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戰役1(2 / 3)

管仲等人被押出魯國國境以後,鮑叔牙親自迎上前去,替管仲鬆了綁。他和管仲本來是好朋友,也深知管仲的才幹。回到齊國以後,鮑叔牙就在齊桓公麵前竭力保薦管仲。齊桓公雖然被管仲射過一箭,但他不僅不念舊惡,反而接見了管仲,向他征求治理國家的意見。管仲的見解很合齊桓公的心意,因此,齊桓公便重用了管仲。

曹劌論戰

經過乾時一仗,齊桓公的君位開始鞏固了。管仲建議齊桓公對內要革新政治,整頓軍事;對外要聯絡其他諸侯,同他們結好。等到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強大起來以後,再乘各諸侯內部發生變亂的機會,想法擴張勢力。但是,齊桓公急於向外擴張,沒有采納管仲的正確意見。公元前684年春,他又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

這時,魯國吸取了乾時之戰失敗的教訓,加緊訓練軍隊,趕造各種兵器,並疏通了曲阜以北的洙水,加強了對國都的守備,以防備齊國的再次進攻。同時,在政治上,魯莊公也做了一些取信於民的工作。所以,麵對齊國的進攻,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的力量同齊國決一勝負。

魯國有一個名叫曹劌的人,聽到齊國要進攻魯國的消息以後,非常著急。他雖然不是什麼肩負軍國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認為,對關係到國家存亡的大事,每個人都有責任來關心、過問。於是他決定去見魯莊公,跟他討論有關這次戰爭的問題。

曹劌的鄉親們知道後,紛紛阻攔他。他們說:“戰爭是國家大事,讓那些成天吃魚吃肉、酒醉飯飽的大官們去謀劃吧,你何必多管閑事呢?”曹劌說:“不!那些身居高官的人往往目光短淺,不會深謀遠慮。”說罷,就一直向王宮走去。

曹劌見了魯莊公,開口就問:“齊軍快打來了,聽說你已經做出應戰的決策,但不知你憑什麼同齊軍作戰?”魯莊公正需要有人幫他出主意,見曹劌這樣關心國家大事,就高興地回答說:“我對待別人還算是寬厚的,對衣食等生活用品,我從來不肯一個人享用,總要分一些給別人。”曹劌認為單憑這一點還遠遠不夠,還不能作為戰勝齊軍的保證,就對魯莊公說:“你隻不過給人家一些小恩小惠,何況這些小恩小惠又隻落到少數人身上,多數人並沒有得到。這樣,老百姓是不會和你一起去跟齊軍死戰的。”魯莊公接著說:“我不僅待人好,就是對待天地神明我也是很虔誠的。我在祭祀天地的時候,使用的牛、羊、豬和寶玉、絲綢等祭品,總是有多少就說多少,從來不敢誇大。我這樣誠實,天地神明一定會幫助我打敗齊國。”曹劌還是不以為然,說:“你不虛報祭品的多少,這隻能算是有點信用,還說不上是很有信用。單憑這些,老天爺不會給你降福,老百姓也不會信服你。”魯莊公沉默了一會兒,又繼續擺他能夠戰勝齊國的理由。他說:“咱們魯國每年發生千百起訴訟案件,我雖然不敢說件件了如指掌,判決公平,但是,我總算盡了最大的努力,總算是慎重處理了呀!我想,老百姓會相信我、支持我的。”曹劌聽到這裏,果然連連點頭。他用讚同的口氣說:“訴訟案件,無論大小,都關係到人們的生命財產;案件處理得公平與否,會直接影響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你能夠這樣重視訴訟案件,並盡可能地公平處理,就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些好事。因此,我認為你可以跟齊國決一勝負了。”長勺之戰示意圖

從上麵這些對話可以看出,曹劌跟魯莊公一樣,盡管迷信天地鬼神,對法律的階級性也不可能有正確的認識,但是,他懂得既要進行戰爭,就要依靠人民,爭取人民的支持,看到了人民的力量,這還是正確的。

接著,曹劌又自告奮勇,請求跟隨魯莊公一起出戰。魯莊公見曹劌很有智謀,便答應了他的請求,讓他跟自己乘一輛戰車,率領著魯國軍隊,去抗擊齊軍的進攻。

當時,齊軍仗著兵強馬壯,步步深入魯國。魯國兵少國弱,處於劣勢。為了保存實力,待機反攻,魯軍不得不暫時避開齊軍的鋒芒,采取守勢。後來,魯軍退到一個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在今山東萊蕪北),戰局才開始扭轉。

齊軍攻到長勺後,稍稍穩住陣腳,便先發製人,向魯軍發動猛烈進攻,鼓聲震天動地。魯莊公見魯軍陣地受到威脅,心急火燎,要立刻下令擊鼓反擊。曹劌連忙阻攔說:“等一等,不要擊鼓反擊。眼下敵人士氣正旺,如果我軍出擊,正合敵人心意,不如先不跟他們交鋒,消磨消磨他們的銳氣。”說話間,齊軍隨著咚咚的鼓聲衝殺過來,眼看就要攻入魯軍陣地,魯軍突然萬箭齊發,齊軍無法前進。齊軍求勝心切,一連擂了三次鼓,衝了三次鋒,始終沒能同魯軍正式交鋒。魯軍的陣地像紮了根一樣,怎麼也攻不動。這時,齊軍接連發動了幾次攻勢,都沒有奏效,人人泄氣,個個疲勞。

曹劌看準了這個時機,便對魯莊公說:“齊軍已經泄氣了,你趕快下令擂鼓,發起反擊。”魯軍陣地戰鼓一響,士兵們士氣高昂,爭先恐後地衝向齊軍,銳不可擋。不大一會兒,齊軍的陣地就被衝垮了。

魯莊公一見齊軍敗退,就要下令追擊,曹劌又製止說:“別忙,等我看看敵人是真敗還是假敗。”說著,他就跳下戰車,查看了齊軍戰車留下的車轍,接著又登上戰車前的扶手,觀察了齊軍的旌旗,然後對魯莊公說:“請下令追擊吧。”追擊令一下,魯軍軍心大振,殺聲震天,很快追上了齊軍。經過一場廝殺,終於把齊軍趕出國境。

魯國雖然打勝了這一仗,但是,魯莊公對曹劌的軍事指揮卻很不理解。戰爭結束以後,魯莊公向曹劌提出了一連串問題。比如,為什麼要在齊軍三次擊鼓衝鋒之後,魯軍才發動反擊?為什麼齊軍已經潰退,還不讓魯軍立即追擊?曹劌為什麼要查看齊軍的車轍和旌旗?

對這些問題,曹劌一一作了回答。他說:“打仗憑的是一股勇氣。當士兵聽到第一次衝鋒的鼓聲時,士氣正旺;如果第一次衝鋒沒有成功,再次擊鼓衝鋒時,士氣已經衰退;到第三次擊鼓衝鋒時,士氣已消失殆盡,不會有什麼作為了。在齊軍三鼓過後、勇氣衰竭的時候,我們才擂響戰鼓,激發士兵鬥誌,所以能一鼓作氣,戰勝齊軍。”關於不匆忙追擊齊軍的問題,曹劌解釋說:“齊國是大國,我們不能低估它的實力。齊軍開始潰退時,我怕他們是假敗。因此,我勸你不要立刻下令追擊,以免遭到齊軍的伏擊,吃虧上當。後來,我見齊軍車轍混亂,旌旗也東倒西歪,這說明他們軍容不整,十分狼狽,肯定是真的潰敗了。所以,我才請你下令追擊。”魯莊公聽了這番話,心裏明白多了。

以弱勝強的根源

在長勺之戰中,實力較弱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實力強大的齊國呢?

首先,魯莊公為了抵抗齊軍,戰前曾被迫實行了一些取信於民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其次,魯軍根據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采取了先讓一步,後發製人的軍事原則。戰爭開始後,魯軍為了保存自己,積蓄力量,主動後撤到預先選擇好的有利地點——長勺,並沉著應戰,以逸待勞。當強弱形勢發生變化時,魯軍適時抓住有利戰機,一鼓作氣地進行反擊,終於打敗了齊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齊國刀幣

至於齊國方麵,情況卻完全相反。在乾時之戰以後,管仲曾建議齊桓公改革政治,聯絡諸侯,以壯大自己的力量。但是,齊桓公自恃國力強大,急於向外擴張,貿然進攻魯國。這就首先犯了冒險輕敵的錯誤。當齊軍進入魯境以後,情況不甚明了就迫不及待地接連出擊,過早地削弱了自己,影響了戰鬥士氣,使齊軍從優勢變成了劣勢,為魯軍提供了反擊的機會。在敗退時,齊軍又表現得驚慌失措,以致陷於完全失敗的境地。

齊魯長勺之戰雖然是一次規模不大的戰爭,但是,它生動地表明,小與大、弱與強,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劣勢和優勢也是可以轉化的。小國弱國隻要依靠人民,充分準備,並采取正確的方針,是可以打敗大國強國的。

城濮之戰

爭奪霸主的鬥爭

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春秋時期。在這個時期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比較快。在農業生產方麵,已經開始使用鐵製的工具,開始用牛來耕田。過去的許多荒地被開墾出來,耕地麵積增加了很多。這樣,農業生產量就提高了。那時候,手工業和商業也進一步發展起來,人口也增加了。

自從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以來,在我國的疆域內,分布著許多諸侯國和部族。進入春秋時期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各諸侯國和各部族之間的力量,由於情況不同,條件不同,發生了新的不平衡。有的最初較強,但後來變弱了;有的最初較弱,但後來又變強了。尤其是有些被稱為“蠻”、“夷”、“戎”、“狄”的部族或國家,在黃河流域各國先進的經濟、文化的影響下,發展得特別快。它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麵很快趕上了,甚至超過了原先較為先進的諸侯國家。

在各諸侯國強盛起來的同時,周朝王室卻大大衰微了。周天子已經沒有一點威望,再也不能控製諸侯了。

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混戰、吞並,打破了過去的諸侯並列、王室獨尊的局麵。周初的一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隻剩下一百多國。比較大的諸侯國,隻有秦、晉、齊、楚、魯、衛、燕、曹、宋、陳、蔡、鄭、吳、越等十四個。其中,最強大的是秦、晉、齊、楚。由於小國剩下不多,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又把黃河和長江流域廣大地區的各國、各族聯係起來,因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更直接,更尖銳,它們之間的戰爭也就更加頻繁。正當那些較大的諸侯國相互混戰的時候,散居在現在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省境內的被指為“狄”、“戎”、“夷”的各部族,也常常同王室和諸侯國發生戰爭,使他們感到很大的威脅。

在這種形勢下,一些較大的諸侯國,就借口維護周朝王室共主的地位,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達到掠奪和吞並弱小國家的目的。在吞並的過程裏,最強的國家就成為霸國,這個國家的國君就成為霸主。那些被脅製、被征伐的諸侯國,要以過去侍奉王室的規矩,來侍奉霸國、霸主。向霸主繳納貢賦;對霸主朝聘;霸主如果要召集會議,或征調兵力,也隻有立刻服從。因為作霸國、霸主能夠得到這許多好處,所以大國諸侯都想創立霸業,自己做霸主。這樣,各大國間爭霸的鬥爭就劇烈起來了。

最先創立霸業、登上霸主寶座的,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大政治家管仲,改革內政。國力強盛以後,他就以“尊王攘夷”相號召,聯合其他國家,打敗了在今河北北部一帶的戎族;製止了北狄的侵擾,挽救了邢(今河北邢台西南)、衛兩國。他又聯合魯、宋、鄭、陳、衛、曹、許等國的軍隊伐楚,責問楚國為什麼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澄清酒滓所用的草),使楚國暫時不敢北進。齊桓公還曾經幾次大會諸侯,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會盟,對他加以慰勞。在那一段時期裏,齊國的威望高到極點。

還在齊桓公做霸主以前,一向被指為南蠻的楚國就開始強盛起來了。楚國西、南兩麵的部族或小國,多數臣服於楚。東麵的群舒和淮夷等族,也受到楚的約束。北麵的周的同姓國或周的與國(友好國家),有的被楚降服,有的被楚消滅。楚國還打敗了隨國,滅掉了申國、息國、鄧國,降服了蔡國,並且連年出兵攻打鄭國,插手鄭國事務。當齊桓公在黃河流域稱霸的時候,楚國正是楚成王熊惲在位。楚成王又先後滅掉了弦、黃兩國,打敗了徐國。楚國的力量更加強大起來了。

齊桓公死了以後,齊國國內發生了爭奪君位的鬥爭,統治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齊國的霸業也就逐漸衰落下去了。那時候,楚國又把鋒芒指向黃河流域。宋國的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公元前638年,他在泓水(在今河南柘城北)北岸同楚國打了一仗,結果大敗,連自己也受了傷。這樣一來,原先同齊國結盟的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都陸續成為楚的盟國。楚國控製了黃河流域的許多中、小國家,代替齊國成為霸主。戰國形勢圖

正在那個時候,在今山西一帶的晉國又勃興起來了。它成為楚國北方的勁敵,限製著楚國霸業的發展。

晉國本來是護衛平王東遷的強國之一,隻是由於國內長期內亂,顧不到向外發展勢力。公元前676年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做國君時,他先後滅掉了霍、耿、魏、虞、虢等西周封國,又戰勝驪戎、北狄等族,統一了今山西南部,把晉國的勢力發展到黃河南岸和西岸。同時,晉獻公又大力整頓內政,除掉了同他對立的一些貴族,任用的卿大夫大多是異姓人。這樣,國君的權力加強了,晉國成為一個政權比較集中的強國。

晉獻公在位的時候,曾經把自己的兒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夷吾(後來的晉惠公)放逐出國。他死了以後,國內大亂。被放逐出國的公子夷吾,拿晉國的一些土地賄賂秦國。他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做了國君,這就是晉惠公。後來,晉惠公不實行自己的諾言,不拿土地給秦國。於是,秦穆公起兵攻晉,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惠公。在惠公被俘期間,晉國的大臣們進行了一些改革,把一部分土地分給人民耕種,同時叫人民按規定當兵或出兵器。這就為後來晉國的強盛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曾經周遊列國,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政治經驗。他回國即位以後,長期隨從他在外流亡的功臣趙衰、狐堰等人都得到重用,君臣一心,整頓國政,訓練軍隊,獎勵農業生產,減輕一些對人民的剝削。這樣一來,晉國的國力就更加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