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有效教學

教學改革

作者:白引娣

【摘 要】 本文探討教師達到有效教學的途徑: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終身學習的進取精神;擺正教師的地位,樹立科學的學生觀;精心備課,設計教學,做到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科學的選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做好教學反思,提高教學藝術。同時強調實施有效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 有效;教學;方法;思路

所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知識、能力有無提高。因此本文就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真誠與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

一、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終身學習的進取精神

教育界很早就有這樣的觀點:教師要給人一杯水,自己不能隻局限於有一桶水,要把自己變成一條涓涓的小溪。科學源遠流長,教師應是知識的形象大使,做一條“源源不斷的小溪”。

二、擺正教師的地位,樹立科學的學生觀

教師與學生是組成教學的兩個最基本因素,弄清教師的作用,擺正教師的地位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基礎。

教學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在積極主動的心態下獲得知識。教師的責任應該是以傳授知識為輔,而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主,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之外,他將越來越多的成為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的指導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三、精心備課,設計教學,做到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教師備課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麵:

1、吃透教材,精心備課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現行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師備課時應從多方麵進行預設,有備而來,有備無患,盡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預設到,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能及時調控,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即全體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要堅持“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麵目標,應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3、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製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

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學要有彈性,給學生留下發揮主體性的空間和時間,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獲得真正的進步和發展。

4、在教學時要滿足學生情感、認知和升學的需求

讓學生具有最穩定持久的學習動機,教學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倡分類指導,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教學要講求適應性,教學模式的選用要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師特點相適應,教學方法的運用要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接受方式和個性特長相適應,反對整齊劃一,提倡獨具匠心、不拘一格;教學活動要重視教學反饋,提倡課堂教學節節有反饋,作業和測驗及時批改,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病曆”,準確診斷,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

四、科學的選擇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隻有當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匹配時才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以問題為主線,運用探究式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