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擁有好心態,你也可以輕鬆成功5
製定做事的先後順序
想知道做事的優先順序,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個問題:是否能幫助我達成人生的某些重要目標?有名的旅館業者康拉德·希爾頓將他的成功全歸功於目標的魔力。但在達到目標之前,希爾頓不隻是寫出他做事的優先順序而已,以下就是他的故事。
經濟蕭條打擊了希爾頓。自1929年股市大崩盤後,沒有人想要旅行,就算有,他們也不會住進希爾頓在19世紀20年代中收購的那些旅館。到了1931年,他的債主威脅要撤銷抵押權。不但他的洗衣店被典當,他甚至還被迫向門房借錢以糊口。在這潦倒之際,希爾頓偶然看到了沃爾多夫飯店的照片:6個廚房、200名廚師、500位服務生、2000間房間,還有附屬私人醫院與位於地下室旁的私人鐵路。他將這張照片剪下來,並在上麵寫上“世界之最”。
希爾頓在事後形容1931年:“那段迷失而混亂的日子真是連想都不敢想。”但那張沃爾多夫飯店的照片自此就保存在他的皮夾裏,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鬥。當他再度擁有自己的書桌後,他便將照片壓在書桌的玻璃板下,隨時看著它。在事業漸有起色而且買了新的大桌子後,他仍把那張珍貴的照片放在玻璃板下麵。18年後,1949年10月,希爾頓買下了沃爾多夫飯店。那張照片使得希爾頓的夢想有了具體的雛形,讓他有一件可以全力以赴的目標。那張照片就像是一張提示卡,如同格利·布朗放在桌上的雜誌一樣,不斷地激勵他們向目標邁進。
荷馬·賴斯同希爾頓一樣,也是一個因目標而成功的人。荷馬·賴斯是佐治亞科技大學黃夾克隊的常駐運動總監。因為賴斯的成就斐然,美國全國大學運動協會的同僚們以他的名字設立了一個獎項,每年頒發給全國最優秀的運動總監。
賴斯發跡於肯塔基的鄉下中學,後來轉到一間較大的中學,繼續他的教練生涯。在那兒,他締造了輝煌的記錄:101勝、9負、7平,7季全勝,50場連勝以及連續5年的冠軍。之後他更上一層樓,當上了大學教練、專業教練和大學的運動總監。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一開始,賴斯讀遍了所有能找得到有關成功的書,他發現許多書都建議讀者寫下希望達成的事:你的渴望、目標及夢想。年輕的賴斯教練便依樣畫葫蘆,並且在旁邊寫出達到目標的日期,以及達到目標的計劃。象奇跡一般,賴斯一步步地完成了他所訂下的目標。他對這種結果非常滿意,因此也教他的隊員們這麼做。多年以來,他仍樂此不疲。
賴斯有時會被激去發表演講。有一次,他給同學們看一組3乘5大小的卡片,然後告訴同學們:“上麵都是我的目標,一張一個,我都隨身帶著。當我等著登機時,就會將卡片拿出來溫習。而且真正的樂趣在於實現這些目標。”他相信目標應該要清楚而明確,而且每天至少大聲念出兩次,必有助於將這些目標融入潛意識裏。他說:“有耐心、放輕鬆、保持信心;該是你的,自然跑不掉。”
把目標的每個細節都列出來。在製定目標的這個階段,讓自己的最珍貴的財富——大腦,變得全神貫注,對自己的目標了如指掌非常重要。你的目標可能是減肥,但是減肥並不是一個目標。目標應該更具體一些,你想減去多少體重?你的目標也可能是:“我想更健康。”健康對個人來說到底代表著什麼?可能意味著做二十個俯臥撐或者僅僅跑上兩英裏。
因此,你的目標應該全部是可以量化的,可以衡量的。你的另一個目標可能是:“我希望獲得提升。”你到底希望獲得什麼樣的提升?你希望獲得什麼職位、什麼頭銜,什麼工作職責等等?一些人的目標可能是獲得一輛車?那麼這輛車是一輛新車還是一輛二手車呢?這輛車是什麼樣式、什麼型號、什麼顏色,還有其他什麼要求?我要說的是:“人們內心構想的、相信的東西,一定會催促人們去實現。”
半個多世紀前,在美國洛杉磯郊區,有一個沒見過世麵的孩子叫約翰·戈達德,那時他才15歲,就把他這一輩子想幹的大事列了一個明細表,他給那張表命名為《一生的誌願》。
表上列著:
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
登上埃佛勒斯峰(即珠穆朗瑪峰)、乞力馬紮羅山和麥特荷恩山;
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
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曆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
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
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
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著作;
譜一部樂曲;
寫一本書;
遊覽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
結婚生孩子;
參觀月球;
……
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標。
半個世紀後,戈達德不僅是一個經曆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老手,還是電影製片人、作者和演說家。
當有人向他提起以前的那張誌願表時,他不無激動地談起了自己的年少歲月。
“我寫那張表”,他解釋說,“是因為在15歲時我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閱曆貧乏。我那時思想尚未成熟,但我具有和別人同樣的潛力,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業來。我對一切都極有興趣,旅行、醫學、音樂、文學……我都想幹,還想去鼓勵別人。我製定了那張奮鬥的藍圖,心中有了目標,我就會感到時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圍的人往往墨守成規,他們從不冒險,從不敢在任何一個方麵向自己挑戰,我決心不走這條老路。”
等戈達德立好目標後,第二年,他就和父親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裏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這是我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個項目。”他回憶說,“我還學會了隻戴麵罩不穿潛水服到深水潛遊,開拖拉機,並且買了一匹馬。”20歲時他已經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裏潛過水了。他還成為一名空軍駕駛員,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飛行。
21歲時,戈達德已經到21個國家旅行過。22歲剛滿,他就在危地馬拉的叢林深處發現了一座瑪雅文化的古廟。同一年他就成為“洛杉磯探險家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接著他就籌備實現自己宏偉壯誌的頭號目標——探索尼羅河。
戈達德26歲那年,他和另外兩名探險夥伴來到布隆迪山脈的尼羅河之源。三個人乘坐一隻僅有60磅重的小皮艇開始穿越4000英裏的長河。他們遭到過河馬的攻擊,遇到了迷眼的沙暴和長達數英裏的激流險灘,鬧過幾次瘧疾,還受到過河上持槍匪徒的追擊。出發10個月之後,這三位“尼羅河人”勝利地從尼羅河口劃入了蔚藍色的地中海。
尼羅河探險之後,戈達德開始接連不斷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標:乘筏漂流了整個科羅拉多河;探查了長達2700英裏的全部剛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羅洲和新幾內亞與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敵人頭顱作為戰利品的人一起生活過;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馬紮羅山;駕駛超音速兩倍的噴氣式戰鬥機飛行;寫成了一本書《乘皮艇下尼羅河》;他結了婚並生了五個孩子。開始擔任專職人類學者之後,他又萌發了拍電影和當演說家的念頭,在以後的幾年裏他通過講演和拍片為他下一步的探險籌措了資金。
迄今,戈達德已經完成了127個目標中的106個。他獲得了一個探險家所能享有的榮譽,其中包括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家俱樂部的成員。沿途他還受到過許多人土的親切會見。
如何將模糊微弱的“願望”轉變成清晰強烈的“欲望”是相當深奧的一種學問。若當真能轉變成功,心中便會萌生一種力量驅使自己向前往上推進。戈達德的例子正好說明了這點。 需注意的是,將目標寫出來時,心中必須先有明確的概念,深知自己所追求的究竟為何。想清楚之後,才能依照欲望強度大小決定各事項的順序。而在這種決定順序的過程中,你便不難發現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及所謂的“第一欲望”。這種方法,對於做決定這件事來說,可以說是最實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定下最後的期限
現在為實現你的目標製定一個最後期限。確定一個實現目標的最後期限,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為最後期限作出努力。如果我們知道飛機即將在某個時間離去,我們會努力在最後期限到達機場。同樣地,我們在製定目標時必須確定何時希望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裏要講一個一位出身卑賤,但具有偉大理想的婦女的故事。她是一位年輕的墨西哥姑娘,16歲就結婚了。兩年當中生了兩個兒子以後,便離婚出走,獨自支撐家庭。但是,她決心謀求一種令她自己及兩個兒子感到體麵和自豪的生活並以30年為限。
於是,她帶著一塊普通披巾包起全部財產,跨過裏奧蘭德河,在得克薩斯州的埃爾帕索安頓下來,並在一家洗衣店工作,一天賺1美元,但她從沒忘記自己的諾言,要在貧困的陰影中創建一種受人尊敬的生活。
當她在得克薩斯工作的時候,聽說加州那邊更好一些。於是,口袋裏隻有7美元的她,便跟2個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洛杉磯了。
她開始做洗碗的工作,後來找到什麼活就做什麼。拚命攢錢,直到存了400美元後,便和她的姨母共同買下一家擁有一台烙餅機及一台磨小玉米餅的店。
她與姨母共同製作的玉米餅非常成功,後來還開了幾家分店。直到最後,她姨母感覺到工作太辛苦了,她便買下她的股份。
不久,她經營的小玉米餅店鋪發展成羅馬納墨西哥食品公司,這家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發公司,有員工300多人。
她和兩個兒子經濟上有了保障之後,這位勇敢的年輕婦女便將精力轉移到提高她美籍墨西哥同胞的地位上。
“我們需要自己的銀行,”她想。後來她便和許多朋友在東洛杉磯籌建泛美國民銀行。 這時,抱有消極思想的專家們告訴過她,不要做這種事。
“美籍墨西哥人不能創辦自己的銀行,”他們說:“你們沒有資格創辦一家銀行,同時永遠不會成功。”
她平靜地回答說:“我行,而且一定要成功。”結果她真的成功了。
她與夥伴們在一個小拖車裏創辦起他們的銀行。可是,到社區銷售股票時卻遇到另外一個麻煩,因為人們對他們毫無信心,於是她向人們兜售股票時遭到拒絕。
“你怎麼可能辦得起銀行呢?”他們問道。“我們已經努力了十幾年,總是失敗,你知道嗎?墨西哥人不是銀行家呀!”
但是,她始終努力不渝,並最終創建了墨西哥人在美國的銀行,這家銀行主要是為美籍墨西哥人所居住的社區服務,而且,銀行資產很快便長到2200多萬美元。若幹年後的今天,這家銀行取得偉大成功的故事在東洛杉磯已經傳為佳話。
很久以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一個行為問題調查組對100名將畢業的大學生進行一次抽樣調查,向每個人提出這個問題。
“20年以後,你希望在什麼地方,希望從事什麼工作?”
這一百名即將畢業的學生人人都對調查員說,他們想發財、出名、經營大公司,或者從事能影響和主宰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等重要工作。
調查人員對得到的回答並不驚奇,因為哈佛大學曆來即教育他們的學生,要出類拔萃,要保持名列前茅。他們果然如此,而且從某種角度看來,這似乎理所當然,因為就憑他們念哈佛這一事實就足以說明了。
但是,在那些未來的傑出人物之中,令人們大為吃驚的事情出現了。被詢問的100名學生中,有10名年輕的挑戰者不僅決心想征服世界,而且將目標清清楚楚地寫了出來,說明他們什麼時候即將取得什麼成就,而其他學生皆沒有寫出各自的目標。
20年以後,這些調查員又對那100名畢業生廣泛地進行一次調查。結果發現那10名畢業生的財產竟占那100名學生總財產的96%。這意味著那10名學生的成功率超過同班同學的10倍。
真是莫大的成功!我們原來以為30%就不錯了,更好一點也許是50%,然而,它竟是96%!實在令人驚歎不已。
因此,在定下目標的同時寫上期限,這對你目標的實現不是毫無裨益的。當你設立一個期限的時候,就會有檢視自己進度的標準,隻要你不斷檢視自己的標準,達成的機率也就會越來越高。
千萬不要做事情沒有期限,不要跟別人討論事情沒有期限,一聊就是一天,不要交代別人一件事情之後,隻告訴他盡快做,你要告訴他在什麼時候要交給你,這樣做事才有效率。 這是成功人士的處事態度,也是你我應該有的態度,千萬不要小看期限的重要性。
第四章:行動,刻不容緩
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播種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偉大的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士曾這樣說過。
很多人也許會迷惑,為什麼行動不一定會得到成果,但毫無疑問地,用積極心態行動卻是取得成就的前提。成功的動力來自欲望、熱情與信念。因此,請切記這條成功法則:行動是最重要的,它能強化我們的積極心態,而這正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盡管你不一定會成功,但采取行動是最重要的。
英國前著名的首相本傑明·迪士累利曾指出,雖然行動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是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
美國羅斯福總統曾承認:“我其實沒有什麼輝煌燦爛的功績。隻有一點令我自豪的是:凡是我覺得應該做的,我就去做……而當我決心做後,我便著手去做了。”
訂立目標,規劃人生,隻不過是理論,紙上空談,而沒有行動便沒有結果。理論都是好東西,但是如果不能依附於行動上,那隻是一種空談。人隻要活著,便必須考慮行動。
人生最基本的現實規則之一就是,沒有智慧基礎的行動是無用的。但更令人沮喪的是即使空有知識和智慧,如果沒有行動,一切仍屬空談。行動與充分準備其實可視為一體的兩麵。人生必須適可而止。作太多的準備卻遲遲不敢行動,最後隻是徒然浪費時光而已。也就是說,事事必須有節製,我們不能落入不斷演練、計劃的圈套,而必須認識現實:不論計劃多麼周詳,也不能發生意外。
美國成功學家林格的一個朋友,想投身服務業,因此作了一個偉大計劃。他每天麵對電腦,至少計劃了2年,完全不顧這2年中他要進入的服務業早已有了多少改變。有一天,林格拜訪了他。他剛修改完預測數字,因此很興奮地說:“你知道嗎?電腦太神奇了。我隻要改變現金流量表上的一個數字,其他所有數字電腦都會自動修改。太不可思議了。”
聽他說完,林格隻冷冷地接了一句“是很不可思議。不過你的代價也不低,還沒開張就要宣告破產了。”
這位友人犯的毛病就是讓旁枝末節阻礙了他的思考,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他被他電腦的容量和自己操縱電腦的能力所眩惑,而忘記了真正的目的。他的出發點不真正是做現金流量控製專家,而是進入服務業。計劃非常重要,是獲得有利結果的第一步,但是計劃非行動,也無法代替行動。
有一句俗話說:“好主意一毛錢可以買一打。”我們也知道不但一個想法便能改變世界,而且有很多人真的用自己的想法改變了世界。為什麼有的主意被人譏嘲,有的卻受到重視?其中的區別便在於後者除了想法外,也附加了行動。最初的想法隻是一連串行動的起步,接下來便有第二階段的準備、計劃和行動予以配合。
林格演講時,時常對觀眾開玩笑地說,美國最大的快遞公司——聯邦快遞,其實是他發明的。他不說假話,他的確有過這個主意。但是我們相信世界上至少還有一萬個和他一樣的創業家,也想到過相同的主意。20世紀60年代,林格剛剛起步,在全美國為公司做撮合工作,每天都生活在趕截止日期、並在限時內將文件從美國的一端送到另外一端的時間縫隙中。當時林格曾經想到,如果有人能夠開辦一個能夠將重要文件,在24小時之內送到任何目的地的服務,該有多好。這想法在他腦海中駐留了好幾年……一直到有一個名叫弗烈德·史密斯的家夥真的把這主意轉換為實際行動。
這個故事的教訓應該是:成功地將一個好主意付諸實踐,比在家空想出一千個好主意要有價值得多。