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構建(1 / 2)

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的構建

教學改革

作者:趙春茹

【摘 要】 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存在著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設備比較陳舊並與社會實踐脫節等問題,隻有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體係,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加強實踐師資隊伍建設,才能培養適應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 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構建;實施

纖維藝術專業方向旨在培養具有較高文化藝術修養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從事服裝、紡織品麵料設計、室內紡織品配套設計等多方麵的專業人才,是應用型和實踐型相結合的藝術設計方向。但很多學校在對教學管理中忽視了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培養人才的應用因素,同時也忽視了實踐教學這個重要教學環節,而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全國各大專院校纖維藝術專業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在綜合性院校建立一套相對科學、完整的纖維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和實踐體係,促進纖維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成為當務之急。

一、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方法和目標比較陳舊

在傳統教學中纖維藝術專業以染、織、印工藝和理論知識為主,實踐訓練和技術創新為輔。學習書本化、教條化的現象比較普遍,人才培養模式較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另外,教學方法以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式為主,教師處於中心地位,教學又按照大綱執行,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和探討。學生學習方法強調死記硬背,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資源整合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較弱,這種教育模式在基礎知識學習、知識的整體性及係統性上有一定優勢,但缺乏知識的創新性。

2、實驗室設備陳舊、缺乏及對實驗教學不重視

目前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基本上都依據專業教學計劃來組織教學工作,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實驗、課程實習和畢業實習3個方麵。長期以來,實驗教學隻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教學形式,沒有得到師生充分的重視。例如,“纖維染色”實驗大多是結合本課程開設的,而實驗課也隻是在教學計劃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實驗方式大多是由教師先進行課堂講解,學生再按照教師的安排或者課本上的步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操作。藝術類大學生文化課基礎相對薄弱,對很多化學實驗理解及計算能力較差,對老師依賴程度高。為了節約實驗時間,老師有時先幫學生調配好染色液,學生再進行染色實驗。同學們雖然也參與了實驗教學活動,但實質上是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實驗變成了一種形式。而“纖維染色”是纖維藝術專業很重要的基礎課程,如果不認真對待,對今後與其它專業課程的銜接影響極大。另外,實驗教學經費投入有限,現有實驗設備陳舊、缺乏等問題,已經不能滿足實驗教學的要求。

3、高校纖維藝術專業教學中長期缺乏實踐場所,使教學實踐與社會脫節及忽視實踐師資隊伍建設

實踐教學一直以來就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個薄弱環節,並且存在著一係列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製約了實踐教學的發展。纖維藝術專業可以說是一門服務於社會的實用性專業,因此專業設置既要考慮市場需求,又要考慮與用人單位人才需求接軌。但現實的情況是在教學中長期缺乏實踐基地,學生在學校學到的隻是書本上理論知識,對企業及產品設計的要求知之甚少,學生畢業進入企業,不能勝任工作,一切還要從頭開始。如果能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既可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基本技能、方法也可以加強相關產品設計知識的訓練。同時缺乏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師隊伍,學校對教師的實踐工作也沒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隻能利用老師和同學們暑期等業餘時間進行,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深入。

二、高校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體係改革目標

1、改革傳統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建構適合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和科學的課程體係

改革教學內容, 構建從麵料設計到紡織終端產品設計及配套設計的教學框架,教學中以傳統的染、織、印工藝和理論知識為輔,實踐訓練和技術創新為主;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的互動教學,注重學生審美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能力和自身素質,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課題訓練,積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實踐作為教學起點和手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開闊學生設計思維。利如,在教學中,要根據同學專業能力、動手能量和理解能力的不同,進行區別對待,對想象力差的同學加強圖形想象力及抽象能力的課題訓練,鼓勵色彩感覺差的學生加強色彩課題訓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改革傳統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例如,在“圖案設計”課程中,教師將了解各個曆史時期圖案的演變與發展的任務分配給學生,讓他們分組學習並在課堂上講解和討論。同學們通過網絡查找各種資料,並認真準備了多媒體課件,並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最後教師對每位同學的講解進行點評和補充,這樣既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改變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也讓他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同學們通過這種收集信息、獨立分析、探索和實踐的學習方法,加深了對圖案設計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改革調整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課程內容和專業設置,適應企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強纖維藝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學生畢業設計可以在企業進行,並按照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進行畢業設計等。在教學中課程設置要呈現多樣性,要新穎、靈活。如開設“行業考察”、“學年實踐”等課程,學生們通過到軟裝公司、紡織品麵料市場、家居設計公司等企業走訪、調研及實地考察,和企業設計師交流,了解本專業行業現狀及市場發展情況,以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為需要來組合課程模塊;建立“傳統藝術大師工作坊”,邀請民間藝術大師短期授課,由藝術家和學生一起設計、研究和探討課題,這樣既可以共享資源,加強學生與藝術家的交流和溝通,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也能將民間藝術原汁原味引進教學;利用陝西旅遊大省資源,進行服裝、家紡麵料、以及民間工藝品開發,使其既要保留傳統民間藝術的靈魂,又具有時代感;根據市場需要進行專業建設,保持傳統產業的持續發展,不失時機地更新傳統專業的內容,為其注入新的內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