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統帥5
宗澤
(1059~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宋哲宗元六年(1091)同進士出身。從元八年起,他先後任大名府館陶縣尉、衢州龍遊縣(今浙江衢州東)令、晉州趙城縣(今山西洪洞縣北)令、知萊州掖縣、登州(今山東蓬萊)通判、巴州(今四川巴中)通判等地方官。
靖康元年(1126)金兵第一次圍攻開封撤退後,宗澤入京任台諫之職。八月,金兵再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縣),並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他不僅在磁州擊退金兵,還主動出擊,獲得一些戰果,使磁州軍勢聲震河朔。其時,宋欽宗趙桓依然想用屈膝求和的辦法求得金兵再次後撤,派康王趙構出使金營。當趙構一行到達磁州時,宗澤勸阻趙構使金,使他得以免被金兵俘虜。金兵再圍開封後,宋欽宗任命宗澤為河北兵馬副元帥,協同兵馬大元帥趙構等人救援京城。他力主向開封進軍,並不顧元帥府中趙構、汪伯彥等人的阻撓,率兵奮戰,多次挫敗金兵,雖然由於勢孤力單,未能解京師之圍,但卻打擊了金兵的氣焰。
南宋政權建立,宗澤因堅持抗金,反對投降活動,遭到排斥。由於李綱的推薦,於建炎元年(1127)六月任知開封府,後又升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
宗澤在開封修建防禦設施,加強治安,整頓秩序,同時聯絡北方抗金義軍。各地農民起義軍,還有若幹支潰兵遊勇,在金軍南侵的情況下,也都先後歸附宗澤,共同抗金。因此,宗澤在很短時間內,就把開封這個經過金兵洗劫,殘破不堪的城市,整頓成抗金前線的堅強堡壘,擊退金完顏宗翰等發動的猛烈進攻。為了收複河東、河北失地,宗澤在鞏固開封防務的同時,還積極作渡河準備。他先後給宋高宗趙構上了二十四份奏疏,懇求他“回鑾”開封,向宋朝軍民表示堅決抗金的決心,並以開封為中心,號令全國軍民進行抗金鬥爭。
宗澤對宋朝的一片忠心,絲毫未能改變宋高宗等人屈膝投降的立場。宋高宗等不僅不支持宗澤的抗金部署,還一再加以破壞。建炎二年,宗澤終於憂憤成疾,疽發於背。諸將入問疾,他勉勵諸將:“汝等能殲敵,則我死無恨。”諸將出,宗澤悲憤地吟誦杜詩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連呼三聲“過河”,遂於七月與世長辭。諡忠簡,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李綱
(1083~1140)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福建邵武人。政和二年(1112)進士及第。五年,任監察禦史兼權殿中侍禦史,不久即因議論朝政過失,被罷去諫官職事。宣和元年(1119),上疏要求朝廷注意內憂外患問題,被宋徽宗趙佶認為議論不合時宜,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
宣和七年七月,李綱被召回朝,任太常少卿。其年冬,金兵兩路攻宋,完顏宗望(斡離不)所率東路軍直逼宋都開封。在宋廷一派慌亂情況下,李綱向宋徽宗提出了傳位給太子趙桓,以號召軍民抗金的建議。趙桓(宋欽宗)即位後,升李綱為尚書右丞,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開封的防禦。他率領開封軍民及時完成防禦部署,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金帥完顏宗望見開封難以強攻,轉而施行誘降之計,宋廷彌漫了屈辱投降的氣氛。李綱因堅決反對向金割地求和,被宋欽宗罷官。由於開封軍民憤怒示威,迫使宋欽宗收回成命,李綱才又被起用。完顏宗望因無力攻破開封,在宋廷答應割讓河北三鎮之後,遂於靖康元年(1126)二月撤兵。開封守衛戰在李綱組織下獲得勝利。
金兵撤離之後,李綱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誣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強令李綱出任河東、河北宣撫使,驅趕他出朝。李綱就任後,宋廷又事事加以限製,使宣撫使徒具空名,無節製軍隊之權。李綱被迫於九月辭職,旋又被加上“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先責建昌軍(今江西南城)安置,再謫夔州(今四川奉節)。
李綱被貶不久,金兵再次兩路南下圍攻開封。宋欽宗在被俘前夕又想起用李綱,任命他為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但已無濟於事。當李綱在長沙得知此命時,北宋已經滅亡。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另建朝廷。為利用李綱的聲望,起用他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右相)。其時,李綱正在赴開封途中,接到任命,便趕到南京,竭盡思慮,為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並同高宗周圍的汪伯彥、黃潛善等投降派展開尖銳鬥爭。他反對投降,主張“一切罷和議”,嚴懲張邦昌及其他為金兵效勞的宋朝官員,以勵士節。為加強抗金鬥爭的力量,他推薦堅決抗戰的老臣宗澤出任東京留守,去開封整修防禦設施;又力主設置河北招撫司和河東經製司,支持兩河軍民的抗金鬥爭,並推薦張所和傅亮分別任河北招撫使、河東經製副使。他還針對北宋以來軍政腐敗,賞罰不明等情況,頒布了新軍製二十一條,著手整頓軍政,並建議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帥府,實行縱深防禦。
李綱整頓軍政的設施,有助於宋朝廷支撐局麵,尚能為宋高宗所接受。然而,他主張堅決抗金及反對投降活動,卻為宋高宗及汪伯彥、黃潛善所不容。因此,他們又設法驅逐李綱。首先,調李綱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另委黃潛善接任右仆射兼中書侍郎,以牽製李綱。接著,又罷免張所、傅亮,撤銷河北招撫司及河東經製司,蓄意破壞李綱的抗金部署,迫使李綱辭職。李綱任宰相僅七十五天,就被驅逐出朝,不久貶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繼又流放到海南島的萬安軍(今廣東儋縣東南)。直到建炎三年(1129)底才獲自由。
建炎四年,李綱回到邵武居住。此後,於紹興二年(1132)二月至紹興三年,任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知潭州(後改湖南安撫使),又於紹興五年十月至七年十一月任江南西路安撫製置大使,兼知洪州。他雖然被排斥在外,但一直關心國事,一再上疏陳述政見,繼續反對屈辱投降,支持嶽飛抗金鬥爭。紹興十年正月卒。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遺文由其諸子編成《梁豁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於世。其中《靖康傳信錄》、《建炎進退誌》、《建炎時政記》等,係李綱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時的親身經曆和親見親聞的記錄,是研究這段曆史的寶貴資料。
韓世忠
(1089~1151)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字良臣。綏德(今屬陝西)人。幼年家貧,年十八,應募入伍,性格粗獷、豪爽,嗜酒使氣,人呼為韓潑五。能挽強弓,勇冠三軍,在對西夏作戰中屢立戰功。宣和三年(1121),以偏將身份隨王淵鎮壓方臘起義。宋金戰爭爆發後,韓世忠率部轉戰睿州(今河南浚縣東南)、慶源府(今河北趙縣)、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北)等地,以少擊眾,是北宋末年官軍中少見的一支勁旅。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趙構即位,韓世忠任禦營左軍統製。建炎三年,以鎮壓臨安苗傅、劉正彥政變有功,駐守鎮江。金完顏宗弼率軍渡江南侵,韓世忠退保長江口一帶,在金兵北歸時,以水軍八千人,重返鎮江江麵,進兵邀擊,將金軍逼進黃天蕩(今江蘇南京東北),又尾追至建康(今南京),前後戰鬥四十日,給金軍以巨大的打擊。嶽飛收複襄陽等地後,金與偽齊聯合向兩淮地區反撲。紹興四年(1134),韓世忠伏兵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擊敗敵軍。此後,韓世忠移屯楚州(今江蘇淮安),積極發展生產,聯合山東義軍,以不足三萬人的兵力,使淮東成為保衛東南的重要屏障。在宋廷對金乞和的歲月裏,韓世忠多次上書,揭露金之陰謀,堅決請戰,與秦檜進行多次鬥爭。紹興十年,在嶽飛北伐的同時,韓世忠連克海州等地,十一年,奉命救援淮西,後被宋廷調回,任樞密使,解除兵權。秦檜迫害嶽飛,舉朝無敢言者,獨韓世忠麵詰秦檜誤國,為嶽飛伸張。紹興和議後,他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表示思念淪於金朝統治的故土。紹興二十一年病逝,宋孝宗時追封蘄王,諡忠武。蕭綽
蕭綽是遼朝北樞密院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女兒,容貌秀麗,才智過人。十七歲時被選為景宗貴妃,極得寵信,不久即被冊為皇後。耶律賢自幼健康狀況不佳,所以遼朝的軍國大事,多假手於蕭綽。蕭綽輔佐他施行新政,重用具有先進封建文化知識的漢族官吏,扭轉了局勢,穩定了統治。使遼朝開始步入“中興”的鼎盛時期。
乾亨元年(公元979年)二月,宋太宗趙光義率軍進攻受遼保護的北漢政權,劉繼元於五月間被迫降宋,北漢政權滅亡。至此,宋王朝削平各割據勢力的戰爭,以全勝而告結束;但作為統一戰爭來說,收複燕雲十六州的任務尚未完成。因而,宋、遼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雙方的戰爭,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趙光義挾滅漢之威,企圖乘勢收複燕雲地區,遂由太原東進,越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進攻遼的南京(宋稱幽州,即今北京)。
遼軍在保衛南京的戰役中,一舉擊潰了二十年來所向無敵的宋精銳禁軍主力,對遼、宋雙方戰略形勢的發展,影響至巨。
九月,耶律賢及蕭綽開始進行戰略反擊派軍進攻宋境。但在滿城被宋軍擊敗;次年(公元980年)三月,再派大軍十萬攻宋雁門關,又被宋守將楊業擊敗,甚至造成“契丹畏業,每望見旌旗即引去”的局麵;當年十月,耶律賢及蕭綽為扭轉局勢,親率大軍攻宋瓦橋關,陣斬宋守軍張師,大敗宋軍。但因趙光義也親自率軍來援,進至大名,耶律賢及蕭綽恐遭宋軍夾擊,主動撤回。乾亨四年(公元982年)夏天,耶律賢及蕭綽再次率軍親征,分三路南下攻宋,但三路大軍分別在河北、山西、陝西等地,均被宋軍擊敗。
耶律賢於遼軍三路攻宋失敗後,在當年九月病死,他和蕭綽所生幼子耶律隆緒嗣位為聖宗。當時隆緒僅十二歲,根據耶律賢“軍國大事聽皇後命”的遺詔,由蕭綽臨朝稱製,成為遼朝的最高統治者。次年六月,上尊號為承天皇太後,並改元為統和。統和二年(公元984年)又改國號為“大契丹國”(公元1066年再改為遼)。
宋王朝經過數年準備後,於統和四年(公元986年)三月,集中二十萬兵力,向契丹發動了第二次大規模進攻。
蕭綽得知宋軍發動進攻的報告後,親自指揮耶律休哥及耶律末隻兩兵團,企圖以鉗擊殲滅宋軍東路主力於涿州。曹彬偵知蕭綽已親臨前線情況後,發現處境險惡,倉惶放棄涿州,冒雨向南撤退。五月三日退至岐溝關,為契丹軍追及,在契丹騎兵集團衝擊下,大敗潰逃;途中在巨馬河及其以南地區,又連續遭到契丹騎兵追擊部隊的攻擊,“死者數萬,棄戈甲若丘陵”,幾乎全軍覆沒,殘部撤至高陽。
蕭綽在殲滅宋東路軍後,速至南京,立即轉用兵力於西,命禦帳親軍中的四個軍、宮衛騎軍的弘義宮軍以及耶律休哥的手軍等,配屬於耶律斜軫,在西線發動反攻。趙光義得知東路失敗後,立即令中、西兩路南撤。田重進行動迅速,很快退回宋境,所占契丹城鎮,全部為耶律斜軫收複;潘美一路,為掩護居民南遷,令大將楊業出擊,在陳家穀(山西朔縣南)中伏負傷被俘死,所部全部被殲。至此,趙光義發動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被蕭綽指揮的契丹軍徹底擊敗。
蕭綽雄心勃勃,企圖進一步向南發展,以擴大契丹統治區。她一方麵拉攏與培植黨項中的反宋勢力,封李繼遷為節度使並妻以宗室耶律襄的女兒義成公主,使其與宋對抗,從西方牽製宋軍;一方麵派軍進攻高麗,迫其稱臣入貢,防止其與宋策應,以鞏固東部邊境,解除南進時的後顧之憂;同時加緊向宋境進行掠奪性的進攻。從岐溝關之戰的當年至統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的十七年間,她共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進攻。有三次是她親自率軍實施的。所以契丹軍在連年進攻中,雖然勝多敗少,但每次都不得不在掠奪後退回。
戰爭是敵對雙方的力量較量,從力量對比上來看,契丹王朝除了在軍事實力方麵優於宋王朝外,在政治、經濟、疆域、人口等戰爭潛力方麵,都還不如宋王朝。通過多年的較量,又吸收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攻占大梁(河南開封)而又不得不撤回的教訓,蕭綽已認識到沒有力量消滅宋朝,也沒有能力統治封建經濟、文化已高度發展的廣大中原地區,若長期戰爭下去,對契丹並不有利。她針對宋統治者多次求和、不願作戰的妥協心理,根據宋軍分守據點,缺乏統一指揮,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的實際情況,決心發動一次大的進攻行動,用戰爭來結束戰爭。因為這樣做的結果,最大的可能,不外乎兩種:一是進攻勝利,給宋軍以更沉重的打擊,迫其屈膝投降;一是進攻不利,談和撤軍,停止戰爭。不論出現哪種結果,都對契丹有利。
統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閏九月,蕭綽從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麵,同時開始了她的攻勢。一方麵放出和談信息,利用宋降將王繼忠,通過宋莫州(河北任丘)守將石普,寫信使宋統治者知道,如果宋方主動提出請和,和議就可能達成。一方麵親率二十萬大軍,向河北進攻。軍事行動進展並不順利,雖然曾攻下了祁州(河北安國)、沼州(河北永年)兩個據點,但宋的主要軍事重鎮,如定州、保州、莫州等均未攻下。攻瀛州(河北河間)時,蕭綽親自擂鼓指揮,強攻了十餘日,死傷近三萬人,仍未能攻破。蕭綽於是不攻大城,避開大名等重鎮,從間隙中長驅南下,於十一月間破德清軍(河南清豐西北)後,進出至澶州(河南濮陽)城下。
宋真宗趙桓,接到王繼忠的和議信息後,曾親筆寫信同意由他提出請和,但契丹軍並未停止南進。在宰相寇準的力請下,趙桓親自率兵迎戰遼軍。當趙桓到達澶州前線後,大大鼓舞了宋軍抗戰的士氣,將士歡呼,“聲聞數十裏,氣勢百倍”。而蕭綽則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兩個多月的連續行軍戰鬥,軍隊已感疲憊;先鋒大將蕭撻凜,又在勘察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而死,或多或少地也影響了士氣;而且孤軍深人敵境千餘裏,前有敵軍數十萬,後有敵城數十座,不論前進決戰還是後退撤軍都有一定的風險。但蕭綽並未為此擔心,正如她考慮的那樣,趙桓不願作戰,按照王繼忠的提示,首先派人到契丹營中請和。經過幾次交涉,終於簽訂了盟約,規定雙方維持目前實際控製疆界線,約為兄弟之國,耶律隆緒稱趙桓為兄,趙桓稱蕭綽為叔母;宋每年向遼輸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守邊界,互不侵犯,並送還越界逃亡之人;沿邊城市,隻能修繕,不得增築,也不得另外開挖河道等。曆史上將這次和議稱為“澶淵之盟”。
統和二十七年冬,蕭綽病逝於南京,終年五十七歲。
元昊
元昊的先人拓跋思恭,原是黨項羌族中的一位首領,唐末時據宥州(陝西靖邊西),自稱刺史。因參加鎮壓黃巢農民軍有功被升為夏州節度使,(因夏州地區為定難軍,故亦稱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封夏國公,遂成為世代相襲的藩鎮性政權。五代時,李氏對統治中原的政權,一律保持臣屬地位。因而,不僅保全了實力,而且由於未曾卷入混戰更有所增強。宋王朝建立後,新襲職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主動獻出所統治的銀(陝西米脂西北)、夏(陝西靖邊北)、綏(陝西綏德)、宥四州,願意留居京城。但元昊的祖父、李繼捧的弟弟李繼遷,堅決反對。聚眾起兵,反對宋朝。他利用宋與契丹的矛盾,向契丹稱臣,先後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夏國王,經常攻擾宋境州縣。曾一度降宋,被封為銀州觀察使,改姓名為趙保吉。元昊的父親李德明襲職後,與宋議和,在接受契丹兩平王封號的同時,也接受了宋王朝定難軍節度使和西平王的職位封號。契丹稱其為李德明,宋則稱其為趙德明。所以元昊也有李元昊和趙元昊的兩種稱法。完全依靠武力保持藩鎮割據地位的軍閥貴族家世,對少年時期的元昊,有極大影響。
李德明執政後,立元昊為“太子”,次年又為他向契丹請婚。契丹興宗耶律宗真妻以興平公主,並封之為夏國公。從此,夏與契丹的政治聯係開始加強。
宋天聖十年(公元1032年)十月,李德明病死,元昊嗣位。宋王朝為貫徹其“姑務羈糜,以緩爭戰”的政策,授元昊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契丹則封元昊為夏國王。元吳的雄心是稱王稱霸,獨立自主,不願受任何一方的控製。但衡量當時的形勢,決定暫與契丹聯合,首先擺脫對宋的臣屬地位。遂於大慶三年(公元1038年)十月,更名曩霄,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夏,改元天授禮法延詐,並於次年正月,進表宋王朝,宣布他已即皇帝之位,要求宋王朝予以正式承認。
元昊公開要求宋王朝承認他皇帝地位之事,大大激怒了宋統治集團。夏宋戰爭從此開始。至宋王朝屢吃敗仗,被迫承認元昊為“夏國主”,雙方訂立和約時止,戰爭進行了三年。其中較大的戰役,共有四次。元昊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獲得了三次重大勝利。
元昊追求的是“王霸”,反對的是受人控製。以前接受契丹封號,主要是為了聯合製宋,當反對宋王朝控製的鬥爭結束之後,他當然不會甘心於長期受契丹的控製,永遠當臣屬契丹地位的夏國王。特別是在夏宋戰爭的後期,契丹利用夏宋的矛盾,得到了宋王朝增加的歲幣後,不僅不幫助西夏,反而向元昊施加壓力,要他不要攻宋,這越發惹起了元昊的不滿。居住於契丹境內的黨項部落,經常叛逃至夏,當契丹派軍鎮壓這些叛逃的黨項部落時,元昊又支持黨項部落擊敗契丹軍,於是雙方關係逐漸惡化。就在夏與宋訂立和約的當年,契丹“夾山部落呆兒族(韃靼族)八百戶歸元昊,興宗責還,元昊不遣”,於是就引起了契丹攻夏的一場戰爭。
九月間,耶律宗真在九十九泉(內蒙卓資山)集結兵力,十月間分三路西進:耶律宗真自率騎兵十萬出金肅城(內蒙準格爾旗西北),耶律重元率七千騎兵出南路,蕭惠率軍六萬出北路。麵對契丹的強大攻勢,元昊將主力部署於賀蘭山以北,以逸待勞,伺機破敵,而以一部兵力在河套地區監視及牽製契丹軍的行動。耶律宗真進入河曲後,長驅直入四百裏,未見夏軍。元昊所率主力,在賀蘭山以北與契丹北路軍發生戰爭,夏軍失利。元昊認識到契丹軍不論在數量上還是戰鬥力上,都居於優勢,不容輕視。遂以求和爭取時間、加強戰備。契丹不準,繼續進攻。元昊於是采用“卷跡藏聲,蓄盈待竭”的方針,下令部隊後退,先後凡撤退三次,共約一百餘裏。每次撤退,都放火將沿途牧草燒光。契丹戰馬無草可食,耶律宗真不得不答應議和。但元昊卻故意遷延時間,以進一步拖疲敵軍。俟契丹軍“馬饑士疲”已極時,元昊突然發動進攻,契丹軍大潰,人馬自相踐踏,死傷慘重。元昊乘勝追擊,又攻破耶律宗真所在的大營,耶律宗真僅率少數從騎東逃。元昊為避免結仇太深,嚴留下將來談和的餘地,未令追擊,縱其逃去。
賀蘭山之戰勝利之後,元昊立即遣使向契丹請和,表示願意送還俘虜。同時還向宋王朝進獻戰利品,以顯示夏軍實力。契丹經過這次失敗,不能不正視西夏的存在。隻得同意談和。元昊連續在與宋和契丹的戰爭中獲得勝利,從而在政治上也就得到了與宋和契丹平等的地位。從此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沒有完全消滅掉西夏依附於宋和契丹的痕跡,但實際上西夏已成為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軍事強國,形成了宋、契丹、西夏三國鼎立的局麵。元昊少年時希望“王霸”的雄心壯誌,應當說已經達到了。
隨著戰爭的勝利和個人地位、權勢的加強,元昊也和大多數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一樣,越來越驕奢和專橫,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也越來越尖銳。賀蘭山勝利後不久,就發生了宮廷事變,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公元1048年)正月初二,元昊被自己的兒子寧令哥刺殺於宮中,死時四十六歲。
嶽飛
北宋末年,黃河北岸受到遼國統治者的蹂躪,百姓流離失所,剛滿20歲的嶽飛懷著滿腔熱情參軍入伍,從此便開始了馳騁疆場的生涯。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國滅掉遼國後,南下攻宋,包圍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大宋岌岌可危。嶽飛懷著一腔熱血,積極投入抗金戰爭。起初,他投軍於趙構大元帥府抗金,因作戰勇敢很快被提升為秉義郎。不久,他又轉入副元帥宗澤麾下,在黃河南北屢敗金軍。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趙構即帝位,準備將朝廷南遷。嶽飛上書反對朝廷南遷,力請趙構北渡親征,收複失地,恢複中原,不料被加上一個“越職”的罪名而革職。這時,嶽飛毫不氣餒,他又轉投河北招討使張所,北渡黃河抗金,在收複衛州、新鄉等戰鬥中屢立戰功,在轉戰太行山時還單槍匹馬斬殺了金將黑風大王。公元1130年,金軍大將完顏宗弼率兵大舉南侵,宋兵諸軍皆潰,時局異常危急。嶽飛招集散兵遊勇,自成一軍,堅持抗戰,轉戰於安徽、江蘇等地,六戰六捷,被人稱為“嶽爺爺”。不久,金軍渡江北撤。嶽飛率軍在清水亭、千頭山(均在今江蘇江寧兩南)、靖安鎮(今南京西南)大敗金軍,一舉收複建康、升通等重鎮。嶽 飛
公元1133年,金扶植的劉豫政權派兵攻占襄陽等郡。嶽飛提出先取襄陽六郡,再恢複中原的方略,被朝廷采納。公元1134年4月,嶽飛率兵出擊,僅3個月,就將襄陽等六郡全部收複,打得金兵聞風喪膽。這一戰,打開了連接川陝的通路,控製了長江中遊,為反攻中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意義十分重大。公元1136年夏,嶽飛再次率部北上,收複虢州、商州、伊陽、長水(均屬今河南、陝西域邑)等地。黃河兩岸直至太行山的百姓和義軍紛紛找嶽家軍聯係,準備配合他們的行動,嶽飛隨即上書朝廷,建議乘勝恢複中原。但這時,趙構已迷上江南的水光山色,決定在此安樂窩裏長住下去,因此不許嶽飛繼續北進。此後兩年,嶽飛多次上書要求北伐,都被拒絕。公元1139年,宋金達成和議,以淮河為分界線,宋每年向金交納貢銀萬萬兩、絹25萬匹。公元1140年,金軍撕毀和約,再度大舉南侵,宋廷被迫命令各軍抵抗。嶽飛立即揮師北上,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相繼收複了西京(今洛陽)及陳(今淮陽)、蔡(今汝陽)間的諸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威逼東京之勢。特別是在郾城之戰中,嶽飛率軍殲滅了由金軍元帥率領的精銳王牌部隊——15000名“鐵塔兵”(人馬都披掛鐵甲,刀槍不入)。正當嶽飛行將揮師渡河北上之時,趙構、秦檜卻向金國搖尾乞和,並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牌,迫使嶽飛回撤。公元1141年,秦檜又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殺害,時年3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