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巧妙糾正孩子學習上的缺點
麵對孩子的缺點和缺陷,不要嘲諷、責怪甚至放棄,而是應該抱著賞識孩子的態度,去寬容他、安慰他、鼓勵他、熱情地擁抱他,相信孩子一定能還我們一個奇跡。巧妙地讓孩子告別缺點,做成功的家長。
影響孩子學習的不利因素
不可否認天生的有一些孩子就喜歡學習,具有學習的能力,但是這些孩子我們仔細看一下,都是一些自己管理自己學習很好的孩子,家長反而操心很少。這些孩子能夠實現自我控製、自我學習和自我強化,能夠做到獨立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計劃,學習有條理性。那麼影響孩子學習的因素除了先天以外還有哪些因素呢?
1、家長因素。
從小對孩子的過於關注,造成孩子的獨立性很差,同時,影響了孩子的成就動機。家長對孩子責任心和獨立性的培養不夠;或者有一部分家長對孩子過於放縱,隻管孩子的吃和穿,對孩子的學習理念不管不問,采用簡單粗暴地方式。喜歡在飯桌上數落孩子,傷了自己的心,也傷了孩子的胃,碗筷也損失不少。有些家長教育意見不一致,弄的孩子無所適從,有些做媽的自己學習差,管孩子管不了,隻會在吃飯時分在老公麵前數落孩子。或者說都是老公不對,要是換一個人嫁,說不定。你看,家長不檢討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現時是采用消極的方法,孩子在爭吵中更學不好。利用家長的不和,鑽空子,養成更多的壞毛病。
2、老師因素。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每個教師都是認真而努力的。但不是所有的教師都能適合你的學習習慣,我們承認教師水平有高低之分,經驗有差異,但學生對教師的喜好,進而影響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學生自己沒能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你麵對的是一個或幾個教師,但教師麵對的是幾十個學生,誰調整誰一清二楚。所以積極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輔以自己學習的拓展,這是不很好嗎?再說接受不同的教師教育,自己的知識結構也會得到充實,眼界也會提高。
3、學生因素。
受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缺乏生活目標和未來理想,在學習上、甚至生活上沒有追求,無意欲、無責任、無氣力。互相影響,這方麵家長和老師都要注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麼人學什麼樣,要讓自己的孩子多跟學習成績好且有影響力的孩子來往,留意自己孩子交流的朋友,適當的時候要幹涉。物以類聚,所以這方麵我對學生要求很嚴。
4、孩子的心理壓力因素。
其實有的孩子成績不好,不是因為"笨頭笨腦",而是因為家長給了他太大的心理壓力。有許多的家長,當孩子的成績不夠好,達不到既定的要求或者標準以後,就總是會在孩子的麵前表現出自己的情緒--焦慮、生氣、失望、氣餒……其實這些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
孩子在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的情況下,總是會傷心,甚至灰心。有的孩子,尤其是家裏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孩子,還會有對不起父母的感覺。有些家長總是對自己的孩子說:"你怎麼就那麼笨呀?你看看人家,學得多好,八十多分九十分的,多棒!你怎麼就考不及格呢?笨死了!"於是孩子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開始給自己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他的自卑心理、負疚心裏就越來越強。學習成績也就更難上去了。
所以家長在家中應該多給孩子鼓勵,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增強其自信心,是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
5、學習方法因素。
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不是因為懶惰,相反的,有好多孩子學習起來特別認真,恨不得時將自己的所有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可是雖然時間花了這麼多,卻總是不見成效。其實這種情況,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沒有掌握較好的學習方法。
作為家長,應該多與老師聯係,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並且請老師提出孩子能夠應用的學習方法的建議,以便參考老師提出的方法,結合孩子的實際水平和實際學習習慣,與孩子一起總結出最適合孩子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
同時,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基本情況。比如有些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基礎很差,所以上課的時候幾乎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這種情況就要幫助孩子從最基礎的內容補起,同時跟助老師的進度,一邊仍然給孩子將老師上課時講的內容,不能讓孩子隻是一味地去"補漏洞",同時要讓他對新學的知識有所了解,尤其當新學的知識與前麵的知識聯係不大時,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掌握新學的知識。否則孩子就隻能是一而再在而三地無休止地"補"下去。
又有些孩子學習並不算很差,但成績就是提不上去,家長於是很著急。這種情況,家長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水平--不是通過考試的成績,而是看他平時的作業做得怎樣,對的比率有多大、會不會做較難的題等。如果孩子是因為害怕考試等原因而無法在考場上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則要鼓勵孩子相信自己,幫助孩子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麵對考試。也許,不久的將來,你就會發現,原來我的孩子成績竟然是這麼好的呢!
6、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另外,還有些孩子,他們的學習成績差,其實不是因為他們很"笨",而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沒勁"、"不好玩"。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不在這個上麵,所以他們學得不好。
比如有的孩子,畫畫兒特別好!他的畫可以拿市裏的省裏的大獎,可是成績就愣是讓自己和父母都"抬不起頭來"。爸爸媽媽在說起他的畫的時候,自豪得挺直腰杆大聲嚷嚷,可是不要提學科成績,一提這成績,他們就開始"沉默是金",腰也彎了,說話也沒聲了。
所以,對這樣的聰明的孩子,首先要告訴他,你能夠在另一方麵去的那麼好的成績,就足以證明你很聰明,能夠學得很好!使他能夠有足夠的自信心去學習。其次,要結合他現有的愛好,培養他對學習的興趣。
還有一些孩子,存在著嚴重的"偏科"現象,隻喜歡一門課。而且自己喜歡的這一門課的成績特別特別好,可以是全班、全年級甚至是全校第一。可是其他科就簡直象是無可就藥了一樣,差得一塌糊塗。同樣,家長也是要從他所喜歡的這一門課入手,幫助孩子培養出對其他科的興趣,或者是結合這一門課,告訴他其他科與這一門的聯係,使他明白其他科的重要性,從而開始認真學習其他課程。
7、沒有充足、合理的熱量攝入。
充足、合理的熱量攝入應建立在合理膳食結構基礎上。通常早餐+點心占一天攝入總熱量的35%;午餐+午點占40%;晚餐占25%。廣州市中小學生的午餐和晚餐基本上都能滿足營養的需要,但早餐就存在較大的問題。
舉例來講,如果早餐是1個雞蛋+一塊麵包+牛奶+小菜,熱量就可以維持到10點半以後,此時再補充一杯牛奶,就可以維持到12點。假如孩子早上7:00吃一碗皮蛋瘦肉粥,其實到了早上8:50就餓了。大腦出現低血糖時,孩子就會表現出注意力渙散,長時間記憶力下降,而且年齡越小,腦子對血糖下降的耐受性就越差。很多老師反映,學生在上午第三四節課出現小動作,開始開小差。可以說,科學的早餐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之一。
不合理早餐包括——
(1)隨意性早餐:剩飯、剩菜等做成的炒飯或者湯飯,這種早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夠。
(2)蛋白質型早餐:牛奶+雞蛋,早餐全部都是蛋白質,缺乏碳水化合物,孩子整個上午都處在相對穩定的低水平狀態。
(3)碳水化合物型:饅頭、粥等,缺乏蛋白質,雖然開始的時候血糖水平高,思維活躍,精力充沛,但維持不久血糖就迅速下降。
8、營養不良和低體重。
雖然現在營養不良的現象較少見,但低體重的孩子還可以經常看到。有些高個子的孩子,身材像豆芽,體重通常達不到標準。營養不良和低體重對身心發育都有不良影響,會出現輕度者思維不活躍、創造性能力低下、外環境適應性差、抗疲勞能力下降等現象,很難激發強烈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的體重偏低與其生活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偏食、挑食、過多吃零食都是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密切,她對孩子的飲食影響作用占到了75%以上,也就是說,如果母親挑食,孩子也很有可能挑食。
9、肥胖。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長得白白胖胖很可愛,希望孩子能多吃點長胖點。其實,許多家長不知道肥胖不僅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影響,而且對孩子的學習也有較大影響。
由於體形肥胖、行動不便,往往和外界環境接觸少,創造性受到壓抑。持久性耐力下降,所以很多肥胖的孩子體育成績不達標。不僅如此,肥胖導致心肺生理機能和抗疲勞力低下。更為嚴重的是,肥胖的孩子往往受到其他學生的排斥和取笑,其心理受到壓抑,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問題。所以,家長要注意,在滿足孩子生長發育需要的同時,要防止孩子肥胖。
10、沒有合理安排生活作息。
生活作息的核心是足夠的睡眠、按時進餐、積極鍛煉、活動性休息。通常小學生需要10個小時的睡眠,中學生需要9小時。充足的睡眠能保證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促使生長激素正常分泌,充足的睡眠能使人精力充沛,是保證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許多孩子因學習壓力大等原因,睡眠時間普遍不足,也缺乏體育鍛煉。
11、沒有正確處理孩子青春期的身心變化。
閉鎖心理和行為的表現——很多家長反映,以前孩子什麼話都和自己講,現在話少了,有事也不和家長談心,甚至不願意家長過問自己的事情,一邊是“我不要你管”,而另一邊偏偏又要“管”,導致家長與子女之間出現矛盾。家長與孩子之間應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而不是威逼。孩子出現追星、早戀、迷戀網絡都不足為奇,關鍵是需要正確引導。
以上我們給出了一些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以及有針對性的小方法。希望對您的孩子的成績的提高有所幫助。
麵對問題父母應冷靜、耐心
晚上接孩子回家,楊女士特意帶上在開封給她買的發光陀螺。陀螺已經帶回來的三天了,看樣子女兒是非常的喜歡,可是一直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玩——家裏住的是樓房,鋪了木地板,如果在家裏玩,不僅傷害地板,而且影響樓下的鄰居:下樓去,狹小的院子沒有一塊比較平整的土地,周末本來想帶她到公園去玩,可是她磨蹭太久,也未去成。今晚,回家的路上,走到法院門口,有一塊比較平整的水泥地,她們就在那裏玩了起來。
楊女士先示範了玩法,斜斜的地麵不是很適合陀螺的旋轉,但,不管怎樣,總算可以看到陀螺旋轉起來,發出美麗的光芒。女兒很是興奮,躍躍欲試。可是她又是那麼笨手笨腳的不能使陀螺旋轉起來。媽媽教了她幾遍,她還是不得其法,惹得媽媽又開始不耐煩了,說聲算了,不完了就開始回家。女兒默默跟在媽媽的身後,到家門口時,媽媽又有些於心不忍,又教她打了幾圈,還是不成功。收了鞭子和陀螺,母女一起回家了。
洗腳的時候,楊女士想了想說:“孩子,媽媽有時候太急躁,對不起啊。”小姑娘回答:“媽媽,其實我也很煩,也非常急躁,一急,就什麼都做不成了。”媽媽的心裏湧起一陣歉意,是啊,這兩年忙著在外求學,對孩子不管不顧,見了麵卻又要求她太多,作業寫的不好吵她,書背得慢吵她,吃飯掉東西吵她,亂扔東西吵她,好像每次見麵都是在吵吵鬧鬧中度過。媽媽總以為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什麼事情都要學會自己用心,可是卻忘了,她還隻是一個八歲多點的孩子,在她四歲以後,楊女士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沒有用心去照顧她,心情好了,對她很好,心情不好,她會是自己的出氣筒,小小的姑娘,實在不能應付大人的太多要求。女兒也會煩,也會急,而這一切,作為媽媽,又感受到了多少。
孩子是一張白紙,家長是不高明的畫家,孩子這張白紙被家長畫壞了,家長不反思自己反而去責怪白紙不按照自己的意願呈現美麗畫卷,這豈不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孩子的人生隻有一次,家長的機會也隻有一次,怎麼繪出美好的人生,這是每個家長都要深思熟慮的。
為什麼有些人對不安分的學生、不安分的孩子,要一再動怒?是因為我們沒有進入狀態,或者說是我們沒有進對狀態。,有誰不願意成長進步?有誰不願意取得成就?有誰不願意幸福快樂?又有誰在心裏沒有愛呢?
高女士也對女兒經常發火,就象今天晚上,女兒數學卷子很多題沒做,老師要求改錯和把沒做完的題補上,她之所以沒做完卷子,就是因為速度慢,所以高女士規定她40分鍾做完,就是想她快點,結果在規定時間還是沒做完。媽媽就有點生氣了,再過去看她做就更來氣了,速度慢不說,還做錯了2道題,抬手就給了她2下。看女兒抽抽噎噎的就更煩躁。高女士也不想這樣,可就是靜不下和她心平氣和的講。自己是個急性子的人,偏遇到女兒是慢脾氣,看她磨磨蹭蹭就來氣,可自己再氣也沒用,她還是快不了。
為什麼高女士要對女兒一再的動怒,是因為她沒有進入狀態。也許,急性子是一個方麵,沒有進入母親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進入狀態,站好位置、擺好姿勢,調整心態。耐心、耐心、再耐心。
家長在失去耐心的時候對孩子說話要分外注意,心理學家對表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製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建議家長跟孩子說話時做好以下幾個方麵:
1.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對許多父母來講,控製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前請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效果會很好。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生硬,但過一會兒,孩子很自然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了。
2.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你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需大聲威脅。
3.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一個孩子在悲傷的哭泣時,多數的父母在心裏會覺得哭是不好的,悲傷是不好的。於是愛孩子的父母會覺得心疼,情緒不好的父母會覺得煩,用價值觀去判斷的父母覺得這點小事怎麼值得哭那麼大聲,男孩子怎麼可以這樣的軟弱,於是在潛意識不被察覺的部分演化成為行動,有的會抱著孩子跟他說:“不要哭了,媽媽很疼你。”有的覺得心煩的就說:“不準哭,有什麼好哭的。”有的會趁機教訓孩子:“這樣的一點小事就哭了,將來長大了怎麼辦?怎麼去上學?”這隻是一個孩子在情緒展現時父母教育、糾正的例子,還有無數時刻,孩子真實呈現他生理需求和情緒現象時,是不被父母接受的。
其實父母可以用另一種態度支持孩子的情緒,告訴他:“你現在在哭,爸媽覺得你好像很難過的樣子,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難過?你要不要跟我說呀?”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讓他覺得被你認同、支持、你願意聽他訴說悲傷的原因,他會覺得被你重視、被你注意到了,在這樣受到支持的狀態之下,孩子會和你分享發生什麼是讓他這麼悲傷。當他訴說完了,孩子往往含著眼淚就跑出去玩了,因為那個悲傷已經被接受了。
牛牛今年才5歲,脾氣可大了,經常表現出生氣或沮喪的樣子,尖叫或兩腳亂踢,如果他想出去玩,而牛牛的媽媽拒絕了他,或是他想吃冰淇淋,而媽媽又不讓他吃。雖然家長都提出了合理的理由,但牛牛似乎並不這樣認為,他依然大聲哭鬧。
像牛牛這樣的情緒躁動,不少媽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也是這樣。“孩子有時實在太難討好了,當你盡量滿足他,給他所想要的,他不但不領情,還常常無緣無故地大哭。”牛牛的媽媽總是很無奈,“有時,牛牛的情緒可反複了,剛剛還賴在地上打滾,不一會兒的工夫,又跑過來我的懷裏撒嬌;可過一會兒,他又掙脫媽媽的懷抱,繞著房子跑,大喊大叫,當你斥責他,叫他安靜時,他反而又吵得更加厲害了。”
幼教專家指出,孩子除了探索自己的身體,並找出自己能做的事之外,孩子還發現了他身體內潛伏著一種奇怪的因子——即大人所謂的“情緒”。一件在成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發孩子十分強烈的情緒波動,甚至引起情緒的“海嘯”,使孩子的表情、聲調、手勢和姿態發生變化。
1、接納孩子情緒性反應。
當孩子還未完全掌握自己的感覺時,他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不論是在強度或形式上,可能有很大的變化,父母必須試著去接納孩子很多情緒性的反應。而孩子不了解大人也有情緒,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對孩子而言,父母是無敵的;事實上,孩子害怕父母在他們麵前顯露脆弱的一麵,他想像不到父母需要什麼,但他會嚐試使父母恢複原來堅強的樣子。
2、告訴孩子情緒語言。
牛牛的媽媽最初應該讓孩子知道4種基本的情緒:喜、怒、哀、樂。當孩子笑時,告訴他:“你看!牛牛笑得好開心。”然後說:“媽媽高興時,也笑得好開心。”
又或者,對著孩子做不同情緒的表情,如:生氣、高興、傷心、煩惱,家長邊做邊讓孩子模仿,如果孩子對“很生氣”的表情感到害怕,向他說明這隻是假裝的,不是真的生氣,並告訴他人為什麼會生氣、發怒。
3、立下規矩讓孩子遵守。
情緒的轉變突如其來、難以掌握,但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表達方式,孩子也不例外。牛牛的媽媽擔心,如果牛牛尖叫、怒吼,甚或通過咆哮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怎麼辦?
專家建議,父母應暫時不要理牛牛,待他稍微平靜下來,告訴他:“如果你尖叫、咆哮,那麼我根本不了解你到底想要什麼;除非你用平靜的語調說出自己的需求,否則媽媽幫不上忙。”當牛牛稍微平靜下來,家長再跟他講道理。除此外,也可立下“哭——媽媽就走;安靜——得到照顧”的規矩。
有些小孩一次就懂了,有些小孩卻要經過多次的練習,但大人必須確實遵守這個模式。當然,在一開始不要太嚴格,隻要孩子稍微安靜下來,父母就可以走過去哄哄他,試看看如何能幫他;一次又一次,讓孩子越來越進步,懂得用平靜的語調說出自己的想法。
專家表示,有些孩子,所能用的口語詞彙不多,父母在教小孩不尖叫、吵鬧的同時,也該教其一些手語或簡單的肢體語言,當孩子和大人之間溝通越少障礙,他越不會以吵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以激烈的方式表達情緒,就責罰他或懲罰他;可是,父母忘了,孩子在錯誤的情緒表現中,亦能因家長的反應而有所學習。所以,家長應該冷靜地協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循循善誘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它卻能讓孩子將來獲益匪淺。
接納孩子情緒就是無論孩子在悲傷、孤獨或興奮、快樂時,家長能夠給予孩子的情緒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接納情緒不等於讚同孩子的情緒或看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改變。稱之為合一架構,就是先順著對方的意思,然後把自己的意思說出來。而關注、尊重理解孩子的情緒,方法就是換位思考,是理解的前提,很多時候就是理解本身。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喜歡你、信任你,從而願意聽你的建議或看法。
接下來我分享接納孩子情緒的3個方法:
1、用“是嗎?”“嗯等語氣詞”“我明白了”等表示接納,可以讓孩子信任你,有些時候這些簡短的話,就可以換來孩子的信任和平靜心情,有時候呢,後麵可以說出你自己的關心或看法。
2、用和孩子相同的感受回應,比如稱讚孩子。或者,當孩子遇到問題,表示悲傷時,爸爸媽媽可以在表情上表示自己的擔心並且說:孩子,怎麼了,遇到了什麼問題?給爸爸媽媽說說好嗎?
3、用“想象法”,舉例,孩子不小心把泡泡糖吞了下去,爸爸說,哎呀,吃了泡泡糖啊就會變成大泡泡糖。快去喝水!不懂得方法的家長可能會說:你這個傻孩子,你是不是真傻啊?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孩子從父母這裏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的時候,便會感到安慰。他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會覺得安全。
都是粗心惹的“禍”
粗心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不隻是孩子身上有這種毛病,許多成年人也避免不了。一般說來,粗心大意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現得特別明顯。導致孩子粗心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麵:
一是因為孩子的視覺記憶和辨識能力較弱;
二是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孩子的馬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慣;
三是孩子缺乏責任心,做什麼都心不在焉;
四是孩子功課太多,緊追慢趕,往往就丟三落四,忙中出錯。
對於粗心孩子的家長應避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把電視聲音開得過大,也不要打麻將或打牌,因為兒童的注意力是極易受到幹擾的,你的這些做法隻能讓他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長久之後,孩子便養成了這種一心二用的壞習慣。
粗心的孩子在做作業時不專心,做完作業後不檢查,因為他們習慣於父母幫助檢查。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檢查並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有助於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養成細心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因為粗心,作業或考試不太理想,那麼,你可以適當對他進行一點小小的懲罰。
孩子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養成的。那是由於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序的家庭中,沒有一定的作息時間,沒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所以家長要改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良好的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因為有了責任心,他自然能夠小心謹慎地對待每一件事情,避免馬虎。家長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掃地、洗碗、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做的好了,家長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做的不好,應給予批評,讓他重新再做一次。家長要讓孩子正視粗心的壞處,讓孩子在生活中體會細心的好處,必要時可以讓孩子承擔因為“粗心”所導致的後果。
家長還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細活兒”,如寫毛筆字,縫紐扣等,這些都能鍛煉孩子的細心程度。
其實粗心大意的孩子很多的,但是又各有不同。比如有的是寫作業時粗心,考試時反而不粗心了。還有的孩子是帶東西粗心,學習不粗心。也有的孩子是在學習上粗心,在自己喜歡的玩具上不粗心,當然也有什麼事情都粗心的。
不管是那種情況,家長都會很著急,我們非常理解當父母的心情。有的家長說為了這個也打過孩子,還有的家長說,在14歲以後不要打,14歲以前應該打,把打當成是嚴格管教。其實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大有人在啊。
在心理學中有一門課程叫行為矯正。其實打,是行為矯正中的一個方法。既是懲罰中的一個具體的做法。且是一個有負麵效應的做法。
許多家長都打過孩子,尤其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是以棍頭出孝子為教育方法的。可是效果到底怎麼樣呢?
打孩子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挨打的孩子一般是當時就告饒:“我不敢了!我改!……”
可是結果呢?過了兩天還是那樣子。
那麼怎麼才能根治孩子的粗心大意呢?
我們還是運用行為矯正的方法。但是,不是運用懲罰,而是運用正強化的方法。因為正強化是比較有效的方法。
強化什麼是關鍵。我們為了孩子粗心打孩子,我們一遍一遍地說他粗心……,其實是在強化他的粗心啊(等於在提醒他要粗心,因為潛意識隻接受有實質性意義的信息,比如說:“以後不要在這樣粗心大意了!”潛意識接受了粗心大意,而那些以後不要……潛意識是不會接受的。這個問題我在培訓課講過,聽過的家長會明白。)。如果我們反過來做,在他粗心的時候不理睬他。淡化他的粗心,然後在他偶爾不粗心的時候馬上表揚他,強化他的細心,這樣慢慢地他就會向著細心方向發展了。
另外還有一點是家長要注意的,那就是千萬不要給孩子貼負標簽。即使孩子有粗心的毛病也不能總說,總說,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個樣子了,人還有一個求證的心理,自己常常犯,剛好證明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樣一來,孩子的粗心真的就會越來越嚴重。
努力去發現孩子細心做事的時候,不失時機的肯定他,喚醒孩子,讓他感覺到自己其實是可以很細心的。慢慢就好了。
1.幫助孩子安排作息時間。讓孩子學會“專時專用”,玩要玩得舒心暢快;做作業時要專心致誌、決不分心。這裏,保證孩子有足夠的娛樂和休息是不可忽視的。
2.幫助孩子養成認真仔細的作業習慣。告訴孩子要仔細看題目,認真想問題,做作業先是求對、好,然後才是求快。平時要經常督促孩子“審題三遍,再動筆”,養成認真審題,認真複查的好習慣。
3.為孩子準備一本錯題集。當孩子因粗心而做錯作業時,不妨讓孩子在錯題集中把錯誤記錄下來,同他一起分析做錯的原因,並找出規律。這種方法對於提高孩子認識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點的自覺性很有好處。
4 .用目標激勵孩子上進。可同孩子一起製定減少“×”的近期目標,並輔之以獎勵措施。如:本周或今天作業本上有五個“×”,下周或明天要求減少一個“×”,直至消滅“×”。每到一個目標就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這種用目標來激勵孩子上進的方法,也能幫助孩子逐步乃至最終消滅因粗心造成的錯誤,從麵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
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大多數家長都會認為是孩子學習不認真,太馬虎,缺乏對學習的興趣,貪玩等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長的認知有一些誤區:
誤區一、孩子學習主觀上不認真。
其實,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不是他學習不努力,而是他的學習能力發展不平衡,孩子的聽知覺和視知覺是影響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這部分孩子說他們粗心,他們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沒達到。
誤區二、片麵關注學習習慣,忽視做事的條理性。
學習上細心的習慣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與生活習慣不可分,那些做事丟三落四,缺乏條理,不能堅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學習上容易粗心。家長應該從小讓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時候讓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點時,幫著洗碗。
誤區三、家長任意的懲罰孩子。
比如:抄十遍書 每天作50道口算題等,讓孩子心理上產生厭倦,失去學習的興趣,過度單調的重複,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達。
其實,孩子學習情緒的好壞,對學習的影響很大。剛上學的時候,每個孩子都雄心勃勃地要爭第一,可是孩子們的學習能力確實存在某些不同,在這些學習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孩子再努力,結果總是不盡人意。更重要的是,老師和家長誤解他,認為他貪玩,心思不在學習上,學習不認真,不專心等。家長的批評,甚至打罵,使孩子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學習的信心,雖然看他坐在桌子旁學習,其實心早就飛了。
因此,對孩子要鼓勵,有進步時就表揚,讓他看到希望,使他樹立起學習的信心。調動起他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我比較喜歡用賞識教育,讓孩子心靈充滿陽光。在學習上,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和孩子出門時,看見什麼說什麼,譬如,讓他口頭描述超市,新華書店,或者看圖說話,培養他的口頭表到能力。
在生活上,我覺得家長要早一點放手。現在的家長,嘴裏說自己孩子依賴性強,其實是大人們在潛意識裏離不開孩子。他們過分的保護孩子,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都要過問,常常令孩子們的反感。他們包攬了孩子的一切。讓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差,而令大人們反感。常聽人說,“有個能幹的媽媽,就一定有個苯女兒“,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