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芻議
教育探索
作者:陳光
【摘 要】 本文針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教育內容陳舊、模式單一等問題,從核心價值體係建設、課程正能量發揮、輔導員隊伍和校園文化建設、規範學生行為配套機製建設等方麵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期提高教育質量。
【關鍵詞】 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現狀;改進建議
近年來,普通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社會特別關注的焦點,獨立學院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相比,整體素質有所差距,在學科設立上獨立學院與普通高校也有所區別,所以獨立學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需要重視。
一、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
獨立學院主要的德育課程內容一般包括如下幾個類別:道德品質教育、法製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獨立學院主要是將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社會規範等等傳授給學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當今社會市場經濟對獨立學院人才需求的諸多影響,許多獨立學院單一的追求專業方麵的“高、精、尖”, 缺少“傳道”這一重要環節,固然,當今社會各類專業類別分工越來越精細,各色行業對相關專業的人才要求越來越嚴格,這些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獨立學院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視程度相當缺失,認為可有可無,甚至是多此一舉,這種教育理念必將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全麵發展,甚至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自己違法犯罪後,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的嚴重性質和該行為會對社會、對他人所產生的危害後果。主要不足表現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兩個方麵。
1、教育內容沒有與時俱進
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表現在學生所受教育的課程內容沒有與時代同步。我國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思想政治理論的教育層麵上,而在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家庭社會倫理道德教育等方麵就匱乏很多了,或者說麵臨逐漸弱化、淡化的傾向,特別是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日常的倫理道德原則與規範的遵守、文明用語、文明行為習慣、文明的待人接物的培養和培育等非常忽視,一般都是帶有非常明顯的政治化、概念化、理論化取向的德育教育。當今社會,網絡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客觀地影響著大學校園中的一些,獨立學院的德育教育也在其之列,當把獨立學院德育教育的領域逐漸拓展到網絡上時,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沒有與時俱進就更為突顯,大體表現在思想道德教育具體課程內容的局限性上。網絡世界把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人際互動和現實社會人際交往中更具開放性、主體性、平等性和主動性,特別是虛擬網絡世界的虛擬身份性、平等性,使對熱點社會問題以及部分焦點問題在網絡上進行公開的各抒己見、相互辯論、討論成為一種主體性和民主化的特征和追求。部分特點問題反映出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盲區”或“荒地”,如虛擬世界中虛擬身份、虛擬組織、虛擬社團的倫理學問題, 網絡責任的倫理學問題,網絡的倫理道德行為準則規範問題等。所以,麵對網絡虛擬世界對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提出的挑戰及要求,是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無法回避的緊迫性和現實性問題。
2、教育模式落後、單一
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表現在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落後。獨立學院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內容,不能僅僅限於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向大學生傳授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明白懂得人的含義、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自尊並尊重他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幾者之間能夠客觀地、正確的理解社會意義。所以,通過相關調查證明,並不是說獨立學院大學生不接受思想道德政治教育, 通過合理的、能夠讓學生接受的方式,他們非常樂意並且願意接受政治思想、社會道德以及法製方麵的教育,他們最為抵觸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化,反感“課本式”、“搪塞式”的教育方式,大學生們普遍對學校在大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上還是非常認同的。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進度,與當前社會的法治觀念、市場經濟體質結合得不夠緊密;大學生對“課本式”、“搪塞式”的授課方式相當抵觸,因為那種授課方式使其處於被動,在學生和老師之間,缺失了應有的溝通和正常的交流,忽視了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社會思想道德觀念的形成所必需的灌輸和將所得到信息反饋之間所產生的“中間變量”這非常重要的節點。被動的、單向的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