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戰役1
一、先秦戰役涿鹿之戰
我們中國人總是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炎黃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兩位始祖。關於他們的故事非常多,尤其是黃帝的傳說。在黃帝時代,曾經發生過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他和蚩尤之間的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
傳說稱,黃帝是居於中央的上帝,其餘東西南北四方,還各有一個上帝主管著。東方的上帝叫太昊伏羲,輔佐他的是木神句芒,手裏拿著一個圓規,掌管春天;南方的上帝叫炎帝,輔佐他的是火神祝融,手裏拿著一支秤杆,掌管夏天;西方的上帝叫少昊,輔佐他的是金神蓐收,手裏拿著一把曲尺,掌管秋天;北方的上帝叫顓頊,輔佐他的是水神玄冥,手裏拿著一個秤錘,掌管冬天。黃帝長有四張臉,四張臉分別正對著東西南北四方,他住在天庭的中央,在土神後土的輔佐下,掌管著整個世界,不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
蚩尤,據說是炎帝的後代,原係南方一個巨人部族的首領,他們共有兄弟81個,一個個都長得身高數丈,銅頭鐵臂,勇猛無比。他們額上都生有兩隻堅利的角,耳朵兩旁的毛發直豎起來,好像劍戈一樣,還有四隻眼睛,六雙手,兩雙牛一樣的腳。
蚩尤弟兄們不但形狀奇特,吃的東西也和別人不同,他們拿沙子、鐵塊、石頭做家常便飯;他們善於製造各種兵器:鋒利的矛、尖銳的戈、巨大的斧、堅固的盾、輕捷的弓箭……這些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除此之外,他們還具有超凡的神力。正因為蚩尤覺得自己本領大,能耐強,漸漸地就不能安分守己了,勃發了要把那尊貴的上帝寶座奪過來讓自己坐一坐的念頭。
在去奪黃帝的寶座之前,他想,不如先把老祖宗炎帝的寶座奪過來,壯壯聲威再說。於是,他發動了那些早已在摩拳擦掌等候著的弟兄們,帶上一群魑魅魍魎,想給這個老頭子以出其不意的襲擊。太陽神炎帝雖然有火神祝融這樣一員大將,本人也有廣大的神通和本領,但是一則確實沒有準備,蚩尤來得十分凶猛,二則仁愛的炎帝害怕戰爭會使老百姓受到禍殃。於是,南方天帝的寶座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給蚩尤奪去了。
蚩尤奪過炎帝的寶座,加上他本來就是炎帝的後代,便“名正言順”地自稱起炎帝來了。這個冒牌的炎帝野心很大,他並不把這小小一方天帝的位置放在眼裏,他的最終目的乃是要奪取作為中央上帝的黃帝的寶座。
南方的苗民是黃帝傳下來的後代,是一個勇敢的民族,蚩尤為了擴充軍隊,進行他的冒險事業,就看中了這個民族。他利用種種辦法鼓動苗民跟從他去與黃帝作對,終於這個英勇善戰的民族受到蚩尤的鼓動,便跟著他幹了起來。涿鹿之戰示意圖
蚩尤看見時機成熟,便帶領著他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從南方奔殺到北方來。
黃帝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勃然大怒。但他仍想先用仁慈來感化蚩尤。可是頑強固執、風頭正勁的蚩尤哪裏聽得進去,最終他們隻能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了。
戰爭是激烈無比的,蚩尤這方麵的軍隊,有他七八十個銅頭鐵臂的弟兄,有苗民,有魑魅魍魎等等妖魔鬼怪;黃帝方麵的軍隊,除了四方鬼神之外,還有人熊、狗熊、老虎、狐狸、豺狼等種種凶猛的野獸,想來也還有一些來幫助他打仗的下方民族。正所謂棋逢對手,各不相讓。——由於蚩尤是冒了炎帝的名號來打仗的,所以這場戰爭,有人竟把它當作黃帝與炎帝的戰爭,其實是弄錯了。
戰爭一開始,蚩尤這方麵的軍隊果然表現強悍,黃帝方麵雖然有一大群野獸衝鋒陷陣,又有四方鬼神和下方一些勇敢民族來助陣,但他究竟也還不是蚩尤的對手,連接吃了好幾個敗仗,情形相當狼狽。
有一次,正當雙方軍隊在原野上戰鬥正酣的時候,蚩尤不知弄了一種什麼魔法,竟造起漫天遍野的大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圍在核心,也辨不出東西南北方向。在這一片白茫茫的大霧中,一個個銅頭鐵臂、額上生角的勇士們顯得更加可怕。他們在霧中或隱或現,時出時沒,逢人就砍,見人便殺,隻殺得黃帝的軍隊馬嘶人叫,虎竄狼奔。
“衝出去呀!衝出去呀!”黃帝手揮寶劍,站在戰車上大聲叫著。
“衝出去啊!衝出去啊!”四方的鬼神也應和著黃帝的喊聲,齊聲呐喊。
老虎在吼,熊在咆哮,麵對這片威脅生命的大霧,誰都希望早點兒衝出它的包圍。可是衝殺了老半天,轉來轉去,還是在這一片白茫茫的大霧中。四方鬼神沒了辦法,黃帝也束手無策。這霧,仿佛並不是霧,倒像一幅巨大的白布幔子,將天與地整個兒都包羅在它的手中。
正當黃帝愁眉不展的時候,他的一個名叫“風後”的臣子,一個非常聰明的小老頭兒,卻倚在戰車上微微合著雙眼,仿佛在打瞌睡。
黃帝見了發怒說:“你不替大夥兒想想辦法,還有閑心打瞌睡啊?”
“我打什麼瞌睡,我正在想辦法呢!”風後霍地睜開眼睛,分辯道。
事實上這個小老頭兒也的確是在想辦法,他想:那北鬥星的鬥柄為什麼能依著時序的不同而變換它所指的方向呢?假如能發明出一種東西,不管你怎麼轉,它總能指著一定的方向,一方能定出來,其餘三方不也就能定出,那問題豈不就解決了嗎?
他說幹就幹,馬上動手,在戰場上運用鬼斧黃帝與蚩尤展開涿鹿之戰神工的本領,很快替黃帝做了一輛“指南車”。這個指南車的前麵,有一個鐵製的小仙人,伸出手臂正指著南方。就靠著這輛車子的引導,黃帝統領著他的軍隊,衝出了大霧的重圍。
但是黃帝對蚩尤,還是愁得沒有辦法,眼看著他這邊軍隊的士氣一天比一天低落,使他不能不暗暗憂慮。於是他幹脆把軍隊暫時交給麾下的大將指揮,自己卻跑到泰山上去躺臥起來,籌劃對付蚩尤的計謀。
這時,有一個自稱“玄女”的鳥身人頭的婦人前來見他,說她是天上得道的女仙,特地來教他取勝的兵法。
黃帝對這從天而降的意外的有力支援,當然求之不得,趕緊先向玄女致謝,然後虛心學習種種神奇奧妙的兵法。黃帝得了玄女的傳授,按此行軍布陣,變化莫測,不可捉摸;同時又得到了昆吾山上火一樣的紅銅打造寶劍。這種寶劍製成後,變得水晶般的透明,青光四溢,寒氣逼人,拿它來切玉就像切泥土一樣。
黃帝一下子得了兵法,又得到了武器,頓時軍威又大大振奮起來。黃帝想,蚩尤是從南方而來,對北方的天候地形不熟悉,所以決定如兵法中所說的那樣,實施後退作戰的方針,將蚩尤引誘到一個陌生的地域,以增加其生活和行動的困難,然後再在他戰鬥力衰竭之際,捕捉機會將其一舉殲滅。
根據這一構想,黃帝帶領他的軍隊步步後退,開始主動向北撤去。蚩尤高興極了,以為不久就能坐上中央大帝的寶座,就命令自己的部隊快馬加鞭,跟蹤追擊。
經過長途奔襲,蚩尤已經深入北方。在生疏的環境中,他們的行動日感困難,精神上所受的威脅也越來越大,不少苗民當了逃兵,更令他們驚恐的是,噴煙吐霧的法力在幹旱的北方施展不出來。
當蚩尤率領軍隊來到涿鹿(今河北涿州)的時候,部隊早已被拖得疲憊不堪,戰鬥力和鬥誌大為減退。
這一天,北方特有的沙暴氣候表現出來:狂風大作,塵沙蔽日。蚩尤的部眾們無所適從,根本不知如何是好;而黃帝則乘蚩尤的迷亂彷徨,以指南車辨別方向,率眾向蚩尤部隊大舉衝擊,四方鬼神也各顯神通,將敵兵敵將打得七零八落。
蚩尤像一根擎天柱,站在人們的麵前。黃帝叫應龍去與他決鬥。應龍雖然沒有蚩尤那樣巨人般的身體,但也長得勇猛無比。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得像隻燕子,打起仗來動作敏捷,能攪得敵人眼花繚亂。蚩尤和應龍一交手,就打得天昏地暗。論力量,應龍也許不是蚩尤的對手,可他打得巧,連老天爺也飛沙走石地來助其聲威。蚩尤直覺得兩眼睜不開,急忙抽身而逃,應龍緊追不舍。他們跑到一個叫凶黎的山穀裏,應龍箭步趕上前去,一刀將蚩尤刺死了。
巨人就這樣倒下了。大概黃帝也認為蚩尤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便厚葬了他。傳說蚩尤那沾滿鮮血的兵器落在地下,便化成了一片楓林,每到秋天,漫山遍野像血一樣的紅,人們說蚩尤就是死在秋天;又說當月明風靜的時候,他的墳墓上常常有紅靄冉冉升起,想來這就是那個巨人的瑞氣。
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是中國史書上見於記載的一場最早的大規模戰爭。如果不是黃帝戰略思想的指導正確,天下則很有可能永為蚩尤所占領,那神州大地此後的曆史又會是怎麼樣的呢?誰也無法想像。由此可見,涿鹿之戰實為我中華民族發軔初期決定日後麵貌的一件軍事大事啊!
牧野之戰
約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四年),武王已即位四年,他認為時機業已成熟,決定滅亡商朝。在軍事行動之前,武王也有輿論攻勢,即向天下人宣布了紂王的六項罪惡:1酗酒淫佚;2聽信婦人;3遺棄親舊;4任用邪佞;5荒廢祭祀;6相信天命。
同年初,武王親率帶甲之士45萬人,還牧野之戰,武王伐殷的決定性戰役有敢死隊3000人,並與早已跟周人結成聯盟的其他封國的軍隊相配合,東渡孟津,開始了討伐紂王的戰爭。武王所到之處,各地紛紛歸附。到2月5日,武王的聯軍就在殷都的郊外牧野與紂王的軍隊擺開了決戰之勢。紂王也集合起了十幾萬人與武王相抗衡,可是,因為民心的歸向,紂王的軍隊毫無戰心,反而倒戈幫助武王。所以,沒費太大的力氣,武王就攻進了都城朝歌。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就登上花費巨資為自己建造的鹿台自焚身亡了。殷商王朝也就這樣滅亡在了紂王的手中。
正史上記載武王不費吹灰之力而滅掉商朝,但也有記載說,在武王與紂王的決戰中,雙方大動幹戈,結果是“血流漂杵”,戰死者的鮮血之多,把掉在地上的武器都浮了起來。這充分說明牧野一戰的酷烈程度。
長勺之戰
發生在公元前684年的戰役。交戰的雙方是齊國(在今山東東北部,占有山東半島大部分)和魯國(在今山東西南部,與齊國相鄰)。戰爭的結局是魯勝齊敗。這是我國春秋時期弱者戰勝強者的一個著名戰例。讓我們首先從齊魯關係的惡化談起。
齊魯交惡
齊國是春秋時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由於齊國疆域廣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東臨大海,有漁鹽之利,所以,它的社會經濟相當發達。早在春秋初期,齊國就已經開始使用鐵製農具,砍伐森林,開墾荒地,擴大了耕地麵積。齊國還先後吞並了鄰近的一些小國,國力日益強大。魯國則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無論是疆域還是國力,都無法跟齊國相比。
公元前690年,齊國吞並了跟魯國有親戚關係的紀國(在今山東壽縣西南);公元前687年,齊、魯兩國又共同進攻成阝國(在今山東汶上縣北),但是成阝國的土地卻被齊國獨占。這樣,齊、魯兩國之間的關係便緊張起來。
公元前686年,齊國國君齊襄公到姑棼(在今山東博興縣附近)去打獵,碰到了一頭凶猛的野豬。齊襄公向它連射幾箭,被激怒的野豬竟直立起來,大聲嚎叫。齊襄公嚇得渾身發抖,從車上掉下來,跌傷了腳,連鞋子也丟了。
原來,齊襄公有個叔伯弟弟,名叫公孫無知,早就想伺機奪取君位。這時,公孫無知聽說齊襄公受傷,便派人殺死了齊襄公,奪取了君位。但是,公孫無知即位不久,又被一幫大臣殺掉,國君的位置又空了下來。
齊襄公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這時都在鄰國避難。公子糾和魯國國君魯莊公(前693~前662年在位)是舅甥關係,他和他的師傅管仲都住在魯國。公子小白和他的師傅鮑叔牙住在莒國(今山東莒縣)。公子糾和公子小白聽到公孫無知被殺的消息以後,都想趕快回到齊國去做國君。
魯莊公為了讓公子糾盡快得到國君的位置,特意派了一支兵馬和十輛戰車,護送公子糾回國;同時派管仲帶領一支人馬趕到從莒國到齊國的路上,準備半路上攔截公子小白。當管仲帶領人馬趕到即墨(今山東即墨縣)時,公子小白在莒國軍隊的護送下,剛剛過去不久。管仲得知這一情況後,一口氣追了30裏,果然追上了小白。於是,管仲張弓搭箭,嗖地一聲向小白射去。那支箭正好射中小白的銅帶鉤上。聰明的小白將計就計,乘機咬破嘴唇,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倒在車上,假裝已死。管仲見了,信以為真,趕快派人去報告公子糾。公子糾聽到這個消息,也認為小白已經死了,就放寬了心,不慌不忙地向齊國進發。等公子糾到了齊國國境時,才知道公子小白早就到達齊國的都城臨淄,並做了齊國國君。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這樣,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的位置已經被小白搶先奪去,隻好仍舊回到魯國安身。
這件事使齊、魯兩國的關係更加緊張。因為魯國積極支持公子糾,想叫他做齊國國君,所以剛剛即位的齊桓公對魯國非常惱火;魯莊公也因為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的國君,對齊國更加仇視。公元前685年秋,兩國軍隊便在齊國境內的乾時(今山東臨淄西)大動幹戈。結果,魯國戰敗,魯莊公把自己乘坐的車子也丟掉了,後來另換了一輛車,才逃脫了性命。
不久,齊將鮑叔牙又領兵打上門來。他要魯國殺死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齊國軍隊就要繼續圍攻魯國。魯莊公沒有辦法,隻得逼死公子糾,囚禁了管仲。這時,魯國的謀士施伯說:“管仲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齊國要是重用了他,將對魯國不利;不如殺掉管仲,把屍首交給齊國。”但是,魯莊公沒有采納施伯的意見,把公子糾的頭顱和管仲送交了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