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 3)

第九章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孩子學得好,學得快樂,最根本的辦法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孩子穩步前進、快樂成長的重要條件。相反,許多孩子之所以厭學、逃學,其中一個很突出的原因在於沒有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怎樣使孩子安心做功課

孩子進入學校以後,一些家長開始頭痛起來:許多孩子不能安心做功課。有的孩子雖然看似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做功課,但實際上卻在神遊四方,心不在焉;還有的孩子做功課就像是在無休止的長跑,從放學回家一直做到深更半夜,可是作業仍然質量低下、漏洞多多、錯誤百出。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不能不擔憂了。

於是,他們想出種種對策來改變這種現象。比如,采取嚴加"管教"的方法:不好好完成作業,就不準吃飯,不準睡覺,不準看電視,不準……有的父母索性坐在孩子旁邊加以監督,甚至采用體罰手段。然而,事實上,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那麼,怎樣才能很好的處理孩子的這種情況呢?這就要求家長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而不能方式粗暴急於求成。其中大致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氣氛。

要讓孩子安心學習,家長首先自己安下心來,可以讀讀書,看看報,做一些不出聲,不惹孩子發生興趣的事。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學習氣氛良好的空間,遠比坐在孩子身邊加以監督有效得多。家長應明白這樣的道理:"身教重於言教"。年幼的孩子還不懂得學習為了什麼,他們隻會仿效父母,從父母那裏知道應該怎樣學習。

2、不要跟孩子嘮叨。

有的父母出於感情交流的需要,不願讓孩子在做作業時感覺被忽略,所以他們總喜歡在孩子做功課時對孩子問這問那。"做幾道了還有幾道"看起來似乎是關心了孩子,殊不知這樣不時地幹擾孩子,弄得孩子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問題的思路也是總被打斷。因此提醒各位家長注意: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跟孩子嘮嘮叨叨。

3、接待客人注意不影響孩子

對於一個家庭,鄰居串門,好友來訪,這是常有的事。可是有的人話匣子一打開就沒完沒了,全然忘了還有孩子在房內做功課。大人聊天最易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學習肯定會受影響。因此,父母應盡量地安排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地方或孩子的娛樂時間裏接待客人。而親朋好友也最好在孩子的休息日去登門拜訪,如果有事急需登門,應把時間安排得緊湊些,以免影響主人家孩子的學習和休息。

總之,孩子做不好功課不能隻從孩子那裏找原因。身為父母,也應時時考慮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周的地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盡自己最大的可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空間。

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發現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家長的榜樣作用也很重要,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習,自己卻在看電視,打麻將。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能安心學習嗎?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最好也學習,學習後,和孩子一起分享學習心得。這樣既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也能通過交流來了解孩子,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

“入境”才會高效率

在學習過程當中,常常會有孩子學習沉不下心,上課不能認真聽講,注意力渙散,走神,似乎在學習之外還有其他的事情在吸引著他們,而把精力放到與學習無關的事情上。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孩子養成了這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又怎樣來改善這種壞的習慣呢?

注意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現象。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注意力不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於一件事情上,而是不斷地轉移到其他多件事情上麵,比如有些孩子在課堂上總是坐不住,經常搞些小動作,一會做這樣,一會又做那樣等;還有一種情形,注意力不是不能集中,隻是不能集中在當前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到與當前進行的事情無關的某件事情上,比如有些小孩發呆,說明他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前一種情形主要是由孩子內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由於生理因素、家庭教養方式的長期影響等原因,導致孩子未能養成將注意力專注於一點的習慣,很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幹擾。第二種情形則主要與來自外部的原因有關。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隻是“走神”現象發生的頻率和程度不同而已。即便對於那些“走神”現象發生比較多的人,也並不是說他們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相反,在某些時間和場合下,他們還可能比一般人更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達到高度專注的狀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對那些不是太簡單,也不是太複雜的刺激信息或相關事物最感興趣,也最能引起注意並保持這種注意。如果刺激信息或相關事物對個體的智力以及知識經驗來說過於簡單,沒有新的信息成分,那麼就不容易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和持續注意。因此,隻有當一個人所麵臨的刺激信息和問題難度稍微超過他的能力、經驗和知識結構,但又不會超出太多時,才會引起他的最大注意和興趣。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在解決那些有很大挑戰性的工作和任務的時候非常專注,而對相對簡單枯燥的任務,則顯得漫不經心,缺乏興趣。

人的注意力一方麵很難長時間集中,另一方麵易受外界環境以及內心情緒波動的幹擾而“走神”。應該說這是人的正常心理現象,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但是有的人卻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學習,那是因為他們一方麵把學習當作是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另一方麵是他們內心和諧、心理衝突相對較少的緣故。也有時候,注意力不集中或“走神”,可能是因為常常要求自己能夠完全“心無雜念”,心思百分之百的用在學習上,如果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就不斷地責怪和強迫自己,結果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注意力越加難以集中。這時候就會把正常的心理現象當成了異常,越是苛求自己要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越是跑到了“怕被幹擾”,“怕注意力不集中”上,導致對於外界刺激過於敏感,結果真的“注意力不集中”了,於是更加苦惱,更加想擺脫這種狀況,更加關注注意力的問題,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事實上,造成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孩子天生注意力分散度高、反應閾值低。這類孩子對外在的很小的聲音、光線等刺激的敏感度比一般孩子高,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幹擾;

2、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由於家長教育方式不當,提供太多刺激,使得孩子養成了不斷轉換注意力的習慣,或者由於家長要求孩子做不感興趣或者難度太大的事情,孩子就會通過不斷變換活動來回避問題以逃避大人的責罵。另外,從小給孩子買太多玩具或者玩具都太簡單而引不起小孩仔細研究和思考的興趣,也可能導致孩子沒有機會養成專注於一件物體的習慣;

3、學習環境的影響。如果學習環境中有很多會引起孩子分心的幹擾因素,也會導致孩子難以專心學習;

4、心理因素。有些孩子在不能獲得別人的正麵肯定或鼓勵的時候,就會有意地以行為來引人注意。

一般來說,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是長期形成的,但是通過一段時間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也是可以逐步改善的。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這些方法來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1、營造良好的環境。孩子做功課時,給他一個盡量沒有幹擾的學習環境,不要讓孩子聽到電視或者歌曲,不要一邊吃零食一邊做作業,書桌上除了書不要再有其他的東西如玩具等。在教室裏,可以安排他坐在靠老師近又離門和窗戶遠的位置,以減少外在的幹擾刺激;

2、改進家庭教養方式。家長應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勵,不要求孩子做不感興趣或者超過能力範圍的事情,每一個時段,隻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做完一件以後再開始另外一件,並且孩子在完成任務時家長不要隨意幹涉和打斷,一旦孩子有表現出專心的時候,家長應及時加以鼓勵和表揚,因為言語上的鼓勵或表揚能對孩子的學習起到正強化的作用;

3、有些孩子天生活動量大,精力旺盛,對這些孩子應適當讓他定期通過運動來發泄掉旺盛的精力,多和孩子做一些需要孩子用心思考專注投入的靜態的活動,比如玩撲克牌、智力遊戲等。

4、早睡早起,自我減壓。盡量利用白天學習,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不要貪黑熬夜,累得頭腦昏昏沉沉而一整天打不起精神。同時,別把考試成績看得太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自己隻要平日做出努力了,必然會有好的回報。這樣,學習時就能心裏輕鬆、心情愉快,注意力就容易集中了。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

近日,李女士來到心理谘詢忠心,向醫生述說了8歲兒子的“慢性病”:6時45分起床,能磨蹭到8點出門;課堂上做練習邊做邊和同學說悄悄話;作業做得慢,晚上上完興趣班回家接著做,小學二年級能天天“忙”到深夜11點睡覺;椅子上仿佛有釘子,做一晚作業能起來20多次;寫十多個字,就跑去玩玩小貓;一篇作文寫一個下午,隻有幹幹巴巴的兩三百字……

聽完李女士的訴說,心理醫生說,孩子太拖拉首先要考慮生理上的原因。年齡過小的兒童因大腦發育尚未完全,神經連接還不完善,導致反應較慢;此外,天性安靜穩重的兒童做事也容易拖拉。

排除生理性原因,大多數孩子的拖拉習性源於心理性原因。做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現代家庭物質豐富,對孩子的幹擾很大,容易讓他們分心,因此首先要給孩子學習創造一個單純安靜的環境。此外,孩子的課外壓力較大,缺乏娛樂時間,部分兒童一開始可能出於逃避學習的心理,故意磨磨蹭蹭,長久也形成了拖拉的習慣。

怎樣解決孩子做事拖拉的毛病呢?

1、讓孩子承受拖拉造成的後果,不要替他們做什麼,也別總是提醒他們,許多孩子隻有承擔了後果才能吸取教訓。

2、不要問孩子可以用“是”或“不”回答的問題,除非你願意接受“不”這個回答。給孩子選擇的機會是分享權力的一個辦法,比如問孩子“你五分鍾後去做還是十分鍾後去做?”

3、父母首先要說到做到。如果你是認真的,要堅持到底。你提出要求,孩子卻說“等等”時,告訴孩子:“這不在選擇範圍內。現在就要去做,做好了叫我,我要檢查。”然後等孩子行動。

4、不要指望孩子在你上班的時候把事情做好,也別指望事情能在你回家前做完。最好規定一個最後期限,你要在他們身邊監督執行。

5、問問孩子是否認為拖拉是自己的問題,是否需要幫助他們來解決。如果需要,幫他們製定一個計劃,從最後期限開始,給所有需要完成的步驟製定一份時間表。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機會,讓孩子可以犯錯並在你的幫助下從事情後果中接受教訓。舉個例子,如果孩子表示他在和朋友出去玩之前把事情做完,但卻並沒有完成,不要提醒他。等到要走的時候,告訴孩子他得跟朋友打個電話說晚會兒到,因為他得把事情做完。

7、如果你認為孩子做事拖拉是因為任務太艱巨,你可以幫助他從簡單的步驟開始做起,讓他知道錯誤是學習和成長的好機會,而且他也不必追求完美。

8、尊重孩子自己的風格。有的人在壓力的情況下做得更好。在你看來,孩子是在拖拉,但孩子也許在等急中生智的機會呢。

值得注意的是,小孩子有點拖拉是很正常的事,家長不應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是否拖拉。對於感興趣的事情,孩子肯定不會拖拉,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從小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耐心和責任感,同時保證孩子的娛樂時間。如果孩子做事確實較慢,應該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去引導他,指責甚至打罵往往導致孩子產生緊張感,反而更慢。如果性急的家長一味懲罰拖拉的兒童,他們會從小就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自卑心理,從而影響孩子一生。

培養孩子專心致誌的好習慣

改變孩子不專心,不細心的壞習慣必須從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入手。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智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此人專心於某事物的能力。有些孩子活潑好動,坐不住,而且注意力分散,對學習缺乏興趣,不善於支配自己的行動;也有些孩子做事三心二意,常常半途而廢。如果不采取措施糾正,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對任何事物都難以進行深入的思考,頭腦簡單,行為幼稚。這對於孩子的學習、成才都會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家長都應知道,身邊這個小活寶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創作,對他的不良行為長久的忽視,會給孩子的將來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所以,家長要冷靜細心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找出孩子不專心的根本原因,並耐心地幫助他加以解決,以便完善孩子智力的發展。

影響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生理方麵。

由於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善,神經係統興奮和抑製過程發展不平衡,故而自製能力差。這是正常的,隻要教養得法,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2、病理方麵。

輕微腦組織損害、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等可引發兒童多動症,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衝動任性、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學習困難;神經根結構或功能異常可引發兒童抽動症,除了主要表現為交替出現的刻板式眨眼、皺眉、呶嘴、清嗓音、扭脖子、聳肩、甩胳膊、踢腿外,也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另外,有聽覺或視覺障礙的孩子也會被誤以為充耳不聞,不注意聽或視若無睹,缺乏學習意願。這些情況需要得到專科醫師指導下的治療才能改善。

3、飲食與環境方麵。

糖果、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摻有人工色素、添加劑、防腐劑的食物,會刺激孩子的情緒,影響專心度。此外,環境汙染造成血液中鉛含量過高也有影響。

4、家庭方麵。

教養態度與家中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行為影響極大,也常是影響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當局者迷”,往往無法客觀地找出問題的症結所在。從下列幾個方麵來觀察,也許可以找出一些原因。

(1)教養態度是否一致?家長對孩子教養態度不一致的情況常使孩子無所適從,沒有定性。

(2)是否太寵愛孩子,缺少行為規範?過度的寵愛會導致對孩子的縱容,往往使孩子隨心所欲,愛做什麼做什麼,沒有忍耐、克製情緒、克服困難的觀念,做事自然難以靜下心來進行到底。

(3)是否為孩子買過多的玩具或書籍?外在刺激太多,玩著汽車又找別的玩具,一換再換,玩具隻帶給孩子短暫的吸引,無法在玩的過程中感受到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樂趣。

(4)家庭生活步調是否太快?家長在公私兩忙的情況下,凡事講求效率,步調原本較慢的孩子,被迫在快、快、快的節奏中打轉,根本無暇慢慢而專心地完成一件事。

(5)家裏的活動是否太多?太多則無法給孩子提供安靜的環境,生活總在浮動的氣氛中度過。若非自製力很強的孩子,很難建立良好的專注力。

(6)學習的過程中是否積累了不愉快的經驗?提供給孩子的教材太深或太淺,都不易引起學習興趣,而引導的技巧不佳,或經常因此造成乘興開場,大哭收場的局麵,將使幼兒產生對學習排斥的心理,學習起來自然無法專心。

(7)孩子是否有情緒上的壓力?如孩子覺得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等等,這些壓力易使孩子看起來魂不守舍。

(8)是否過多的批評、數落孩子?過多的數落可能形成對孩子不良的暗示,使他產生“反正自己怎麼也幹不好”的想法,從而做事時不肯專心完成它。

(9)孩子是否受到太多不良信息的影響?不好的影視作品、較大齡兒童不良行為對孩子的灌輸、汙染,會使孩子心理發生扭曲,行為異常。

那麼應該如何培養孩子注意力呢?培養孩子的注意力除了要解決上麵談到的幾個問題之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提供安靜的環境。

孩子生活中雖需要團體生活的機會,但也有個人活動的時候。在安靜的環境中,使心靈逐漸沉靜,發掘學習的興趣,以增進專心度。此外,在孩子專注於學習時,大人不宜隨便打攪,應在告一段落時,再提出要求。

2、陪伴孩子需有技巧。

若是孩子無法獨立完成學習,大人可在旁陪伴、協助,但切忌給予過多指導。

3、用靜態的遊戲延續注意力。

像玩拚圖、穿珠子等靜態遊戲可以從簡單的開始,享受完成的成就感,以訓練短時間的注意力,再慢慢加深遊戲的難度和延長遊戲的時間,以延長孩子的耐力,增進專心度。

4、從1分鍾開始。

孩子隻要保持1 分鍾的專注力,就予以稱讚,再逐漸延長到一次5分鍾、10分鍾。讚賞、鼓勵是學習的重要因素。

5、從孩子有興趣的事著手。

如拿本相片簿,為孩子講述他出生、成長的故事;欣賞孩子的勞作,聽聽他小腦袋裏在想什麼;觀察漁港裏的小魚,池塘裏的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