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求知欲的產生和培養與環境刺激密切相關。豐富多彩的環境是激發和培養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條件,而單調、枯燥的環境則會抑製和扼殺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創設適宜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問題情境、情緒氣氛)對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極為重要。其正確引導和培養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適宜的環境刺激。
人類周圍的環境刺激是豐富多彩的。當世界上千姿百態的事物具體地展現在兒童麵前時,要讓他們親自去看看、聽聽、聞聞、嚐嚐,以至摸、掰、拆等擺弄一番。這實際上就是孩子探索他們生活中的世界的奧秘之過程。對於幼兒,可以讓他們看色彩鮮豔的或者能活動、能發聲的玩具,如各種娃娃、帶動力的小汽車、飛機及小鈴襠、玩具樂器等等。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豐富他們的眼界。對於小學生,可以讓他們玩七巧板、騎小自行車、蕩室外秋千、坐蹺蹺板,以及看各種小人書。在節假日還可以帶他們去看電影、戲劇,參觀兒童活動中心。動物園、博物館等。從而增長其見識;認識到周圍世界之博之大。教師和家長應正確引導兒童去觀察、去思考、去探索,以激發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漸培養學習興趣。特別是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青山綠水等都充滿了知識的奧秘,對兒童有無窮的吸引力;可利用散步機會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
2、利用故事。
故事是用口語化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的,它有內容,有情節,形象生動,孩子們一般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不但能豐富兒童的知識,擴展孩子的視野,使他們從中懂得人生的哲理和人生價值,而且還能起到增強注意力、豐富想象力,從而激發求知欲望的作用。但這需要大人的正確處理,否則會使孩子將之看成說教而厭惡。如一位父親將圖書的內容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然後告訴他:“你要是認識字的話,就可以自己編故事了。”借以激發孩子學認字的欲望。
3、讓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兒童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到新奇,什麼都想知道,成人應有意識地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尋找答案。積極鼓勵自好奇心引起的各種探索活動。要經常注意兒童提出的不尋常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想法,抓住時機進行啟發誘導,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既教育了孩子又培養了其好奇心與求知欲。如,一個孩子玩滾鐵環的遊戲,突然發現:“直著滾比繞著彎滾早到終點,”然後提出:“這是為什麼?”這時,老師就拿著尺子和孩子一起量了直線的長度,再量曲線的長度,使孩子明白: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有的孩子會立刻悟道:“老師,我到學校應該走那條直道,而不應該繞彎定附近那條道,因為那條不是直線,自然要繞遠了。”老師應及時表揚、鼓勵孩子的積極思維。而在孩子想知道又不平分明確,想說又說不清楚時,要及時、耐心,熱情地啟發孩子。回答孩子的疑問,這樣就不但滿足、強化和鼓勵了孩子的事知欲,也使他們在自己的活動中學習了知識,增長了才幹。 任何厭煩、搪塞和斥責的態度,都會扼殺兒童的求知欲和創造精神,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兒童認識世界過程中的特點和“亮點”,善於捕捉機會,利用時機,對孩子的認識施以正確、科學的引導。
4、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
根據孩子模仿性強、愛動的特點,可以讓他們充分利用手邊的工具。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自己觀察,自己動手操作,讓孩子體驗到一種自我成就感和樂趣。如,通過小實驗和日常觀察等活動,讓兒童自己去獲取知識;還可讓兒童自由製作簡單的玩具,自己設計一種遊戲等。他們對於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東西,自己動手做出來的東西,有一種偏愛和特殊的興趣,因而類似活動有利於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逐漸培養起學習興趣。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學教師,她在講圓周率之前。常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量大小圓周的直徑和周長,然後再分別用周長除以直徑,這樣就讓學生自己發現所有圓周長和直徑的比都是3.1416,這樣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在憧憬的氣氛裏既學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5、不挫傷兒童好問的積極性。
兒童對什麼都感興趣。有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如,常會提問“鳥兒為什麼會飛?”“魚兒怎麼呆在水裏”一類的問題,而且喜歡究報問底。而有的家長卻往往以“沒時間和你說這些”、“以後你就會明白了”等敷衍、塞責的話回應孩子,這恰恰扼製了孩子的好奇心。家長應認識到,好奇是孩子認識世界,實現社會化的起點,如果不予以支持和鼓勵,將會挫傷其積極性。為使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和正確引導,家長和教師應看到自己的不足,並切實改正。
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每一個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學習環境不同,孩子大多養尊處優,我們對他們寵愛有加。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學習上有好的成績,我們就必須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首先要讓孩子嚐到甜頭。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先要使孩子嚐試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會有進步。比如,當孩子的語文好數學差。做功課時就讓他先做語文作業再做數學作業,如果程序相反,不僅數學做不好,語文也不會有進步。在做數學作業時,也要讓孩子先做些簡易的題目,然後再讓他做些較難的題目。在考試時,也要告誡孩子要先易後難,這不僅能增強信心,還可克服考試恐懼症。一般是先將試卷大體看一遍,先做容易的試題,再做難的試題。由於可消除考試中的精神緊張,做起試題來就比較輕鬆自如,常可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
其次,欲速不達。常言道:“欲速則不達”“水到渠成”。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做父母的要避免急躁情緒,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強迫孩子學習。如果逼的太緊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耐煩,潛意識產生反抗情緒,因而是變得善忘,會一下子把剛學會的東西遺忘掉。我們應該要多鼓勵。對於孩子的好表現好成績,父母不要吝嗇使用讚美之詞。因為稱讚對孩子會起很大的鼓勵作用。對於孩子的錯處不要過於批評,因為過多的批評,會令他情緒低落,而犯更多的錯誤。表揚為主的方式,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防止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產生了反抗心理,連進取心都沒有了,哪裏還談得上有學習興趣。一般來說,將孩子和別人相比較,往往會使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容易使孩子自覺放棄進取。
吸收教訓。在孩子做功課時,不要讓孩子依賴父母的幫助來解決困難,而要讓孩子自己從經驗中吸收教訓。例如,有困難的時候,要采取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不使孩子養成依賴性,更要孩子明白做功課是他的責任。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受幹擾。孩子在做功課時,不要大聲說話,看電視等,最好有個專門做功課的地方,專門的桌椅,孩子對這個角落有歸屬感和占有感,這樣,孩子做功課時才會更加專心。
做好榜樣。要使孩子對學習發生興趣,父母必須做孩子的榜樣,先讓孩子看到父母很喜歡看書學習,求知欲很強,不斷學習等等。
當然,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在多方麵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變化的。我們應隨時注意孩子的成長過程,及時采取措施,促使他們的興趣向正確方向發展。
晚上,我和孩子共同複習了《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在複習和交流中,孩子不停地提著各種問題,我在回答他提出的問題的同時,我們共同交流,共同理解,共同學習,收獲很大。學習結束後,我在想,以後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利用孩子愛動腦子思考的這一特點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不斷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1、利用孩子愛提問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提出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關於字詞、語句理解方麵的問題。如“富饒、蠕動、布滿、海防前哨、瑰麗無比”是什麼意思?“一塊塊,一條條”是什麼意思?“大龍蝦全身披甲”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一簇紅纓?”“為什麼說像插著好多的扇子?”“為什麼說鼓起來像皮球?”“為什麼說肥料是寶貴的?”等等。這類問題有些可以讓孩子自己查字典來幫助理解,有些可以給他做些解釋。
第二類問題是猜測性思考後提出的問題。如“海裏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就是說,海裏的魚很多,有一半都是魚,對吧?“相互交錯”就是各種顏色(深藍色、淡青色、淺綠色、杏黃色)和種形狀(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叉在一起,對吧?“分枝的鹿角”就是像動物園中梅花鹿頭長的角一樣,對吧?這一類問題首先應該認真聽孩子把答案說完,然後充分肯定孩子愛動腦子的好習慣,最後對於正確的答案要及時給予肯定,對於不太完整的地方或理解有誤的地方要適當做出解釋,及時給予糾正,從而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和加深理解。
第三類問題是聯想性思考後提出的問題。(1)如“漁業工人把海龜翻一個身,它就四腳朝天,沒法逃跑了。”他們是要捉住他們去賣嗎?有人買嗎?海龜的肉能吃嗎?(我還沒有吃過海龜的肉呢!)
(2)“樹下堆積著一層厚厚的鳥糞,這是非常寶貴的肥料。”當他知道這些肥料可以挖起來加工成肥料供應給莊稼快速生長時,就問,工人們去挖鳥糞時,鳥會不會把糞落到他們的頭上呢?
(3)當孩子知道“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穀”是由於地殼運動而形成時,就問,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嗎?火山為什麼會爆發?岩漿是怎麼形成的?火山能噴發多長時間,噴出的岩漿到哪兒去了?我們這兒會不會爆發火山呢?……
(4)當談起海水時,他問,海水為什麼是鹹的?鹽是怎麼形成的呢?海邊是不是地球的盡頭,我們順著大路一直走下去,到了海邊是不是就到了地球的盡頭呢?
(5)“海龜成群結對爬到沙灘上產卵。”海龜產的蛋孵出的很多小海龜隻有一隻能回到大海中去,其它的都要被海鳥吃掉了對吧?我看電視中就是這麼說的。有了一隻,它就可以產很多的卵,生很多的小海龜,對吧?
(6)當看到課文中的插圖時,說,我還有一個問題,上課時就想問呢,就是右下角的那個圖形是鄂魚呢還是岩石啊?你看它很像鄂魚啊,這不就是它的嘴嗎?
對於這一類問題應該和孩子充分討論,充分交流,先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完,然後再耐心地解答孩子的問題,有必要時可以結合天文、地理、曆史、自然或地球儀等教具幫助孩子理解。在交流的過程中,他會說出自己的理解,應該給予肯定,有時理解不到位,需要及時給予補充和解釋,有時還會提出更多的問題,盡可能耐心地解答或者引導他去閱讀相關的圖書,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些聯想有些是孩子在到大自然中旅遊或參觀動物園,科技館,海邊遊玩時看到和想到的,有些是在電視中看到的,有些是在科普讀物上看到的,有些是以後給孩子講解的。這些經曆和見識、經驗和知識都是孩子思維和想象的源泉。這就告訴我們,以後有機會還是讓孩子多出去看看,多到大自然中去玩玩,多到一些科普的場館或圖書屋去讀書。另一方麵,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因勢利導,讓孩子通過聯想這些經驗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並在交流的過程不斷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利用孩子潛在的元認知學習習慣,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我們在複習和交流的過程,孩子突然想到了“單元提示”的內容,然後就翻到這一頁,一邊讀著單元提示的內容,一邊把這些提示與單元中幾篇課文的內容一一進行照應。(這些課文有些學習過了,有些正在學習,有些還沒有學習)這樣的學習會慢慢加深對一個單元主題的理解,也容易形成穩定的知識結構,是一種很好的元認知學習方式。
當孩子根據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很快背會了課文的第1和第2自然段時,他告訴我說,我發現我現在背書的速度好像比以前快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告訴他,那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理解的能力增強了,記憶能力也提高,關鍵是學習更加專心了。隻要堅持這樣做,以後背書的速度還會更快的。這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認識過程進行再思考和再認識,是一種不自覺的反思,也是一種元認知學習意識。
當然,孩子的這些特點都是無意的,都是不自覺的,但卻是元認知學習的很好的苗頭,我們應該及時發現,充分肯定,經常鼓勵,堅持培養,慢慢地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提高了。也就會經過引導與培訓,孩子會越來越善於總結,善於反思,善於改進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也就學會了學習。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正是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想象力豐富,思維比較活躍,表達積極性高的階段,我們在教學和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好的做法和習慣,因勢利導,科學訓練,將一些無意識的習慣轉化成有意識的學習習慣與方法,進而不斷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提高孩子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心理品質。
欲擒故縱培養孩子學習積極性
不知從哪天開始,女兒放學回家,不再是進屋便坐到桌前做作業。通常是放下書包後,先到隔壁左右溜達一圈,估計到吃晚飯時間才回來。晚飯吃完,要麼是拿著報紙或雜誌看得津津有味,要麼是賴在電視機前,就是沒有主動做作業的跡象。
“做作業去!”每每此時,我和她爸總是提醒她。女兒常常是答應得爽快,人卻不見動靜。往往要我們叫上兩三次,聲音提高,語氣加重,女兒才不慌不忙,磨磨蹭蹭去做作業。結果總是到夜裏上十點鍾,女兒還在燈下開夜車,讓大人也跟著熬夜。還有最令人頭痛的是,每逢周末或放長假,任憑我和她爸不住的叫喚,女兒也是聽之任之,非要等到上學的頭一天才開始做作業。而且是慢吞吞拖拉拉,有時甚至到夜深人靜時,我們都睡著了,她還在趕作業。這樣的結果,不僅作業質量有影響,睡眠也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
麵對缺乏學習自覺性的女兒,我苦口婆心講過道理,惱著臉發過脾氣,可小家夥依然故我,不為所動。我雖然憂心忡忡,心急如焚,卻是無可奈何。
一個周末,我帶女兒到親戚家做客,本來計劃當天去當天回的。後來親戚熱情挽留,到星期天的下午才趕回。回家的時候,夜幕已經降臨,這次沒用我說,女兒顧不上旅途的辛苦,進屋就做作業。好在星期五,在我的一個勁催促下,做了一部分作業,才不至於熬到太晚。見此,對改變女兒,我感到心裏有底了。
於是,在接下來的那個周末,我絕口不提做作業的事情。星期六的上午她睡到九點多起床,就到樓下和小朋友完。到了下午,她說要去小姨家,我又同意了,還是沒提作業的事。這樣一直到星期日的晚上,她從小姨家回來,又急急趕作業,當時我還是沒有吱聲。隻到第二天早晨,喊她上學,很費了一番精力,我才說,要是先把作業完成了,就不會因為睡眠不足不想起床啊。女兒聽了,若有所思,很快起床了。
當天下午放學,不要我開口,女兒進屋就開始做作業了。作為支持,我也沒有開電視機,就坐在她旁邊看書。後來為了減少幹擾,給女兒營造安靜的學習氛圍,家裏晚上一般都不開電視了。女兒再做作業,我不一定在她旁邊坐著,但一定等到她作業完成才休息。這樣,女兒有了被重視感覺,做作業積極了,也認真了。這個過程中,女兒的知識學得紮實了,成績自然有進步,在學校得到表揚,學習勁頭大了。不知不覺中,學習變得自覺了。每天回家,不僅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還主動預習新知識。
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自覺的學習,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更好的學習。
當孩子的興趣和父母有分歧時怎麼辦
父母的責任是發現孩子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興趣。
現在,許多年輕的媽媽隻關心孩子的分數,孩子一進門就問:“考多少分?”考壞了,臉就拉得老長;考好了,就眉開眼笑。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是完全違背做父母的責任的!父母的責任是什麼?除了要教孩子成為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高素質的人,還要懂得如何去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興趣,是一個人走進成功大門的鑰匙。
孩子能不能成功呢?關鍵是他的興趣能不能早一些被發現,而且被大人所注意。考試的分數不能代表孩子所有方麵的能力,興趣是很重要的,它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很多年輕的媽媽爸爸隻重視分數,忽視了對孩子興趣的啟發和培養。國家教委提出將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就是強調發現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把他們培養成具備多種能力的未來建設者。
一個小女孩,偶然發現蚯蚓斷成兩半後,兩半都在蠕動,感到特別好奇。她把斷了的蚯蚓分別擱進兩個有土的花盆裏,想觀察一下斷了的蚯蚓還能不能活。媽媽非常生氣,說:“一個女孩子,擺弄什麼泥巴,沒出息!”把有蚯蚓的兩塊泥巴扔出門去。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到這件事時說:“你看,這麼一罵,一扔,就給未來的中國斷送了一位女科學家!”
第四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車亮,是擁有許多專利的小發明家。起初,什麼東西拿到手裏他都想拆開來看看。他爸爸不責怪他,隻是說:“你怎麼拆的,就怎麼再裝上。”車亮看爸爸嚴厲的樣子,拆玩具的時候就特別小心,每拆下一個零件都按順序擺好,拆完琢磨明白後,再一一裝上。就這樣拆了裝,裝了拆,成了個小發明家。才上小學,他已經獲得了三項國家專利。
當然,作為父母,不能隻欣賞孩子的興趣,還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不管你對孩子的興趣持什麼態度,你都要以極大的熱情發現並支持,使其發展成為一種能力。
國際象棋大師謝軍的脫穎而出,與她的母親尊重孩子的選擇有密不可分的聯係。
那年,謝軍麵臨著要麼去棋隊,要麼繼續上學放棄下棋的選擇。她想上學更想去下棋,因為隻有她自己知道,隻要往棋盤前一坐,她就會無比地暢快、興奮。而媽媽,這位畢業於清華大學自控係的電子工程師,為獨生女兒考慮更多的是她的學業和前途。作為一個有文化素養的媽媽,既不願因家長幹預斷送一個確有天才的棋手,也不願女兒為此耽誤一生。
於是,母女間進行了一次很嚴肅的交談,那時謝軍才12歲。“你很喜歡下棋,對嗎?”小謝軍看著媽媽,從沒見媽媽這麼嚴肅過,有點兒害怕,但依然點點頭。“那好,不過你要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選擇了下棋,今後,就要對自己負責任!”
試想,如果當年媽媽硬逼著謝軍讀書,壓製她對國際象棋的愛好,那麼,現在謝軍也許會坐在大學的教室裏,而我國就會少了一位出色的棋手。謝軍的身後,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如今全國上下都在強調素質教育,強調要全麵發展。但是孩子在興趣愛好上花費了時間,必然用在學習上的時間就少了。怎樣才能正確地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和孩子一起討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分析孩子的特點和能力,家庭條件,未來的發展打算;
不要把父母的喜好、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孩子自身的條件和孩子的喜好;
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潛在興趣;
心血來潮不是興趣,小學生很容易興趣發生轉移。父母要在孩子多變的喜好中培養一種或幾種持久的愛好;
鼓勵孩子多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
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是要孩子一定成為某方麵的專家,而是提高素質,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