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戰役2
城濮交兵
晉軍撤退了90裏,在衛國的城濮(約當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駐紮下來。四月初三那一天,宋成公、秦穆公的兒子小子和齊國大夫國歸父、崔夭,也率兵前來城濮同晉文公會合。
楚軍官兵見晉軍後退,想就此罷手,不再追擊。但是,子玉不同意。他認為晉軍的後退是由於害怕楚軍。因此,他命令楚軍背靠著一個名叫的險要丘陵地帶,紮下營寨,準備同晉軍決戰。
多少年來,楚國很少打過敗仗,現在又占領了險要的丘陵地區,晉文公不禁擔心起來。他聽到一群晉軍士兵唱起這樣一首歌:“田裏好莊稼,密密又層層。舊的且丟開,新的要經營。”晉文公又誤認士兵唱的歌是諷刺他忘了楚國過去對他的恩惠,因此更加懷疑起來。狐偃看見這種情形,就給他打氣說:“戰吧!戰勝了,我們可以得到各國諸侯的擁戴。即使失敗了,我們晉國內有太行山,外有黃河,形勢險要,可以固守,也不會有什麼害處的。”其他一些將領,也同意狐偃的主張。晉文公見大家同心協力,鬥誌昂揚,戰勝楚國的信心也就加強了。
晉、楚兩國的戰爭不可避免了。子玉派大夫鬥勃到晉營挑戰說:“我們請求同您的戰士作戲,您可以靠在車前扶手的橫木上觀看,得臣(子玉的名)也將奉陪參觀。”晉文公也不示弱,他叫欒枝答複說:“貴國請戰的事,我國的國君已經知道了。楚君的恩惠不敢忘記,所以我們才退到這兒。既然得不到貴國的諒解,隻好煩你轉告你們的主將,準備好戰車,謹慎地執行你們國君交付的任務。明天清早,我們在戰場上見麵吧。”城濮之戰示意圖
晉軍有戰車七百輛,士兵五萬二千五百人,裝備都已經齊全。戰鬥開始以前,晉文公登上古代有莘氏的廢墟,檢閱全軍。他說:“上下一致,紀律嚴明,可以同楚軍一戰了。”接著,他吩咐戰士們砍伐樹木,作為補充武器。第二天,也就是四月初四日,晉軍在城濮擺開陣勢,等候對敵。
楚國的軍隊,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由子西率領。右軍是陳、蔡的軍隊組成的,由子上率領。中軍是主力,子玉親自指揮。子玉過低地估計了晉國的力量,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在決戰以前,他還誇口說:“今天晉國一定要完蛋了!”
會戰開始,晉文公命令下軍副將胥臣率領一支部隊,首先向楚的右軍進攻。胥臣把駕車的戰馬都蒙上虎皮,向前衝去。陳、蔡聯軍的戰馬驚懼起來,伏倒在地。士兵也驚慌失措,紛紛棄陣逃跑。楚國的右軍崩潰了。接著,晉上軍主將狐毛假充中軍,豎起兩麵大軍旗,裝作要退兵的樣子。同時,下軍主將欒枝也叫人用戰車拉著樹枝,揚起塵土,假裝敗逃。楚軍看到這種情景,誤認為晉國的主帥敗退了,就驅馬追擊。晉將見楚軍中計,先軫、穀阝溱就指揮中軍,攔腰衝殺過去。狐毛、狐偃也指揮上軍,夾攻子西。楚國的左軍也崩潰了。隻有子玉及時收兵,才沒有全軍覆滅。
就這樣,城濮之戰以楚國的失敗和晉國的勝利而結束了。
在這次戰役裏,晉軍俘獲了楚國的戰車一百乘,步兵一千人。戰鬥結束以後,晉軍在城濮休整了三天,吃的是楚軍積聚的糧食。四月初八日,晉軍高唱凱歌,班師回國。
楚成王本來就不大同意子玉同晉國作戰,這回聽說楚軍戰敗,更是生氣。他派使者對子玉說:“申、息兩地的子弟跟從你出征,現在都戰死了。你活著回來還有什麼麵目見他們的父老?”意思是要子玉自殺。使者沒有到達以前,子玉也曾經想自殺,結果被子西和子玉的兒子大心勸止。所以子西和大心聽了使者的那番話以後,便急忙替子玉辯解說:“子玉本來也想自殺,是我們阻止了他,要他回國接受國法的製裁。”使者把子西和大心的話轉告楚成王。楚成王感到說得有理,於是又差遣使者向子玉傳達免死的命令。但是,在使者還沒有趕到以前,子玉已經在連穀(楚地名)自殺了。
子玉雖然驕傲自大,缺少計謀,但仍舊不失為楚國的一員猛將。因此,晉文公聽到子玉自殺的消息,高興地說:“以後就沒有人同我作對了。”
晉國在城濮大戰中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它的聲威。從前同楚國關係密切的一些諸侯國,許多都來向晉國討好。城濮戰役前三月,鄭國國君還到楚國拉關係,現在聽說楚國打敗了,非常恐懼,趕緊去同晉國訂立盟約。其他一些諸侯國,也陸續來歸附晉國。這樣,就改變了戰前晉、楚兩國力量的對比,實際上確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晉勝楚敗的原因
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戰爭,也是我國古代戰爭史上有名的戰例之一。
城濮之戰以前,楚國不但縱橫於漢水、長江一帶,而且它的勢力差不多已經達到了黃河流域。它擁有的土地、軍隊和附屬國,從數量上說,都超過了晉國。這次戰爭一開始,晉軍退卻九十裏,口頭上說是為了實行晉文公的諾言,實際上也正反映了當時楚軍居於優勢地位。從表麵看來,這次戰爭的結局應該是楚國勝利,晉國失敗。當時,子玉和其他一些將領們正是這樣估計的。
然而,事實同這種估計相反。城濮大戰的結果是原來居於劣勢地位的晉國勝利了。晉國為什麼能夠打敗楚國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以晉文公為首的晉國統治集團,有發憤圖強、創立霸業的決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在政治、軍事方麵作了許多準備。在政治上,晉文公能夠注意收攬人心。例如,對內,他不是專以嚴刑峻法來維護統治,而是較多地注意了對人民的“教化”,這自然就相應地得到人民的好感。對外,他不僅把周天子這張王牌抓到手裏,用“尊王攘夷”的口號對各國諸侯作一般的號召,而且還善於利用楚國同齊、秦以及其他一些諸侯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等國的合作,以壯大自己的力量。城濮戰爭開始的時候,晉文公以實行諾言、報答楚成王的恩惠作借口,命令晉軍退卻九十裏。這一行動本身,也使晉軍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在軍事上,他早在回國即位的那年(前636),就著手訓練軍隊。在以後的兩三年裏,晉國君臣又采取種種措施,來提高晉軍的士氣和作戰能力,就是在伐衛攻曹和城濮大戰的過程裏,也沒有忽略這方麵的訓練。晉軍將領不但勇敢,而且有智謀,有策略。晉軍“退避三舍”,從軍事方麵說,是劣勢的晉軍為了保存力量、待機破敵而采取的一個有計劃的重要步驟。這樣,晉國就避開了在不利條件下同楚國決戰,達到了積極防禦、激勵士氣的目的。決戰的時候,晉軍避開了敵人強大的中軍,選擇了力量比較薄弱的兩翼衝擊,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據了優勢。一戰而勝,再及其餘,終於打了勝仗,從局部的優勢轉變為全局的優勢。另外,晉軍以豎大旗和拖樹枝揚灰塵的方法,假裝失敗逃走,造成敵人的錯覺,然後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這也是晉軍變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致最後取得勝利的一個原因。
其二,在楚國方麵,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對晉、楚鬥爭形勢的估計和主張不盡一致。楚成王一方麵認為晉國太強大,要打敗它很困難;另一方麵又不甘心晉國阻礙自己霸業的發展,想同它較量一番。所以,當子玉堅持要同晉國打仗的時候,他又懷著僥幸求勝的心理,不堅決加以製止。子玉倒是堅決主戰的,但是他又過低地估計了晉國的力量,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驕傲輕敵,對這次戰爭沒有足夠的準備。楚國君臣這種戰略思想上的矛盾和錯誤,是楚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其次,大戰以前,楚國雖然糾合了陳、蔡等幾個小國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都是臨時拚湊而成,組織渙散,戰鬥力不強。子玉沒有加以整頓。在決戰的時候,他又放鬆了對左右兩翼的加強,所以戰爭一開始,兩翼就立刻崩潰了。楚軍的戰術也不像晉軍那樣機動靈活。晉軍已經集中兵力向自己的左右兩翼進攻了,強大的中軍仍舊按兵不動,坐等晉軍把自己的左右兩翼各個擊破。這樣,自己的優勢就逐漸變為劣勢,終於全麵失敗。
城濮之戰以前,楚國威風一時。齊,桓公雖然曾經聯合魯、宋等國向它問罪,但是並沒有摧毀它的勢力。城濮一戰,晉軍才給了楚軍有力的打擊,穩定了當時的政治局勢。晉國的霸主地位也從此確定了。
晉、楚城濮之戰,同春秋時期各國間的其他爭霸戰爭一樣,是剝削階級之間的鬥爭。戰爭雙方的目的都是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勒索貢賦。不管誰勝誰敗,給人民帶來的都是災難。因此,交戰雙方,很難說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誰是正義的,誰是非正義的。不過,在城濮之戰的前夕,北方的狄族和戎族仍舊嚴重地威脅著黃河流域各國,號稱“南蠻”的楚國的勢力也正在向北方擴張。這對黃河流域各國說來,對它們的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發展,是不利的。經過城濮戰爭,晉國不但迫使楚國的勢力退回南方,而且解除了狄族和戎族的威脅,使黃河流域各國比較先進的經濟和文化得以繼續發展。就這方麵來說,晉國取得戰爭的勝利,對當時黃河流域各國的曆史發展,還是起了一些積極作用的。
即墨之戰
公元前314年,燕國起了內亂。齊國趁火打劫,借著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由大將匡章率兵把燕國滅了。但燕國人發起了一個複國運動,找到了以前的太子,立他為國君,這就是燕昭王。各地投降了齊國的將士也紛紛起來反抗,把齊國人轟了出去,歸順了燕昭王。燕昭王回到都城,修繕宗廟,整頓朝政,搜羅人才,操練兵馬,立誌要向齊國報仇。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軍,加上秦、趙、韓、魏的友軍,大舉伐齊。
上將軍樂毅身先士卒,帶兵跑在了秦、趙、韓、魏各國兵馬頭裏,到最接近敵人的地方去指揮作戰。四國將士見此,群情振奮,個個拚了命地往前打,在濟西一戰中打敗了齊軍的主力。
四國將士打了幾回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就心滿意足地駐紮下來,不再接著往下打了。樂毅自己則率燕軍乘勝前進,攻陷齊國都城臨淄。接著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連下七十餘城。除了莒邑(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兩地沒有被攻下之外,其他地方都被樂毅攻沒為燕國的地盤了。
樂毅知道,單靠武力,征服不了齊國的民心;民心不服,就算把齊國全拿下來,也守不住。好在齊國隻剩下兩座城,也不能再成什麼大事了,不如以恩德去打動齊國人。於是他做了幾件討好齊國人的事情,如廢除當時齊王所定的苛刻法令,減輕人民捐稅負擔,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優待地方名流等等。樂毅圍困莒邑和即墨將近三年,可還是沒有打下來,他就下令退兵,把大軍駐紮在離城十多裏遠的地方,並下了一道命令,說:“凡是城裏老百姓出來,可以讓他們隨便來往,不準留難他們。瞧見挨餓的,給他們吃;受凍的,給他們穿。”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這時傳來謠言,說樂毅想在齊國稱王。燕惠王趕忙派騎劫為大將,將樂毅調了回來。
騎劫當了大將,接收了樂毅的軍隊。他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把樂毅的命令全改了。燕軍都有點不服氣,可是大夥兒敢怒不敢言。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守城的將軍田單,早已將決戰的步驟部署好了。
田單是齊國田氏遠房的貴族,曾在臨淄作過小吏,平庸無聞。齊國都城臨淄被攻陷時,田單也攜家帶口乘車逃到安平(今山東淄博東北)。一路上見到逃難的車輛十分擁擠,常常相互撞翻,他估計燕軍還要來追,就把自己車軸兩端露在車廂外麵的部分鋸掉,用鐵皮包起來。果然燕軍追來,齊人又爭相逃命,許多車輛為奪路而撞斷車軸,無法行走,惟有田單的車順利地逃到了即墨。
即墨大夫率眾與燕軍戰死。即墨人得知田單改造車軸、安全撤退的事,認為他足智多謀,加上又是田氏的後代,定能熟悉兵法,於是大夥兒共同推舉田單為將,堅守即墨。田單做了即墨的首領後,與部下同甘共苦,不分日夜地親自巡城,受到全城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田單一方麵加強城防的守備,一方麵派人到燕國去偵察敵方的情況。他聽說燕昭王死了,兒子惠王登位,惠王原來就與樂毅有矛盾,互相很不信任。於是,他便使用反間計,派間諜去燕國造謠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的城池未被燕國大軍攻下的,隻不過兩座而已。樂毅現在以伐齊為名,其實是想聯合齊國的殘兵敗將在那裏稱王,隻是齊國人民不肯歸順他,所以他並不急於攻下即墨,為的是等待時機成熟。現在齊國人擔心的是燕國改派別的大將來,那即墨城馬上可就要完蛋了。”燕惠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信以為真,果然另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被革職以後,懼怕遭燕惠王殺害,回家鄉趙國去了。騎劫本是個無能之輩,他一上任,頓時使燕軍的軍心動搖了。
田單利用反間計趕走了樂毅之後,進一步做鼓舞士氣的工作。他用迷信的形式,在軍隊裏挑選了一個機靈的士兵,讓他假裝“神師”。以後每逢下令,田單總是非常恭敬地將這位“神師”請出來,說是出於天神的教導。齊軍士兵聽說有天兵天神下凡助陣,都非常高興;相反燕軍聽到這個消息,真以為齊軍有天兵天神幫助,卻非常害怕。
田單又叫幾個心腹扮作老百姓到城外去議論。有人說:“以前樂毅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款待他們,城裏人當然不怕了。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哪裏還敢打仗?”又有人說:“我們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人刨起墳來,那可怎麼辦呢?”
騎劫聽到這些話,果然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了去,又把即墨人城外的祖墳掘壞,並引火焚毀。城上齊國守軍見城外火光衝天,腥臭之氣熏天,個個咬牙切齒,痛心疾首,憤恨燕軍的暴行。
即墨的士兵和群眾紛紛向田單請求,一定要與燕國人拚個你死我活。田單挑選了五千名壯丁、一千頭牛,先訓練起來,叫老頭兒和婦女們在城頭上值班。他又搜集了好些金子,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豪,偷偷地給騎劫送去,說:“城裏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三天就得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求將軍保全我們一家老小。”騎劫見財喜出望外,連聲允諾,一心隻等齊軍投降,而放鬆了戒備。
田單認為,反擊燕軍的條件已經成熟。但是,即墨兵力有限,出擊圍城的大批燕軍,必須設計一個好的作戰方案。於是,田單把那一千頭牛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件大褂子,上麵畫著大紅大綠、稀奇古怪的花樣;牛犄角上捆著兩把鋒利的尖刀;牛尾巴上係著一捆浸透了油的麻和葦子。那五千名壯士則組成一支“敢死隊”,他們都打上五彩的花臉,拿著大刀闊斧,跟在牛隊後麵。
到了半夜,燕軍皆已昏然入睡,田單命令拆開幾十處城牆,將牛隊趕到城外,牛尾巴點上火。牛尾巴一燒著,這一千頭牛可就犯了牛性子,一直向燕國的兵營狂衝過去。五千名“敢死隊”緊跟著衝殺上去。城裏的老百姓狠命地敲著銅盆、銅壺,隨著跟到城外來呐喊。霎時間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夾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士兵們手忙腳亂,慌裏慌張地找不著家夥。隻見一大群凶猛的怪獸,頭著利刃,後麵裹挾著一團烈火,風馳電掣般地衝來。別說是一千對牛犄角上的刀紮傷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連闖帶踩地一亂,也就夠受的了。大將騎劫乘著車,打算殺出一條血路,正巧碰上了田單。這個自以為比樂毅高明得多的大將,交戰未及數合,便被田單給殺了。
田單整頓好隊伍,立即展開反攻。整個齊國轟動起來,各地燕軍聽說田單反擊大敗燕軍,主將陣亡,紛紛退卻。那些已投降燕國的將士一聽到田單打了大勝仗,都準備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裏,哪裏的老百姓就起來響應,田單的兵力越來越強大。不到幾個月工夫,被燕、秦、趙、韓、魏占領的幾十座城,一座一座地全被收複回來。由於田單恢複了父母之邦,為國家立了大功,將士和百姓們都要擁立他為齊王。田單說:“太子法章就住在莒邑,我們早有聯絡,我哪兒能自立為王呢?”田單把太子法章接來臨淄,擇了個好日子,祭祀太廟,太子正式做了齊國國君,他就是齊襄王。
齊襄王對田單說:“齊國已經亡國了,全靠叔父力挽狂瀾於既倒,重新建立起來,這個功勞實在太大了,叫我怎麼來報答您呢?我封叔父為安平君,請叔父萬萬不要推辭。”田單謝了恩,請齊襄王繼續發憤圖強,以防備燕國再來報複。但是齊國經過幾年的戰爭,到底力量有所削弱,再也沒有力量與諸侯一爭天下了。
田單以火牛陣出奇製勝的即墨之戰,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之一。由於做到了知己知彼,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田單善於利用敵人的矛盾和弱點,養精蓄銳,團結人民,壯大自己的力量,製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創造了以弱敵強、運用軍事謀略的典型戰例,而流傳千古。田單不愧為一名優秀的軍事家。
華陽之戰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三十四年),趙國和魏國進攻韓國的華陽(今河南新鄭),秦國乘機獲取實利。
在秦國不斷東進的同時,山東六國的內耗也在加碼。秦國攻破楚國郢之後,把首攻目標定在三晉,而三晉之間的火並也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這一年,趙、魏聯合進攻韓國的華陽戰國雲紋銅戈,韓國向秦國告急,秦國不救,坐視三晉的搏殺。眼看危急萬分,韓國的相國隻好央求大臣陳筮,請他帶病去見秦國丞相魏冉。魏冉問陳筮,是不是事情太緊急了,才派你來?陳筮則說,感到緊急的不應該是韓國,而是秦國。為什麼呢?陳筮解釋說,韓國實在沒有辦法之時,就會與趙、魏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秦國這才出兵救韓。秦國的大將白起在華陽城下打敗魏軍,斬首15萬,並乘勝奪取了卷(今河南原陽)等地;接著,又擊敗趙將賈偃,把2萬趙軍淹死在黃河之中。秦國的大軍又往前進,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以期消滅魏國,以斬斷山東六國搞合縱戰略的腰部。幸好有燕國和趙國及時趕來救援,魏國又割讓土地給秦國,秦國才退兵而去。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魏國在長平戰敗,40多萬士兵被秦軍活埋。
因為趙國接收秦國的上黨郡而引發的秦、趙長平之戰,到這一年已經進入第三年。秦國不斷在長平周圍誘擾趙國主帥廉頗,廉頗卻不為所動,堅守不出,等待秦軍的疲憊。而在趙國內部,由於把幾乎全部兵力都壓在了長平,趙王很希望能與秦國一決勝負,因而不斷指責廉頗。秦國丞相範雎得知這一消息後,就使用了秦國慣用的反間計。他派人到趙國,用金錢打通關節,向趙王吹風說,秦國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而廉頗最好對付不過,不久就要投降了。趙王信以為真,就用趙括接替了廉頗。
趙括少年時就學習兵法,說起兵法來頭頭是長平大戰道,連他的父親,智勇雙全的趙奢也說不過他。但他隻會紙上談兵,實戰經驗全無。到任之後,趙括一改廉頗的戰略,貿然出擊,主動與秦軍交手。而秦國的主師白起,久經沙場,立刻就引誘趙括上了鉤。白起佯裝敗走,趙括便率領大軍追擊。當追到秦國的壁壘跟前時,白起的伏兵殺出,把趙軍衝斷為兩截。趙軍進退兩難,隻好就地築起壁壘,等待援軍。秦昭王聞訊,親自征發援軍,並阻斷了趙軍的糧道。趙軍斷糧46天,趙括本人也在拚死突圍中戰死,趙軍40多萬人就都投降了秦軍。白起怕留下後患,除了讓其中的240個年少者回到趙國外,將餘下的趙軍全部坑殺。長平之戰,趙軍先後損失士卒45萬,致使國力大衰,隻有坐待滅亡了。秦漢戰役二、秦漢戰役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二年),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
前208年,秦將章邯擊潰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以為楚地之兵不足為憂,就轉而攻打趙地。秦軍攻破邯鄲,把趙王歇圍困在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項梁的副手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率各路兵馬救援趙王。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山東曹縣)時,駐紮46日不進兵。項羽主張渡過黃河,與趙軍內外夾擊,攻破秦軍。宋義則想讓秦、趙先鬥,楚軍坐守漁翁之利,並宣布不服從命令者斬首。此時已至11月,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難忍。項羽一怒之下,矯稱楚王之命,殺死宋義。楚王隨即以項羽為上將軍,率軍北進。
12月時,項羽先派出英布和蒲將軍率兩萬巨鹿之戰人先渡河,截斷秦軍糧道。然後,項羽親率全軍,渡過黃河。過河之後,項羽下令把所有渡船鑿沉,把炊具和帳篷等也都燒掉,士兵每人隻能攜帶三天的幹糧,表示要與秦軍決一死戰。結果,與秦軍交戰之時,楚軍喊聲震天,無不以一當十。雙方大戰九場,楚軍大破秦軍。秦將王離被擒,蘇角被殺,涉間自殺,主帥章邯敗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