尊重孩子,讓孩子有自由的成長空間,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好奇心。遇到孩子無理取鬧的時侯,一定要冷靜,不要屈服,先不要和他倫理,但是要在適當的時侯給他台階下。人多的時侯,我們可微笑著帶他離開,讓他在安靜的地方發泄,等他發泄夠了,擁抱他,說些笑話以示講和。父母應做到讓孩子感到安全、被疼愛,又要讓他明白規矩是不能被破壞的。
3、孩子不聽話時,不是馬上教訓他,而是先不理他,冷處理幾分鍾,反而效果會更好。
4、孩子犯錯誤時如果有多人在場,可先不嚴厲地指出他的錯誤,而是給他一個臉色,或當看到他有犯錯誤的苗頭時,先主動說:“你很乖,不會……”
5、自己發怒是可能不能理智第處理問題,最好先離開一下,等自己平靜下來後再來解決問題,
6、當孩子要做的事您認為不可以是,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給他一個可以做的建議,如不能在廚房內搭積木,可建議到客廳內搭。
7、讓孩子嚐嚐直接行為的苦頭,如孩子要玩而不吃飯時,而在孩子餓了要求吃飯時告訴他:“你自己不吃,現在沒有了!”
8、可孩子談談,彼此各退一步,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商量再玩三次滑梯就回家。
9、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覺得自己的意見得到大人的尊重:例如問他“你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
10、用有趣的手段說服孩子,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11、在實際情景中給他們講道理,例如,孩子搶小朋友的玩具,問問他:“如果別人搶你的玩具,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騰出一點時間陪孩子
五歲的兒子突然來搗亂:“媽媽,你用一半兒電腦,我用一半兒電腦,行不行?爸爸在看球賽,我想在你這兒看動畫片……”思路一下被打斷,剛剛想好的話也被衝散,媽媽生氣了,一揮手——“出去”,他很聽話地走出了房間。沒過一分鍾,外麵就傳來了孩子的哭聲。媽媽急忙放下手頭上的活兒,和爸爸衝出了房間。孩子站在門外大哭,邊哭邊說:“你們都不管我,都讓我走開,我不給你們當兒子了……”頓時,媽媽的心裏一陣愧疚,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了……
現在的家長平時總覺得忙、覺得累,覺得生活壓得人無法呼吸。為了孩子,我們傾注了全部的愛;拚命的工作,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越舒適的學習、生活的環境,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然而,當我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工作和其他的事情上時,卻發現,沒有給自己和孩子留下一點點的時間。
經常聽到周圍的家長說這樣的話:終於輕鬆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
對孩子而言,最寶貴的禮物莫過於父母能抽出時間來陪伴他們。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是孩子智力和創造力開發的啟蒙者,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歡樂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為人父母者,在為孩子創造豐厚的物質條件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精神需要。漫長的成長曆程中,孩子會有許多的困惑,他們的成長需要父愛和母愛的共同澆灌。讓爺爺奶奶帶孩子可以,讓孩子獨立生活也行,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怎麼處理“陪孩子成長”的問題。如果太忙,就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吧:“孩子很需要我,沒有什麼事比陪孩子成長更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