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技巧淺析

文史縱橫

作者:廖燕

【摘 要】 翻譯是將一種語言通過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但在翻譯時,譯者不能簡單的忠實於譯品的語言形式,更要將源語言和目的語在文化信息上的差異準確的表達出來。同時,文章列舉了直譯法與意譯法的技巧具體應用。

【關鍵詞】 翻譯;直譯;意譯;文化

翻譯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跨文化活動。

張培基說過,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的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英國語言學家卡特福德也曾說過:“翻譯就是將一種語言(源語言)的文本材料替換成另一種語言(目的語)中對等的文本材料。” 蘇聯語言學家巴爾胡達羅夫認為:“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話語)在保持內容方麵,即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為另外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

翻譯不僅僅是字與字的替換表達,翻譯中涉及更多的是文化與文化的交融。呂俊說過:“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與交換活動,其本質是傳播,是傳播學中一個有特殊性質的領域。” 張今曾經提到:“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目的主要是促進本語言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步,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現實世界的邏輯映像或藝術映像,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譯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

從文藝學角度解釋翻譯,認為翻譯是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強調語言的創造功能,講究譯品的藝術效果。蘇俄文藝學家斯米爾諾夫在《蘇聯文學百科全書》中提出:“文學翻譯是傳達作者的全部意圖(經過深思熟慮的和下意識的)即通過藝術手法影響讀者的思想、感情……”。茅盾認為:“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

翻譯是和語際交際和文化交際同時進行的過程。在對源語言進行一定分析的基礎上,創造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介質中代替源語言的次生話語。這個過程的目的是傳達源語言的交際效果,但因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兩種交際情景的不同,局部有變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采用一些必要的技巧,甚至對源語言進行再創作。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僅需要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更需要把另一種文化傳遞出來。固翻譯不是簡單的字麵翻譯,從更深層次來講又可謂是文化的翻譯。

大體來說,翻譯分為直譯法與意譯法。

直譯法,英語稱為 “literal translation”,它不是指一字一句對應的翻譯,而是指譯文仍用原文的表現手段,句子結構和語序不做調整或不做大的調整。直譯強調不僅忠實原文的內容和文化,更要忠實原文的形式。比如:

I read his letter with both surprise and excitement, surprise because his still alive, excitement because he didn’t even forget me.

譯者可采用直譯手法,直接譯為“ 我讀到她得信時既驚又喜,驚的是他還健在,喜的是他一直沒有忘記我。”

再如,“Milky Way” 直譯為 “奶路”;“Adam’sapple” 直譯為 “亞當的蘋果” 。這兩個例子采用直譯的方法會使目的語讀者很困惑,所以在翻譯時,應該充分考慮源詞組的出處和源語言的文化背景,“ Milky Way”應譯為“銀河”而“Adam’s apple”則譯為喉結。當直譯法不能使目的語讀者充分理解譯品的意思時,譯者就應當采用另一種翻譯手法,稱之為意譯法。英語稱意譯法為 “free translation”,是指譯文中采用新的等效的表現手段,句子結構也可能做較大的調整。在采用意譯手法時,譯者不能拘泥於原文的形式與風格,而必須將信息意思的傳遞放在第一位。比如:She is a cat. 采用意譯手法譯為 “她心腸惡毒”。

在翻譯過程中,直譯和意譯法並沒有明顯的界限,譯者可以根據目的語讀者的情況來選擇。比如在翻譯 “ meet one’s waterloo” 直譯為 “遭遇滑鐵盧” ;意譯為“遭遇失敗”。 這裏即便是譯為“遭遇滑鐵盧”,目的語讀者也能明白是指遭遇失敗。再如,“衙門” 如果直譯為 “yamen” , 很多外國人就會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