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幹部必須加強生態意識
政治與法律
作者:劉昱君
【摘 要】 文章闡述了加強黨的領導者生態文明建設觀念的重要性,探索強化領導者生態意識的路徑:強化領導幹部生態意識,必須建立源頭嚴防的製度體係;強化領導幹部生態意識,必須建立過程嚴管的製度體係;強化領導幹部生態意識,必須建立後果嚴懲的製度體係。
【關鍵詞】 領導幹部;生態意識
要想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率先提高骨幹人才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也就是提高領導者和決策者的生態意識。領導幹部應該樹立“生態意識”,把十八大的新要求、新觀點、新舉措融入到實踐工作中,凝心聚力,為早日實現美麗中國而全力奮鬥。
一、領導幹部樹立生態意識的重要性
1、領導幹部的角色、地位決定必須要加強生態意識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刻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對我們領導幹部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服務和依法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領導幹部肩負的重大政治、法律和社會責任。廣大黨員幹部要主動承擔起生態文明建設組織者、宣傳者、維護者、示範者的重要角色。
2、現實暴露的問題要求加強生態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罕見的奇跡,成就輝煌。但我們要看到,這些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破壞環境和生態為代價的,環境受破壞的嚴重程度遠超經濟增長的速度。應該說,發達國家過去一、二百年中遇到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我國在短短30年的發展中就集中暴露出來。
(1)阻礙經濟發展。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數據,在過去經濟快速發展的30多年裏,中國GDP年均增長高達9.8%,但利用單一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我國的GDP增長中,至少有18%是靠資源和環境的“透支”實現的。顯然,汙染生態環境獲得的經濟利益遠遠不如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實在是得不償失。我國每年用於防災減災的財政花費巨大,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2)危及社會穩定。汙染問題表麵看是環境問題,但卻是涉及社會穩定、民眾福祉的重大問題。我國由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糾紛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環境不公平”也正在加劇“社會不公平”。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化逆為順,方能舉一反三,突破瓶頸製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可持續發展。
二、領導幹部應該樹立的生態意識
所謂生態意識,一般是指對生態環境及人與生態環境關係的感覺、思維、了解和關心。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時代已經陷入種種不可自拔的危機之中:土地、生物、森林、礦產、能源等資源日趨枯竭,大氣、水體、土壤等人類生產與生活環境遭受嚴重汙染而日益惡化,從反麵刺激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委、政府是主導力量,領導幹部是關鍵所在,因此,要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強化各級領導幹部的生態意識。
1、生態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關鍵,責任重於泰山,生態環境問題正是由於社會成員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不履行生態責任或履行生態責任不到位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人之所為,每一個社會成員都難辭其咎,領導幹部作為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社會經濟重大事項的決策者,更是擔負著不可推卸的生態責任。
2、生態政績意識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有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施政行為。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政績意識,要在各級領導幹部中倡導抓生態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重要政績的理念。領導幹部必須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要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