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1 / 3)

淺析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

教學改革

作者:楊濤

【摘 要】 文章剖析當代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探索解決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途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對心理問題的關注;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心理谘詢工作水平;結合校園文化活動,拓展心理教育工作麵。

【關鍵詞】 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問題是困擾著大學生的主要問題之一,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青年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念和辯證思維的形成時期,處於從心理不成熟走向心理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的青年學生,更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和困惑。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開始成為教育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與此同時,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線。作為大學生中一個相對特殊的群體,藝術類大學生既有當代大學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同時又受家庭教育和專業特點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有點“另類”。與其他文、理科大學生相比,他們在學習上、生活中和心理素質方麵都有著不盡相同的特點,心理健康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一、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基本特征

多數大學生處於18-22歲這一年齡段,生理特征已基本發育完成,但心智尚未成熟,正是價值觀念、情感認知、角色定位等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藝術類大學生受到家庭、教育、專業以及自身因素的影響,除具有一般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外,還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傾向,主要表現為:

1、心理單純而直率,理性分析差

由於攻讀藝術類專業所需的經費投資較大,很多藝術類大學生往往都有著優越的家庭背景和良好的經濟支撐,他們在家庭及學校裏大都我行我素。身處多重保護之下,藝術類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往往社會經曆較少,喜歡表露自我,設防能力較差,受周圍環境影響的幾率較大。在進入大學之後,有很大一部分藝術生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他們思維活躍,做事不拘一格,喜歡標新立異,在心底有一種反理性、反權威的傾向。因此,在說話辦事方麵,他們常常率性而為,很少顧及他人感受。此外,藝術類教學屬於創造性教學,沒有固定的教材和考核體係,這種充滿隨意性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能力。但是,由於在藝術專業的學習和藝術創作中常常需要將大量的時間和情感投入到淋漓盡致的想象當中,這使得藝術類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容易從自身情感出發,單純憑著熱情去做事,缺乏對於客觀事物理性的分析與判斷。

2、理想與現實衝突,心理矛盾大

作為青年中的佼佼者,藝術類大學生也是在經過激烈的競爭後才步入大學校門的,因此容易產生自豪感和優越感。然而進入大學後他們才發現,大學中人才濟濟,相比之下很多過去具有的優勢已經不在,往日的榮耀漸漸遠去,有些同學因此心理失衡,進而產生挫折、焦慮和自卑感。毋庸諱言,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為了考大學而選擇了藝術類專業,他們的文化課成績較低,通過藝術類特長班等強化訓練考上了大學。但由於他們本身對於藝術專業缺乏興趣,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對自己的前途更加感到迷茫。還有許多藝術類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天天做著“藝術家”的美夢,希望能找到一條成名的捷徑,然而,現實生活往往給他們以沉重打擊,使他們在理想麵前很難找到實現的途徑,這就必然會出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重重衝突。此外,藝術創作中追求標新立異的特點決定了藝術類學生自我表現和個體行為更為強烈,這種追求也使得他們容易自命不凡、目空一切,缺乏對自身的客觀評價和理性思考,當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受挫時,極易產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3、個性獨特而叛逆,心理問題隱蔽

藝術類大學生富有獨立而帶有批判,靈活而深刻的思維。在學校中,他們經常帶著質疑的眼光去認知事物,而且不滿足於老師講授的結論和課本中的知識,具有懷疑精神。而這種思維特點反映在行為上便是個性、逆反和較差的自我約束力。藝術類大學生通常是時髦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導者,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個現象,他們喜歡的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流行,而是擁有自己明顯個性特征的時髦。他們對於一些既定的現象有種抵觸情緒,不喜歡跟著別人走,喜歡彰顯自己的特色和標簽。相對於普通大學生,他們更喜歡凸顯自我,敢於嚐試自己喜歡的新鮮事物。同時,由於自身專業的特點,藝術類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總想向人們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麵,很少提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經曆的種種困惑和心酸,加之他們樂觀開朗的外表,人們從行為和情緒上很難發現征兆,因此,他們的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