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然而,興趣並不是先天具有的。一個人的興趣是由他的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決定的,是後天的,也就是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孩子的興趣愛好是在學習和生活實踐中培養起來的,沒有先天就對學習感興趣的。因此,家庭要重視早期培養孩子有益的興趣。這是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做到的。
興趣是智力之母
孩子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一些不感興趣的功課或者愛好,任憑我們怎麼苦口婆心要求好好去學,往往還是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弄得雙方受氣。相反,如果所學是她們自己喜歡的,那又當別論了,他們會像擠海綿裏水一樣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去自覺的學,其刻苦精神,讓人感歎:學習如能這樣,什麼學不好!
開學後,燦燦迷上了吹笛子,給她簡單地介紹下多、來、咪、發、梭、來、西的位置,讓她自己去摸索。哎喲,自從買回笛子,我們可遭罪了,滿耳是尖銳的噪音,刺激得人頭痛欲裂,到學校裏,同學們肯定也要飽嚐這樣的痛苦,可又想,她喜歡就讓她玩吧。那幾天,她一有時間就吹,而且找來音樂書,照著簡譜吹,沒想到,有一天,她真的吹出曲調來了,並且還將爸爸的最愛《滄海一聲笑》和《在那遙遠的地方》在琴上一個音一個音地試,然後根據旋律將簡譜記下來了。瞧她吹得還真有模有樣,可羨慕死了那幫小同學,她們吹笛子比燦燦早得多,可還沒有燦燦吹得好,都爭著讓燦燦給她們寫簡譜。
那段時間,燦燦可驕傲了。
笛子的狂熱好容易過去了,仿佛返璞歸真,對媽媽說:媽媽,還是彈琴好,琴聲不吵人,聽著琴聲,是一種享受。
家裏的雅馬哈琴買了好幾年了,當初是為了燦燦,但一直以來她對之不大感興趣,可能是聽別人說練琴很枯燥吧,她說她不喜歡受到限製。好吧,既然不想學,那也不勉強,向來認為:課餘愛好隻是為了學習之外的放鬆與娛樂,不可本末倒置。高興時摸一下,彈一些簡單的兒歌,不高興也沒人勉強她彈。
可這段時間不一樣了呢,燦燦每天放學回來、午飯後、晚飯後,必定要彈上一個多小時,每次都是媽媽叫了多次,她才下來,《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友誼地久天長》以及《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等彈的還真有點味呢。
燦燦還在琴上自個摸索著找到變換的音色,當她彈累時就變換音,繼續保持新鮮感。時間久了,她又學會了彈音調,再不像以前任何一個曲子都是C調,聽起來不暢快。
燦燦自小就有音樂天賦,幾個月大,媽媽把她抱在身上,她每聽到節奏感強的音樂就不停的動,很好玩。三歲,去姑姑家,姑姑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那麼小的孩兒跟著曲子翩翩起舞,小腰非常靈活,姑姑的朋友看了都說燦燦學過舞蹈。當曲子最後一個音符結束之際,她還恰當的做了個結束動作,和舞台上的一個樣,盤著腿,兩手擺個又酷又優美的造型,把姑姑她們笑得直流眼淚。
上幼兒園時,老師教兒歌《柳樹姑娘》,燦燦邊唱邊跳,“柳樹姑娘,辮子長長,風兒一吹,甩進池塘。洗洗幹淨,多麼漂亮。”她扭著腰肢,雙手輕柔地作柳枝搖擺樣,然後又側著頭,仿佛滿頭秀發瀑布樣傾瀉而下,兩隻手交錯在長長的秀發上梳理著梳理著,在碧波裏清洗……稚嫩的童音,協調著每一個動作,那個模樣,可愛至極。
朋友對媽媽說說,讓燦燦去學音樂吧。媽媽問燦燦,想不想去學?燦燦還是那句話:不自由,自己學。嗯,好吧,媽媽想,不想去就不去,太多的條條框框會限製孩子的思維,熄滅濃烈的興趣,還是順其自然的好,別為了趕熱趟,滅了孩子的天性。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學這學那,可一上了中學,有幾人仍在繼續?誰都知道,藝術這行飯不好吃,如果沒有很紮實的後台、靠山,沒人敢冒這個險,還是跟大環境走文化課考試升學吧,雖然艱難,但相對來說公正些。認識到這些,心平靜的很,愛好就是愛好,學不學在於孩子自己的興趣,不必勉強。
三天不練手生,三個月不練呢,恐怕也忘了差不多了。但是,自己喜歡的就不一樣,沒人逼著學,她會真正把這項愛好當作自己的喜歡,不但能調節學習後的疲勞,還能從中找到無窮的樂趣,很可能還會將這種興趣繼續保持下去。
昨晚,燦燦一直在練習《致愛麗絲》。愛好彈琴的人沒有哪個不曾被這首曲子迷戀過,燦燦也是,聽著優美的示範曲,如醉如癡。她對我說,媽媽,我一定要練會這首曲子。我說,那就練吧,剛開始,不必追求彈奏的速度,多注意左右手的協調與連貫,練熟了,自然速度就上去了。不再贅述,下一步怎麼做,是她的事,我不管。十來分鍾,真的隻有十來分鍾,燦燦已經會彈奏前麵一小段了,模仿的真不錯。
由此可知,當孩子某一門功課沒學好,我們先不要忙著去責怪孩子,興趣是孩子學習的最好老師,我們所要做的是引導她們對其產生興趣,從而調動她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或許才是正確之舉。
昭昭從小是個遊戲迷。家裏沒買遊戲機和電腦,他就到網吧或其他場所玩,成績可想而知。其實他腦子不笨,思維敏捷,反應較快,且能說會道。去醫院檢查,智商還蠻高,隻是有點好動。媽媽以為他成績差是學習方法不當,給他買了學習輔導材料,請了家教,下班也盡快回家,當家庭“輔導員”,陪兒子讀書!幾年下來,花了不少錢,費了許多精力,但事倍功半,成效不大。
後來媽媽終於明白,兒子並非全是學習方法不當,他對學習沒興趣、沒動力。於是,媽媽馬上換招,給他講道理,“憶苦思甜”,找來報刊講“希望工程”的事兒,講貧困地區的農家孩子渴望讀書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以期對逐漸長大的兒子有所觸動,珍惜讀書的機會,總不能玩一輩子遊戲吧。媽媽又對他鼓勵了一番,建議他做課堂筆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起初,昭昭按媽媽所囑,每次課堂筆記草草記了幾行,雖是簡單,但畢竟是記了。不想好景不長,過幾日又舊習複萌。想想他的前程,看看眼下就業的現狀,當媽媽的實在擔憂。媽媽聽他談起最討厭數學,將來想以編電腦遊戲軟件為職業。這看來有些“劍走偏鋒”,但強扭的瓜不甜, 媽媽隻有轉換思路,順其自然了。心想兒子能上大學固然好,上不了大學,就鼓勵他學多幾招“散手”吧。
媽媽告訴兒子,編遊戲軟件也要掌握多種知識,千萬不能放棄學業。同時,設法給他創造學習興趣的機會。一次, 媽媽看到有電腦三維動畫設計培訓的廣告,就給兒子報了名,授課老師得知昭昭沒這方麵的基礎,擔心他年紀小,接受能力差。沒想昭昭一改過去補課溜號“惡習”,不管刮風下雨,準時到課,連眼睛長了“麥粒腫”也不缺課。讓媽媽感慨的是,他每堂課都做了不少課堂筆記:“背景設置”、“實體放樣”、“燈光貼圖”等等記得很認真,很細致,這在過去簡直是匪夷所思。有時,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他還留下來請教老師。昭昭用功了,好像變了個人!
培訓結束,昭昭通過了考試。他的文化課成績也穩中有升。有位名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如此。用孩子感興趣的科目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果然奏效。
平衡課外興趣和校內學業
據調查顯示,72.9%小學生要“擠時間”發展興趣愛好,他們的聲音:
“爸爸媽媽總讓我做我不喜歡的事,還說是為了我好。”
“我媽不可能支持我報航模的,她說這對將來沒有幫助。”
“我覺得他們根本不在乎我的興趣。”
“家長隻要我按著他們的人生計劃去做就好了。”
家住河南的冉冉最喜歡上手工課,每逢周末,她都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潛心完成手工作業。學校隻有周三有一節手工課,“每次做手工的時候,我都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我恨不得讓我家的鍾停在那兒不走了。”她說做手工是她的愛好,但平時功課太多,雙休日又要上奧數和口語班,爸爸媽媽每周隻給她周六晚上兩個小時的時間做手工。
在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興趣愛好”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父母們又將怎樣麵對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問題?
今年年初,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共同展開了以“傾聽兒童心聲——中國小學生興趣愛好”為主題的調查,曆時兩個月,足跡遍布北京、天津、內蒙古、貴州等城區小學,吸引了近萬名7~13歲的小學生和學生家長參與。
孩子們做一件有興趣的事情時,往往是很忘我,精神特貫注,也因此就會創造出些什麼。作為家長,不僅要把兒童的興趣引到有益於健康發展的方向,還要盡可能為孩子興趣的發展創造條件。
樂樂從小喜歡畫畫,她的畫兒,開始真不怎麼好,但她畫得非常認真。媽媽感到這是她發自內心的樂趣,便鼓勵她,她也因此越來越有興趣。媽媽因勢利導,星期天或節假日,帶她去書城買些資料。樂樂特別喜愛一些關於描寫學生生活的小畫冊,因為這裏所畫的事情,就在自己的周圍,所以感到特別親切。抓住這一特點,媽媽便開導啟發:"為什麼自己不去創作一幅畫呢?"真沒想到,回到家以後,她馬上拿起畫筆,認真沉思,小眼睛忽閃忽閃的,像是想到了什麼。不一會兒,就畫出了一幅《秋遊圖》的草圖。
樂樂為班級作的圖畫,常常得到老師的表揚。以前,媽媽總是擔心畫畫會影響她的學習成績,可過了一段時間後,媽媽發現,學畫畫不但沒有影響她的學習,反而使她的思維更加開闊了。為了鼓勵女兒畫畫,媽媽盡可能給她創造一些好的條件,如:為了獎勵樂樂取得的成績,媽媽就給她多買一些圖書和畫片;以前,媽媽收拾衛生時,總是把樂樂所作的畫隨手丟進垃圾桶,但現在,媽媽幫助她一張張整理好,標上日期,放到她的專用書櫃中,使她認識到對自己的作品要珍惜;媽媽除了幫助她選購紙張、顏料、點評畫麵構思,還在陽台一角設置了一個一平方米的黑板,供她練習繪畫構思用。樂樂非常高興,感覺到自己的愛好和付出,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支持。
去年春節前,樂樂製作了一塊《歡度春節》的展板,幾乎用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精心美化,要求擺在春節家庭晚會上。媽媽尊重了孩子意願,鼓勵她畫成"精品",春節晚上擺出來。春節那天,樂樂又找出幾張平時畫得滿意的畫兒,連同她的主體畫《歡度春節》,舉辦了一個小畫展,既營造了節日的氣氛,又給了全家一個驚喜和無限快樂。
現在,樂樂變得比以前更加活潑開朗,對學校的活動也表現出更大的熱情和興趣。去年國慶節前,班主任老師讓她編輯一期手抄報,代表班級參加比賽,她設計報頭、整理稿件,又畫又抄,整整忙了一個國慶節假期。這期手抄報不僅畫得好,字也寫得特別整齊,受到了好評,被學校選中參加市北區的比賽。今年,老師鼓勵她參加了第三屆"世紀之星"全國少年兒童美術書法藝術教育成果展比賽,她的作品《農家樂》獲得銀獎,媽媽向她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這些年來,媽媽總是引導樂樂按她喜歡的方向發展,幫助她正確認識事物,使女兒能夠無憂無慮地成長,個性和潛能得到最好的發展。
興趣是孩子認真學習的持久動力
幾乎所有的人在理論上都知道,學習要有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老師在講,家長在講,許多書本也在講;但是,真正領會這一點、運用這一點的家長並不是很多。
孩子學習不好,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習興趣不夠。孩子之所以學習好, 是因為學習興趣高。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同樣重要,這是因為:
第一,它同樣是學習的一種主動性,一種驅動力。有了興趣, 可以不知疲倦;有了興趣,可以越學越愛學。
第二,有了興趣,智能可以得到更好的運用和發揮。
第三,有了興趣,智能可以更好地開發、發展。
你的孩子如果愛學習,那是因為他對學習有興趣。 如果孩子不是很愛學習,說明他對學習興趣不高。如果你的孩子學習好,但還不是最好,那麼, 說明興趣還不是最高。
所有的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操心:成績差操心;一般也操心;成績很好了,還操心,希望他更穩定,更出色,更發展。
家長們往往隻操心孩子學習的表現和結果,卻很少操心他學習的一個動力, 就是他對學習的興趣。
很多家長在為孩子的學習操心,但從來不操心孩子遊戲。孩子喜歡踢足球, 喜歡遊戲機,家長從來不操心孩子玩得怎麼樣,他隻操心孩子玩得太多。
為什麼孩子在喜歡的領域不用你督促就很努力,就能玩得很好呢?
有的孩子遊戲機玩得非常好,有的孩子足球踢得非常好。 踢得非常好而且踢得不知疲倦,玩得非常好而且玩得不知疲倦。在他有興趣的領域可以又努力,又成績好。 這就是興趣的奧秘。
那麼,家長朋友們,當你被迫做一件你不感興趣的事情時,你注意到沒有, 往往你還沒做就開始累了。許多人都會有這種體驗,這件事你不心甘情願做, 你還沒做就已經覺得累。做,就更累了。一邊做心裏還有怨氣。
相反,如果你有興趣的一件事情,為什麼會樂此不疲呢? 為什麼你不僅做了,還能做好,即使做得很辛苦還心甘情願呢?
這就說明,興趣是學習特別重要的一種積極性。
現在,希望每位家長想一想自己的孩子,他在學習方麵的興趣高不高?他對每一科,語文、數學、各門功課興趣如何? 你會注意到,學習不好和學習沒興趣相聯係,學習好在一定程度上和學習有興趣相聯係。
更具體講,某一門功課有興趣和某一門功課學得比較好也相聯係。 某一門功課沒興趣和某一門功課學得不好相聯係。
不知道你對孩子的興趣有沒有那種細心入微的體會。
可能你很體會孩子的成績,上次是85分,這次是87分,這種變化你很體會。可是你沒有體會他興趣的變化。孩子今天感冒了,你很心疼,今天拉肚子, 你知道他很難受,這些你都有體會。可是為什麼你對孩子的興趣沒有體會?
當你指責孩子、埋怨孩子、督促孩子學習的時候,你隻是想要一個結果。 這時的你是一位粗暴的家長,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麼樣的。
興趣是一個火苗,這個火苗是大是小,是熄滅了,還是著得很旺,你清楚嗎?
聰明的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興趣有細心的透視、觀察和體會
老師們常誇濤濤做事認真,投入,這與興趣是密切相關的。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一種認識傾向,一個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就會對它產生特別的注意,對該事物觀察敏銳、記憶牢固、思維活躍。一年前媽媽曾試著把一年級的生字卡片帶回家,教兒子認識一些常用字,開始濤濤還比較感興趣,每天認識一個字,可沒過多久,孩子因為失去了新鮮感,雖然在媽媽的壓力下每天還堅持認字,但前學後忘記,搞的媽媽也無聊透頂,總覺得孩子的“聰明寶寶”獎狀拿得有點虛。可慢慢的媽媽發現,孩子不是不愛認字,而是教的方法不對,他當然無法長期接受。濤濤雖然是男孩,但小手比較巧,愛做手工,看著一張印著各種圖案的紙通過他的小手變成了桌椅、洗衣機、寫字台等,媽媽為此感到很驕傲。但濤濤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這種完全靠自己的能力識圖的本領的,當一張新的手工紙到他手上,總是拿著到處求人給讀讀上麵的製作說明,在製作一件件的手工作品的過程中孩子認識的字比媽媽刻意去教得還要多。慢慢地濤濤不僅學會了看圖的本領,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生字,還從中找到了樂趣,做起事來更加得認真。孩子一旦有了興趣,根本就用不著機械、死板地教他認字、寫字了,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孩子們將會學得很輕鬆。
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提高他的學習興趣,這是我們家長應該做的事;讓孩子克服困難獲取成功體驗樂趣,是保持孩子學習興趣的必要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標,我們應該讓孩子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即使是微小的進步,也應加以鼓勵。如果經常地遭受挫折,甚至遭受指責或體罰,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喪失殆盡。
好奇心可以激發學習興趣
孩子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要保持孩子的這份好奇心,需要父母的引導。父母要與他一起分享這份好奇,一起體驗這個鮮活世界的快樂、激情和神奇。
孩子的好奇心伴隨在他的一切活動中,在這些活動中,父母要注意教給孩子一些探索答案的方法,以維持他的探索熱情。例如,父母可以引導他發現:
1、因果關係。如,通過玩水,他會發現如果他把一塊磚放進水盆中,水平麵就會升高。
2、歸類。如,在公園中揀各種各樣的樹葉,讓孩子回家後根據樹葉的形狀、大小、顏色等不同分類標準歸類。
3、分級。如,帶孩子參觀動物園之後,可以引導孩子從大老虎中分辨出小虎崽,從大鴨子中分辨出小鴨子,從大猴子中分辨出小猴子。
4、順序。如,在種豆子並觀察了豆子的各個不同生長階段之後,可以引導孩子理解自然事件的發展順序,從種子到發芽,到長葉子,到開花,到結果。
5、命名。如,和孩子玩一個遊戲,讓孩子把一個氣球在頭上摩擦,然後把球固定在牆上,在孩子好奇的時候,引導他理解並使用一個詞“靜電”。引導孩子接觸自然。
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郊區或公園散步,這有利於孩子的精神放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幫助孩子自己求證答案等。在帶孩子外出散步的之前,父母需要:
1、預先考察。這可以熟悉環境,並能夠主動引導孩子去注意周圍的特點。
2、保證孩子穿戴適當。為孩子準備靴子、運動衫或夾克衫等方便運動的衣裝。
3、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
4、帶好可能會用的物品。用於捕捉聲音的錄音機,一個放大鏡,測量用的尺子,為增加孩子的樂趣而使用的歌曲磁帶、圖畫書、小玩具等。
5、帶足需要的水。
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父母要注意:
1、鼓勵孩子運用他們的五官。
2、詢問孩子一些簡單的問題。例如:“停一會兒,聽,你聽見了什麼?”
3、與孩子討論有關的問題。例如陽光、空氣的溫度、風向、雲的形狀、動物的活動等。
4、注意收集有關的資料。例如收集一些細枝、葉子、花、貝殼、石頭、浮木、羽毛等。
浩浩看到同學帶去的新奇玩具或文具,總想上前摸索一番。媽媽相信孩子沒有惡意,主要是好奇心所致。但小孩子把握不好尺寸,有時就把同學的東西弄掉地上了。有時弄壞了。同學向老師告狀,老師就把孩子的情況向媽媽反映。媽媽反複思考:怎樣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好奇心,又能和同學和諧地相處呢?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媽媽根據書上的方法,告訴孩子:“每周如果同學告狀次數比以前少了,我們就允許你買一件你喜歡的小禮物。如果一學期結束,老師告訴我們你已經改正了缺點,年末獎勵你一件大禮物。”浩浩急忙問:“媽媽,是什麼?” 媽媽沒有馬上告訴他大禮物是什麼。一學期快過去了,兒子得了好幾件小禮物,有“繪圖版世界童話”、“兒童必備古詩”等圖書,還有電動恐龍玩具,還有遙控賽車……至於年末大禮物,孩子恐怕已經忘了,但每周的獎勵,他記得很清。在此過程中,媽媽還耐心地向對孩子行為不滿的同學解釋,哄孩子們快快樂樂,起到互相諒解、互相幫助的作用。如今,浩浩因好奇引起同學“糾紛”少多了,和同學的關係也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在學習競爭中獲勝,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與愛好至關重要。因為學生的學習往往受興趣的支配。如果一個學生對學習毫不感興建,那就會覺得學業負擔很重,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必然學不好。相反,隻要有興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於學好、記牢,既使學的時間長些,內容多些,也不會影響其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製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培養,後二者的產生必然會使孩子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其強弱與外界刺激的新奇性與複雜性密切相關,刺激愈複雜愈新奇,則個體的好奇心便愈強。求知欲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人們在實踐活動中,感到自己缺乏相應知識,就產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擴大、加深已有知識的認識傾向,這種情境多次反複、認識傾向就逐漸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